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 - 維基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45:39
李贄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贄畫像

李贄1527年十月廿六1602年三月十六[1]明朝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名載贄,後改姓李,名[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3],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後被迫自殺,死後一度被泉州民眾奉之為神,稱「溫陵先師」。

目錄

  • 1 家世生平
  • 2 思想
  • 3 自述
  • 4 《焚書》
  • 5 評論
    • 5.1 褒
    • 5.2 貶
    • 5.3 其他立場
    • 5.4 近代
  • 6 著作
  • 7 傳記、事迹輯錄
  • 8 參見
  • 9 注釋

家世生平

李贄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市南門外。六世祖李駑是泉州鉅賈,從事遠洋貿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間,並娶當地女子為妻 。可能因此改信了伊斯蘭教。但到他祖父已經不信此教,從母姓, 他的父親李鍾秀以教書為業,李贄七歲時便隨父親讀書、學習禮儀。[4]

嘉靖三十年中舉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授河南共城教諭。三十九年,擢南京國子監博士,數月後,父白齋公病故於泉州,回鄉守制。時值倭寇攻城,他帶領弟侄輩日夜登城擊柝巡守,與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敵愾。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北京國子監博士。

萬曆五年(1577年),出任雲南姚安知府,三年後棄官。萬曆九年,春,應湖北黃安(今紅安)耿定理之邀,攜妻子女兒到耿家鄉黃安天台書院講學論道,住耿定理家中充當門客而兼教師,但和耿定理做大官的的哥哥耿定向意見衝突。定理死後,遷居麻城,住維摩庵,過著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後遷至麻城龍潭湖芝佛院,讀書著述近二十年。萬曆十六年(1588年),剃髮為僧,雖身入空門,卻不受戒、不參加僧眾的唪經祈禱。他喜愛清潔成癖,衣服一塵不染,經常掃地,以至「數人縛帚不給」。萬曆十八年(1590年)其《藏書》在麻城刻印出版。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到山西、通州、濟寧、南京遊歷。在濟寧、南京曾兩次與利瑪竇見面,討論教義。二十八年回到麻城。同年冬天,湖廣僉事馮應京以「維護風化」為名,指使歹徒燒毀龍湖芝佛院,又毀壞他預為藏骨的墓塔。李贄被迫避寓麻城東北商城縣黃檗山中。二十九年,罷官御史馬經綸聞訊將李贄接到通州,住蓮花寺。

萬曆三十年(1602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及都察院禮科給事中張問達,上疏奏劾李贄,明神宗見疏即下詔,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罪,逮捕李贄下獄,著作被通令燒毀。入獄後,李贄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慨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歸為?」又說:「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

三月十五,呼侍者剃髮,奪其剃刀割喉,氣不絕者兩日,三月十六日(公曆5月7日)子時氣絕,享年76歲。東廠錦衣衛寫給皇帝的報告,稱李贄「不食而死」。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贄的學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蘇侍御捐資為李樹碑。據說其「卓吾血流二日以歿,慘聞晉江,士庶甚閔,於晉江西崙作『溫陵先師』廟,頗奉香火,後毀於兵燹。」[5]

李贄生有4子3女,除大女兒外,其他都不幸夭殤。

思想

李贄深受「泰州學派」影響,且以「異端」自居。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為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學為僞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詩文多抨擊前七子後七子復古之主張,認為《西廂記》、《水滸傳》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受其影響較深。晚年頗好史學,據歷代正史纂《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

李贄承認個人私慾,「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爲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他的思想方法與當時官方的儒家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包括反對八股文、歌頌秦始皇,主張男女平等、自由婚姻等,但仍受到不少儒士文人包括李廷機等當時有影響的人物的好評。史家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認為李贄在王陽明哲學的影響下「存在著鼓勵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導行動、而不顧習慣的道德標準這一趨向。1587年,李贄就走到了這條道路的交叉點。」

自述

李贄自稱「不信道,不信,故見人則惡,見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

在《自贊》一文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個性:

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其與人也,好求其過,前不悅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昔子貢問夫子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

關於落髮為僧,在《與曾繼泉》一文中,李贄寫道:

其所以落髮者,則因家中閒雜人等時時望我歸去,又時時不遠千里來迫我,以俗事強我,故我剃髮以示不歸,俗事亦決然不肯與理也。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目我,故我遂為異端以成彼豎子之名。兼此數者,陡然去發,非其心也。

坦然入獄: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遺言:

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開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即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橫閣其上……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周圍栽以樹木,墓前立一石碑,題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焚書》

主條目:焚書 (李贄)

焚書》(意為不容於世,早晚必將付之一炬)是李贄最為著名且爭議最大的一部書,是他反封建思想、政治哲學社會思想及耿介性格的集中體現。近來,更被評論界譽為「影響中國的百部書籍」之一。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門人汪本軻輯錄李贄遺文編成《續焚書》五卷。分《書匯》、《序匯》、《讀史匯》、《雜著匯》、《詩匯》。其中《題孔子像於芝佛院》最為膾炙人口。

評論

 褒

  • 李廷機《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淨無欲,先生有焉。蓋吾鄉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內如先生者亦少矣」。
  • 池方顯《謁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內,緣乃在玄州。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尋知己,依依今未休。」
  • 汪本鈳《續藏書》序:「先生一生無書不讀,無有懷而不吐。其無不讀也,若饑渴之於飲食,不至於飫足不已;其無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盡至於嘔出亦不已。以故一點攛自足天下萬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實關天下萬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罵盡成文章已也。蓋言語真切至到,文辭驚天動地,能令聾者聰,瞶者明,夢者覺,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靜,聒者結,腸冰者熱,心炎者冷,柴柵其中者自拔,倔強不降者亦無不意頫而心折焉。」
  • 袁宗道:「不佞讀他人文字覺懣懣,讀翁片言隻語,輒精神百倍,豈因宿世耳根慣熟乎?雲中信使不斷,幸以近日偶筆頻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讀亦能解也。」
  • 袁中道《李溫陵傳》:「……骨堅金石,氣薄雲天;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排搨勝己,跌宕王公,孔文舉調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視鍾會如奴隸。鳥巢可復,不改其鳳咮,鸞翮可鎩,不馴其龍性,斯所由焚芝鋤蕙,銜刀若盧者也。嗟乎!才太高,氣太豪……」
  • 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 吳虞《李卓吾別傳》:「張問達、王雅量能焚毀卓吾之書於一時,誣陷卓吾之身於一日……卓吾書盛行,咳唾間非卓吾不歡,几案間非卓吾不適,朝廷雖焚毀之,而士大夫則相與重鋟,且流傳於日本」。

  • 顧憲成《束高景逸書》:「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為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塗炭,惟有仰屋竊嘆而已!如何如何!」
  •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贄非聖無法,敢為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頗榮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
  • 四庫全書總目·別史類存目》:「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抨擊孔子,另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誅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如置之不論恐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其他立場

  • 沈瓚在《近事叢殘》中說:(李贄)「好為驚世駭俗之論、務反宋儒道學之說。……懦釋從之者幾千萬人。其學以解脫直截為宗,少年高曠豪舉之士,多樂慕之。後學如狂,不但儒教潰防,即釋宗繩檢,亦多所清棄。」
  • 沈鐵《李卓吾傳》說:「載贄再往白門(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尋訪舊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壇說法,傾動大江南北。北通州馬經綸御史謫籍,延載贄抵舍,焚香執弟子禮、而燕冀人士望風禮拜尤盛。」
  •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錄》里寫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東方朔、像李贄、像金聖嘆、像汪中、像狄阿傑尼斯(Diogenes)、像伏爾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蕭伯納、像巴頓將軍(Gen.George Patton),我喜歡他們的鋒利和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
  •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觀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爲灌木,不能形成叢林。」[6]

近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中,李贄又被當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他的著作被劃歸「法家」。

李贄的著述先後數次被禁毀,民間盜印、假託者不絕,門人汪本鈳說:「(卓吾)一死而書益傳,名益重……漸至今日,坊間一切戲劇淫謔刻本批點,動曰卓吾先生。」

著作

  • 《李氏藏書》六十八卷。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刻於金陵。
  • 《李氏續藏書》二十七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
  • 《史綱評要》三十六卷。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霞猗閣刻。
  • 《李氏焚書》六卷。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刻於麻城。
  • 《李氏續焚書》五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新安海陽虹玉齋刻。
  • 《初譚集》十二卷、三十卷。明刻。
  • 《卓吾老子三教妙述》(又稱《言善篇》)四集。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宛陵劉遜之刻。
  • 《李卓吾遺書》十二種二十三卷。明·繼志齋刻(包括《道古錄》二卷、《心經提綱》一卷、《觀音問》一卷、《老子解》一卷、《莊子解》二卷、《孔子參同》三卷、《墨子批選》二卷、《因果錄》三卷、《淨土訣》一卷、《暗然錄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慶答問》一卷)。
  • 《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
  • 《易因》二卷。明刻。
  • 《李氏六書》六卷。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痂嗜行刻(包括《歷朝藏書》一卷、《皇明藏書》一卷、《焚書書答》一卷、《焚書雜述》一卷、《叢書匯》一卷、《說書》一卷)。
  • 《陽明先生道學鈔》八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武林繼錦堂刻。
  • 《龍溪王先生文錄鈔》九卷。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刻。
  • 《枕中十書》六卷。明·刻本(包括《精騎錄》、《篔窗筆記》、《賢奕賢》、《文字禪》、《異史》、《博識》、《尊重口》、《養生醍醐》、《理談》、《吟壇千秋訣》)。
  • 《批評忠義水滸傳》100卷、100回。明容與堂刊、芥子園刊(另《批判忠義水滸傳全傳》121回,明·楊定見刻)。
  • 《批點西廂真本》二卷、《批評紅拂記》二冊、《批評幽閨記》二卷、《批評洗紗記》二卷,明刻。
  • 《評選三異人集》二十四卷。明·俞允諧刻(包括《方正學文集》十一卷、《傳狀》一卷、《於節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自著年譜》一卷、《傳狀》一卷)。
  • 《讀升庵集》二十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四書評》、《坡仙集》十六卷、 《九正易因》二卷、《李氏說書》八卷、《姑妄編》七卷、《李溫陵集》二十卷、《禪談》一卷、《龍湖閒話》一卷、《文字禪》四卷、《左德機緣》三卷、《李氏因果錄》三卷、《業報案》二卷,明刻。

傳記、事迹輯錄

  • 卓吾論略(《焚書》)
  • 自贊(《焚書》)
  • 感慨平生(《焚書》)
  • 袁中道:李溫陵傳(《珂雪齋近集文鈔》)
  • 汪可受:卓吾老子墓碑(《畿輔通志》)
  • 沈鈇:李卓吾傳(《閩書》)
  • 何喬遠:李贄傳(《閩書》)
  • 錢謙益:卓吾先生李贄(《列朝詩集》)
  • 談遷:李贄傳(《國榷》)
  • 查繼佐:李贄、袁黃(《罪惟錄》)
  • 傅繼鱗:李贄傳(《明書·異教傳》)
  • 王鴻緒:李贄(《明史稿》)
  • 彭際清:李卓吾傳(《居士傳》)
  • 《麻城縣誌》:李贄傳
  • 《泉州府志》:李贄傳
  • 《福建通志》:李贄傳
  • 《雲南通志》:李贄傳
  • 吳虞:《明李卓吾別傳》
  • 焦竑:《澹園集》
  • 汪本鈳:卓吾先師告文
  •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 朱國楨:《涌幢小品》
  • 沈瓚:《近事叢殘》
  • 謝肇淛:《五雜俎》
  •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
  • 黃宗羲:《明儒學案
  • 顧炎武:《日知錄
  • 明實錄
  • 《李卓吾年譜》(鈴木虎雄 著)
  • 《林李宗譜》

參見

  • 王陽明
  • 心學
  • 王心齋
  • 泰州學派

注釋

  1. ^ 「贄」讀若「治」。
  2. ^ 李贄最初應隨父姓李,但在學校登記名冊時曾以「林載贄」為名,因為他們這一支的李氏源自林氏,「一宗二姓」,所以有時也自稱姓林,並可能在林氏和李氏之間反覆變換。至於由名「載贄」而去「載」單名為「贄」,則是避明穆宗皇帝朱載垕之諱。參見《李贄家世新考》
  3. ^ 李贄曾用過的名號眾多,除以上列舉之外,還有篤吾百泉居士宏父思齋龍湖叟禿翁等。
  4. ^ 《焚書》卷三《卓吾論略》:「長七歲,隨父白齋公讀書歌詩,習禮文」。
  5. ^ 《異蹟略》
  6. ^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2003二版,p258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8%B4%BD"11個分類: 1527年出生 | 1602年逝世 | 泉州人 | 中國思想家 | 明朝歷史學家 | 明朝作家 | 中國自殺人物 | 李姓 | 心學家 | 人物神 | 道教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