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2:57:46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新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

 

“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纷繁复杂的改革、建设任务,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判断形势,积极有效应对,经受住了多种灾害的严峻考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加速发展的新宿迁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是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登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亿元增加到387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由11.3亿元增加到25.9亿元,年均增长1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8亿元增加到13.8亿元,年均增长15.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0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138亿元和76亿元。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亿元,增长37.8%;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增长5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300万美元,同口径增长120%;工业用电量15.4亿千瓦时,增长25%,这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增长速度第一次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九五”末的37.9:35.3:26.8调整为去年的25.6:45:29.4,五年间,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2002年实现“二一三”,到2004年实现“二三一”,特别是在2004年二产中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后,去年超过一产6.7个百分点,标志着宿迁的经济发展已从农业主导型转变为工业主导型,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协调快速的发展。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落实“一免三补”政策,全部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极大地调动了百万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去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9亿元,增长4.5%。林木、花卉、水产、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杨树产业年”活动成效显著,五年共栽植杨树1.5亿株。大力发展服务业,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金融、通信、运输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去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7%。

 

三是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是“九五”的3.4倍。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建成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徐宿淮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宿迁段、运河“五桥”、通湖大道、环湖大道、开发区大道、宿沭一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抵御了2003年百年一遇降雨和1954年以来淮河流域最大洪水,顺利完成灾后水利重建及移民迁建工作。共完成水务建设投资15亿元,重点实施了奎濉河治理工程,骆马湖、中运河、古黄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流域性、区域性工程。共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0亿元,建成500千伏双泗变电所等一大批电力工程。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5万人。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0%,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平方米,顺利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对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使三个县城的面积由288.9平方公里扩大到836.3平方公里,为建设中等城市创造了条件。全市城市化率达35%,五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预计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6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5.9%、30.3%。大力实施“三就三百”、“两后双百”和“四全”工程,竭尽全力推动劳动力内转外输。2005年,全市在外务工劳动力达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例达41%。再就业工作有效开展,6.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援助1.6万名城镇双下岗双失业家庭、单亲家庭和“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去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经过三年努力,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取得显著成效,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640公里,改造草危房54651户,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98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8%,农民人均负担由税费改革前的152元/年减少到目前的20元/年。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发放,4.8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11.5万名农村困难群众也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五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科教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增强。新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总量达14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63.5万平方米,投入2.8亿元。集中实施农村教育的“六有”工程,累计投入3.5亿元,完成校园绿化80万平方米,铺设校园硬路面57万平方米,改、扩建水冲式厕所11万平方米,新、改建学生宿舍34万平方米,寄宿学生床铺11.1万张,新建学生餐厅16.6万平方米,添置保温饮水桶1.1万只,实现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的愿景。全面完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成网络教室754口、多媒体教室735口、教师办公网点1914个,优质教育资源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吸引民资外资投入教育事业14.2亿元、卫生事业9.46亿元。截至去年底,“春蕾班”总数达到292个,比“九五”末增加280个;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8.5%,位居苏北第一,比“九五”末提高40个百分点;去年全市被各类普通高校录取18423人,比“九五”末增加1.2万人,是历史上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宿迁学院完成了四年制本科的完整体系建设,在校生达到12600人,宿迁师范学校、沭阳师范学校分别升格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公共医疗卫生“521”工程基本完成,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改变了我市无三级医院的历史。江苏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宿迁分公司在全省第一个挂牌成立,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使用,第一次成功举办大型苏北国际交流合作会议和第十届全运会男排部分比赛。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我市大信访格局工作法在全省推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目前审批、核准、告知承诺事项70项,比“九五”末减少了182项。法治宿迁、平安宿迁、诚信宿迁建设成效显著,廉政和软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计划生育、环保、气象、食品安全、工商、质监、药监、统计、审计、侨务、对台、人防、物价、体育、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五年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年轻的宿迁市来说,过去的五年,则是全市人民在艰苦困难条件下顽强拼搏、奋力赶超的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十五”时期的成就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务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宿迁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各位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机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宿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五”,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振奋鼓舞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不高、高科技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和效益还不明显,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大。财政硬性支出不断增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拉动、外向带动仍是我市的短腿。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在增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宿迁经济社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五年。展望新的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重点加大对宿迁的扶持,下更大力气帮助宿迁实现突破”,这为宿迁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重要的是,我市“十五”时期形成的综合实力和体制创新的成果,为“十一五”继续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宿迁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至关重要的加速转型期、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期。我们一定要放眼全局、统筹谋划、奋发进取,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为宿迁的“十一五”突破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稳定型社会,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增速全面超省均、总量再翻番”。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美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18%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年均递增16%;全社会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400亿元;“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25.6:45:29.4调整为17:50:33;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十一五”期间,确保为我市冲刺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次提交大会讨论的《纲要(草案)》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既是省委、省政府对宿迁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宿迁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今后五年,我们面临两大任务,一个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另一个是实现宿迁突破。落实好这两大任务,宿迁“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超过“十五”,必须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从地区经济增长规律看,我市增长主体已由农业主导型转变为工业主导型。在去年人均GDP达到900美元的基础上,今年一定能突破1000美元,全市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一五”期间完全有可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发展全局中的重中之重。今后五年,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格局。高度重视经济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发展配套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品集中、企业集聚、规模集约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量、工业投入“双倍增”,全市形成一批产值过10亿元、20亿元的企业和产值超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集群,力争把宿迁建设成为东陇海线中部最大的产业集聚区、江苏北部新兴的外商投资密集区以及苏北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

 

(二)坚持把“城市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城市是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场所,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发动机”。我们将紧紧围绕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市人口达到60万,沭阳县城人口达到50万,泗阳、泗洪县城人口各达到30万的目标,重点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和县城,促进人气、商气向中心城市和城镇集聚。正确把握城市建设和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边建设边管理。讲究功能分区,体现差异特色,统筹好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中心村布局规划。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把城市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方法、公共设施投入等延伸到所有乡镇、村和居民集中居住区,让全市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化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利益。

 

(三)坚持把“外向突破”作为快速崛起的重要途径。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促开放,坚持市外就是外,放手让一切外来要素和财富在宿迁投资创业、安居乐业,放手让各种所有制进入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充分竞争、共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宿迁的弱点,也是“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突破点。充分利用我市“三外”工作连续三年大突破的强劲增长势头,不断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坚持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向国内发达地区要生产力。到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年均递增45%以上,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力争达到2亿美元。

 

(四)坚持把“科教先行”作为增强竞争能力的战略基点。实施“科教先行”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紧紧围绕打造教育产业集聚城的目标,始终坚持普教和职教协调发展、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3万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集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和制度,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2万人以上。

 

(五)坚持把“创业富民”作为和谐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相称。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创业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继续实施“两后双百”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加快城乡劳动力内转外输,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抓紧培育一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和高素质的市民。扩大全民创业空间,坚持把鼓励全民创业作为富民的首要途径,激发和调动广大民众艰苦创业、自主创业、持续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拓宽创业领域,掀起“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热潮。更多地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和生活,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工作,扶助病残群体、困难家庭的生活。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为“十一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完成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要继续集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城镇,竭尽全力转移城乡劳动力,借助外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合力构建“三最四低”和谐社会环境,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力开启“宿迁突破”新征程。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全社会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7%,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态势。围绕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奋力攀登工业经济新台阶

 

突出大招商、招大商,重点突破市、县(区)经济开发区,加快富集各类要素,实现工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确保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把全市各级干部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把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市被评为“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的品牌效应,更加突出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瞄准全国工业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主攻投资亿元以上、用工千人以上的“基地型”、“旗舰型”、“外资型”项目,努力达到引进一个项目,集聚和壮大一个产业的目的。确保全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50亿元,竣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0亿元,完成千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00个、竣工项目200个。

 

做大优势产业和规模企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新型能源、再生物质、机械制造和化工产业,提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全力抓好一批主业突出的成长型企业,年内确保工业规模企业新增200家以上,总数突破1000家。围绕进区企业和招商项目,重点突破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抓好“55210”工程,完成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工程、沭阳汽摩配城、沭阳花木大世界等重点物流商贸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加快建设运河港,积极建设仓储物流、物流配载、物资中转、农产品储运中心。规范发展劳务市场和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合作制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保险业务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加配套的发展环境。

 

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继续大规模地展开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今年全市建设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市经济开发区、宿豫经济开发区和宿城经济开发区商务中心要在建市十周年庆典前实现主体封顶。今明两年各经济开发区的财政收入平均增速要达到70%以上。骆马湖示范区要抓住全省第一家新批“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的机遇,重点抓好出口鲜切花生产基地、玫瑰精油产业化、园艺种菌扩繁中心、职教园区等项目,建好旅游风景区及产业带的道路、供水、排水及生态水处理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园区和宿迁湖滨新城。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抢抓日韩资金南下、欧美资金向我国加快转移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确保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协议注册外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均增长50%以上。加快海关、商检机构建设,在通关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确保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净增1亿美元,达到2.5亿美元,超过整个“十五”进出口净增额的总和。探索工程承包、境外劳务等“走出去”的新路子,年内新派境外劳务3600人,增长20%以上。

 

(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要坚持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致富农民为核心,切实加快农村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风尚、新的村镇面貌和新的体制机制的建设,做到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带动“三农”工作的全面快速进步。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确保“农业产业化推进年”活动取得实效。年内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20家,总数达到100家;新创省级以上品牌16个。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和品牌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年新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2个;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食用菌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180万亩和3.5亿平方尺。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农户。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从农村长远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建设乡镇、居民集中居住点为重点,高起点地对全市城乡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今年完成全市镇村布局规划的全面修编工作,小城镇近期建设范围内的详规覆盖率达到100%。把乡镇“1+4”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工程,鼓励支持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把中心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工程,全市12229个自然村按照保留20%左右规划集中居住点,在新规划点上集中建设道路、自来水、下水道、电力、通讯、邮政、商业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凡不在规划点上的村庄,今后不批准改建和新建住房。选择区位条件好、集聚程度高、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村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今年全市创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50个以上。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工程”,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办法,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处理。继续开展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全年建成5个省级生态村,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00个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让广大农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办好农村各项公益事业。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围绕“行路、上学、看病、养老”等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文化建设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进“通达工程”,年内完成11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切实抓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县乡河道疏浚1944万方、农村村庄河道(塘坝)整治728万方,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河道引排能力和河塘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把义务教育巩固率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着力化解中小学债务,抓好“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办好希望小学和“春蕾班”。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和防疫水平,年内全市8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乙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农村合作医疗标准由30元/人提高到50元/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省级卫生村、卫生镇“零”的突破。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鼓励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成列入省“关爱工程”的70家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程,集中供养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新建沼气生态村50个,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抓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狠抓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今年全市农村有线电视村通率、入户率分别达到15%、10%以上。

 

(三)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大力塑造中心城市新面貌

 

按照“工业强城、三产兴城、安居旺城”的思路,继续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大力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加快提升城市人气指数,使中心城市在富集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大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城乡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我们要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邀请国内外优秀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单位以及著名专家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区重点地段、风景名胜区、城市道路、色彩基调、建筑风格的品位,体现宿迁的城市特点、历史文脉、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今年,重点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设计、滨湖新城总体规划和核心区的详细规划、古黄河风光带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工作,完成楚城、东大街历史街区等5项规划编制。认真执行规划审批一支笔及绿线、红线、蓝线、紫线、黑线制度,加快制定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力量,确保城市规划顺利实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宿邳公路宿迁段和沭阳-泗阳-泗洪两条一级公路以及皂河、泗阳、刘老涧三个三线船闸,做好淮安-宿迁-宿州铁路前期工作,确保宿迁南二环改造、泗阳县城至淮安交界段在建市10周年前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东二环路,年底前形成188平方公里二环路围合区域。年内完成豪域西巷南延段、发展大道改造等“新区五路”建设工程,完成运河南路延伸段、八一路等“老城区六路”改造工程,建成黄河一号桥,依靠市场化手段建成运河一号桥南侧休闲商业广场、雪枫公园。做好运河城区段改线工程前期工作,尽早争取省立项,运河城区段两岸企业搬迁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建成市经济开发区北区、沭阳、泗阳、泗洪四座热电厂,完成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10条输变电线路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希尔顿大酒店、国泰广场和江山大酒店等重点工程项目。继续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积极推进规范化住宅小区建设,全市新开发房地产面积460万平方米。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围绕“精心、精细、精品”的目标,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要求,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最佳城市环境。加快推进沿街建筑物装饰出新,重点抓好城市“八园”景观亮化,全面提升城市亮化水平。不断深化城市综合管理市场化改革,确保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绿地广场、居民小区、单位庭院、沟渠河道等区域的清扫保洁和绿化管养到位。加大城市环境执法力度,完成2108平方公里范围全覆盖的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四)以打造教育产业集聚城为抓手,全力营造科教发展新优势

 

现阶段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强弱、经济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把科教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科教的大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把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放在实施工业突破、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把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项目建设、产品创新上。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以上新产品20个。着力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我市科技三项经费、人才基金的导向作用,大力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为宿迁的长远发展积聚发展性资源。今年新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10个、星火计划项目30个。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设施栽培、工厂化养殖、品种更新三大工程,全市稻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骆马湖示范区和省农科院宿迁分院建设,使之早日成为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转化的载体、人才培养的窗口和科技产业的基地。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崛起。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大力培植职教产业、劳务产业、技工产业。继续无条件地支持宿迁学院的发展壮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宿迁技师学院,加快组建江苏军星科技学院、宿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今年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达到1万人,高校在校生达到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经纪人,支持职业学校面向外省市招生。今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8.2万人、普职比达到4.8:5.2。加大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专项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整合各种职业培训经费,向农民等受训人员统一发放“培训券”,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扶持民办教育成长壮大。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真正实现公办民办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进一步完善以奖代投政策,对在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品牌创造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民办学校加大奖励力度。今年全市高中阶段招生规模达到8.6万人,其中公办、民办招生比例达到4.8:5.2,保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不断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档次,全年完成1所三星级、5所二星级民办高中创建任务。

 

(五)以建设和谐宿迁为目标,全面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

 

当前既是发展关键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激励创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户、私营企业2500户。大力实施“四全”工程和“两后双百”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实用技术培训达到12万人次,新增劳务输出6万人,实现全市在外务工人数突破100万的目标。全年援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15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成果,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家家有人在企业就业、有固定收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全年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征缴率分别达到95%、92%和95%以上。加快建设“金保工程”,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各劳动保障业务经办机构联网。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实施千名肢残人“助行工程”,全面构筑多方联动的社会救助新格局。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五大中心”的内涵建设,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当前重点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鼓励和支持鼓楼医院集团宿迁人民医院等一些骨干型的医院做强做大,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4%以上。加快发展广电、文化、体育事业,年内建成一个500座标准多功能广播电视演播厅,对全市12个乡镇无房文化站、55个危房文化站进行新建和改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稳定型社会。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活动,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的环境,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和培育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年内确保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宿豫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洋河污水处理厂和泗阳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加快建设生态宿迁,今年全市植树2010万株,建设微型林网120万亩,着力提高城乡绿化的品质和品位。积极推进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古黄河、中运河湿地公园建设,倾力打造清新宜人、绿意盎然的新宿迁。进一步完善“大信访”格局,以开展“信访案件办理质量年”活动为抓手,努力夯实基层特别是乡镇、村一级的信访工作基础。积极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努力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继续深入开展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不断增添加快发展新动力

 

继续大力度推进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全面放开搞活,努力打造“三最四低”和无阻力、无障碍的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产权转让、股权流转,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引导改制后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家族式管理,引进外来投资者,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法调整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完善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改革,完善民办社会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管理办法,为各类所有制在社会事业领域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推行人事代理制和全员聘用制。完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做好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关系衔接,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积极探索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行“阳光财务”,加强政府采购的公开透明管理,严格公共投资领域的招投标工作。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原则,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支范围,保证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逐步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催生乡镇财政自生能力。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退出机制,依法转让政府投资建成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实现滚动式发展。放开竞争性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落实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完善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化解乡村债务,优先化解涉农债务,有效遏止新债务发生。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切实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努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规模。

 

(七)以强化执政为民为根本,切实打造政府服务新形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不断加强行政作风建设和行政能力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打造透明务实型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审批,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拉近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急群众所急,办企业所需,切实营造一个让企业和老百姓满意的服务环境。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至上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看发展评功过,以实绩论英雄”,反对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用实际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今年,市政府将为人民群众办好交通、城建、水务、农业、市场建设和旅游开发、外经贸、就业和群众生活、社会事业、通信、能源电力等10个方面66件实事。

 

打造高效节约型政府。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效能监察,以工作成果倒逼工作过程的新机制,促进机关效能革命。把集中力量抓落实作为提高执政能力,体现领导本领的基本功,扑下身子,沉到基层,一件一件实事,一个一个项目抓落实,把已经确定的发展目标、工作措施、政策规定等落到实处。始终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全面查找影响招商引资和群众创业的突出问题,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增强财政监管和审计力度,全面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

 

打造诚信法治型政府。加快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档案,激励诚信守法,惩戒失信行为,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做到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依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科学、民主管理。强化行政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以及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不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

 

各位代表,宿迁的改革和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和五年的发展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1月20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1月12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13日在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1月10日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新人口论——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许立全市长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潍坊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KM第四次会议——方案定稿 KM第四次会议——方案定稿 9月10日第二套人民币最新价格表_第二套人民币价格表_钱币类价格表_每日报价_九藏天下—第... 三位“80后”当上江苏宿迁市管干部(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 11:43 扬子晚报 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四次会议公报发布 政府工作报告——在河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1959年第二届) 袁纯清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讲话(图) 总理温家宝6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第四届) 第二届中国厦门国际素食养生展览会--第一天11月5日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 1号提案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的复函 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2007年10月30日)徐 光 春 在政协宿迁市二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07-01-13 22:43:13) 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