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持续成长的垄断型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6:56:59

寻找持续成长的垄断型企业

 
    巴菲特大部分具有特许经营权的股票都是生产消费型产品的企业。
  中国的巴式价值投资者就没有美国投资者那么幸运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在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少数几个百年老店凭借历史的沉淀,形成强大商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
  其他大部分消费品市场,欧美、日韩、台港世界级名牌充斥,可口可乐、高露洁、漂柔、立顿、箭牌、统一、康师傅。。。。在各自领域独占熬头。中国企业不要说形成强势垄断品牌,能生存已经不错了。因此,中国股票市场要找到具有特许经营权、能形成行业壁垒并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真的十分困难。
  茅台、张裕、云南白药是百年老店的杰出代表,如何好相信不必多说了,绝对是投资首选。同仁堂、片仔簧、马应龙、东阿阿胶等老品牌由于市场容量或者自身经营管理等因素,个人觉得未必是很好的选择。
  新的品牌中,伊利、双汇是其中的佼佼者,存在成为垄断型企业的可能。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它们离这个目标还是十分遥远。例如伊利,市场竞争的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牛奶卖的比水还便宜,价格战一浪接一浪。伊利不但没有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而且利润率逐年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低下,净利润增长率远赶不上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这一切都说明了伊利现在处于最激烈的自由竞争时期,并不是我们要找的垄断型企业。但这并不妨碍它将来可能成为这样的企业,如果它和蒙牛完成市场的占有过程,形成双寡头垄断格局,那个时候它就是我们很好的投资标的了。
  也许茅台们也要面对市场容量有限或经营失误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当它们有一天不再值得持有时,还有什么样的股票可以持有呢?到现在我越发理解巴老所说“市场中只有极少数的几只股票值得我们持有(大意)”。
    其他领域也有持续成长的垄断型企业。海油工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垄断型企业,能形成这种垄断有很大的偶然性,母公司中海油是垄断型企业,海工又垄断了中海油所有工程业务。中国股市很难再找到类似的公司。海工有弱的周期性,这种周期跨度很长,完全可以给予它足够的成长时间。
  苏宁电器是另一个不错的选择。家电零售连锁行业已经形成苏宁、国美、百思卖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三巨头任何一方被消灭都不是容易的事。同时中国家电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三巨头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共同成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零售连锁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规模和效率,苏宁与其他两巨头市场占有率相差不大,长期而言比的是效率,高效就是高利润。苏宁的SAP系统和区域物流中心大大的提升效率。国美只顾规模扩张不注重内功修炼、兼并永乐的整合都是其将来的风险所在。
  有人希望寻找中国沃尔玛式的零售连锁企业,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中国的零售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程度,外资世界级的零售连锁企业基本都进入了中国,外商独资的已有一百多家。某些区域性的零售连锁企业似乎活得不错,但那是暂时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的跑马圈地进入加速阶段,留给中国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还是那句话,能生存已经不错。
  并非所有垄断型企业都是好的投资对象,电力、煤炭、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公用事业价格受到严格的监控,盈利一般不会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市场相对比较稳定,很难持续增长。制造业中的中集集团和振华港机是另一种垄断,行业集中度很高,市场占有率很大,壁垒就是宏大的规模,行业的周期性和过高的市场占有率限制了它们的成长空间,它们虽然不是最优之选,但也还可以阶段性持有。
  地产类中首推万科,万科的成功依靠的是规范的制度和优秀的管理者,这两个因素不能构成壁垒,也不能成为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房地产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近几年股票价格的飞速成长得益于行业的整体复苏和五年熊市带来的价值重估机会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因此,尽管万科很优秀,但不是垄断型企业,并非价值投资者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