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的统战艺术--做统战工作切忌妄自尊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11:57

董必武的统战艺术--做统战工作切忌妄自尊大

发布时间:2009-09-14   

 

新中国宣告成立后,政务院成立了接收工作指导委员会华东工作团,由董必武任团长,办理接收国民党政府有关人事、档案、图书、卷宗和其他一切应行接收事宜。1949年12月,董必武率团来到南京,在原“国民大会堂”,向4000国民党留用人员讲话,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当时百废待兴,国家各方面都急需钱,但对留用人员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给饭吃,给工作。为了更好地使留用人员适应新中国的需要,专门成立了华东革大南京分校,对留用人员进行培训,一年之后,学员学成,按因才致用的原则给这些人分配了适当的工作,不少人成了各行业的骨干。   董必武与民主人士见面,一般都要向他们行拱手礼,尊称他们。一次与民主人士开会之后,工作人员对他说,在座的除了张澜、沈钧儒,其余都是年轻人,你称他们“各位先生,兄弟如何……”就不合适。董老说,“他们都称我为‘老’,我不能自负嘛,称兄弟不是更亲切一些吗?我们要做工作,就要舍得放下架子,切忌妄自尊大。”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董必武担任常委,负责第四小组的工作,主持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个小组的成员共有25人,大多是民主人士。董必武与他们反复开会研究,还广泛征求了没有参加小组工作的党外专家的意见,才写成政府组织法草案初稿。    杨显东是留学美国的棉业博士,20世纪30年代后期还访问过苏联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与董必武在汉口相识,董必武要他留在党外发挥作用。1949年9月,他作为全国政协会议代表,来到了北京,专门到锡拉胡同拜见董必武。董必武对他说:“我详细看过你辗转寄来的信,并从有关方面得知你近年来在汉口和上海的表现,你为党做的工作是许多党员所做不到的。当时不同意你到延安,而留你在白区工作,是对的吧!”   不久,杨显东被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颇出意外,感到能力有限,还是从事棉花科研工作比较合适。他又一次拜访了董必武,如实谈了自己的想法。董必武对他说,“你担任农业部副部长,是我经过认真考虑又和周总理商量后决定的。”   解放前,董必武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同国民党内的进步人士和民主人士有过广泛的交往,常常以诗表达相互间的情谊。1949年3月18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等一行20余人由华东解放区经天津到达北平后,题诗向董必武致意,董必武立即作复:“蒙示大作,奖饰愈恒,弥增惭感!久未作诗,机滞调塞,殊不成句,既承命和,又不敢违,勉凑一首,即祈斧正是幸!”他写道:“旧事重提我欲愁,巴渝宁沪记曾游。几经曲折谋和议,备受摧残抗逆流。默武之徒吞恶果,拥民为主是嘉猷。南方底定君歌咏,应与龙吟凤哕俦。”诗中充满了对党外朋友的敬重。   1955年,谢和赓、王莹从美国回到祖国,暂居北京招待所。董必武接见他们,见他们没有穿大衣,便关切地询问:“现在你们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中了,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尽可以向组织报告。”董必武还鼓励王莹搞好创作,特别是把在美国的遭遇抓紧记写下来,以免时间久了,“冷了气”。60年代,王莹写出了长篇小说《宝姑》,并着手创作《两种美国人》。有人认为王莹应该写工农兵,董必武知道后说,王莹目前身体有病,不能到基层体验生活,怎么能期望一下子就写出工农兵题材的东西?王莹消除了顾虑。到“文革”前夕,王莹终于将两部书稿写成。并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给董必武的夫人何连芝,表达对董必武的感激之情,信的末尾是两句诗:思源“两书”念董老,无限深情永难忘!   在“文革”动乱之时,董必武没有回天之力,痛苦地在书房反复书写“群言堂,群言堂”。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高山流水,伯歌季舞。董必武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民主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