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景县的骄傲——以唯物史观看待董仲舒的历史功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41:46
董仲舒是景县的骄傲——以唯物史观看待董仲舒的历史功绩来源:长城网 时间:2009-11-09 14:58:00

  “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之十五

  河北景县李秉文

  两千二百年前,董仲舒生于广川。汉代之广川,即今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幼年从公羊氏习《春秋》,学有大成,遂于家乡开馆授徒,弟子以千数。他以学名而振天下。中年时汉景帝征为博士。故举家西迁长安。这些《史记》《汉书》均有明载。

  董仲舒一生坎坷,“进退唯谷”,一身正气,坚持真理。为民生民利鼓与呼,不计个人得失。以“宜民”为价值核心,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其观点的先进性,方法的科学性、一以贯之的坚定性,实在是空前绝后。他耿介做人,堪称楷模。其思想代表了百姓的意愿,代表了民族进步的方向。从中折射出华夏民族的优秀。广川这片土。养育出如董仲舒这样的优秀人物,不能不说是景县(广川)的骄傲。

  一、正谊明道

  董子毕生做学问,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粤有三仁对》)自律,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堪称文化巨人。他传承先秦文化,并发展创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属于他自己的思想论体系。对华夏文明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的巨大作用,产生的深远影响无可替代。

  “正谊”即订正传统中偏颇、模糊、谬误等不合于实的名,给有关概念以明晰的定义。这对于解决人们的认识,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促进民族思想发展,提升民族素质起到重大作用。其功不可没。

  “明道”,即明确“道”的意义,是“正谊”的一部分,且是重要部分。

  董子论“道”的基本定义是“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三策》)通俗的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同上)又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同上)

  董子继承老子承认“天”的物质性,给“天”做出客观的定义:“天有十端”,(《官制象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阴阳》)可以看出,在董论中“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综合或指其中的一端。据此,以上引句的指意即:自然法则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现实不变,其法则、规律也不变。董子关于“天”的解释,充满唯物思想,打破了先秦一些人物主张“天不可言”和“天”等于神的束缚。董子的这一观点,可看作文明进步的一声进军号角。

  “道”是理,其表征是“德”,“德”与“恶”对举。所谓“符瑞”,董子解释说“积善累德之效也。”(《三策》)“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同上)进而说明“王”只是个即时符号。“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恶足以贼害民着,天夺之。”(《尧舜不擅移》)故谓“宜民宜人,鬼神佑之。”(《三策》)董子在这里第一个提出“权为民用”这一命题。

    

  纲常理念,先秦时诸子已表达过各自的看法和态度。为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董子提出刑德相辅的治世方针,以大量篇幅重新给纲常定义,其中一些概念,较之先秦,有了革命性进步。

  董子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意为“三纲”是服从于“王道”的,“王道”须“宜民宜人”,“王”须有德,这便构成了“三纲”的先决条件。有违这个条件,就不成其为董论之“三纲”了。“可求与天”,理论支撑是“天志仁,其道义也”“(《天地阴阳》)”“天道施。”(篇名)“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王道通三》)故居纲位的王者就应“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同上)君、父、夫同理,对臣、子、妇负责。总之,“纲”是责任。而非特权。居纲之位,“爱利”下位者是其本分。否则,就会出现“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天地阴阳》)这就是董子对“纲”的诠释。

  阐述“五常”,专篇有《仁义法》,《必仁且智》等,散见于各篇者亦不在少数,其释义更具合理性和说服力。在《仁义法》中谓:“以仁安人,以义治我。”“义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人;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弗亲则弗信。”

  在《必仁且智》中谓:“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害也。”“不仁不智而有才能,将以其才能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

  董子“正谊”、“明道”,明晰纲常理论,旨在治世。正如所谓“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谊礼乐皆其具也。”(《三策》)强调上位者的责任,“先正王而系万事”正是“纲”的本意所在。“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明尊卑,异贵贱,以劝有德”。(同上)这些均为强调“纲”的作用。

  批驳“诛名而不察实”“造伪饰诈”;提倡表里如一。要求上位者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强调“教化”功能及上行下效的作用。目的就是实现“上下和睦,习俗美盛,”“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的和谐社会。提倡“纲常”绝非为上位者制造作威使势的理论工具。

  董子的人性化观点,虽未曾打动骄横恣睢的统治者,但深入民心,被有识之士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这对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礼仪之邦被世所公认,董子的思想作用功莫大焉。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历经挫折磨难,而今以日趋强盛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董子播下的文明种子绝不可轻视。

 

  二、倡导更化

  董仲舒首倡更化,是华夏民族史上第一位提出全面更化改革的伟大思想家。

  因循守旧只能趋向没落;更化改革才会有出路。董子明确提出“更化”才能“善治”,“更化”就是“救弊补偏”,“更化”就是打破不合理的旧框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具有“为民”的思想基质,故其观点能代表百姓的意愿;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故其观点显示出强烈的超前性;有不计个人名利的耿介品格,故能不惧权势;有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故能提出无可辩驳的更化观点和可行性措施。

  秦汉时期,正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董仲舒生于斯时,眼见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半点实质性的好处,只是刺激了上层人物的权欲、物欲,更加深入统治阶层与百姓的矛盾。当时现状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贪吏当道,赋敛亡度,徭役繁重,滥施刑罚,造伪饰诈,趣利无耻。致使“百姓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荒年人相食。”(同上)“贫者穷急愁苦而上不救。”(《三策》)汉初立的“约法三章”早以弃之脑后。

  董子概括社会形式,谓“所任者非其人,所由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三策》)透视观象,分析本质,他认定“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同上)揭穿了谕辞颂圣者关于“文景之治”的虚伪性,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是权为谁用和走什么路的问题。故谓:“为政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同上)所上《三策》,可看做呼吁更化改革的檄文,其论点可看做更化改革的方案。

  《三策》以史为鉴,分析“治乱废兴在与己”的道理;以自然法则推及社会事物的是非对错。用南宋思想家陈亮的话来说:“仲舒欲以渊源正大之理,动其(指汉武)胶胶扰扰之心。”但董仲舒首倡更化的功不可没;所具政治思想影响深远,可与日月同辉。

  董子的更化思想,透出社会只有向前发展才有出路的理念。他审视历史,以古圣王之善行劝勉皇帝,而不是绝对复古。一分为二的看待光先,只肯定古人言行中的利民部分。批判“改制”“符瑞”等空说,承认“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这就是更化的必要性所在。更化,“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己矣。”

  更化的关键是端正思想认识,即董子所谓“正心。”空喊“欲善治”的口号没用,“功不加于百姓,殆王心未加焉。”故王者应“以天下为忧”。爱施兆民。”兴利除害,让百姓得到实惠。故王者要树立为民思想,“发号出令,利天下民者,疾天下之害于人者,”“公心以是非,赏善罚恶,”“善无细而不举,恶无细而不去”。“王者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故其思想,言行,直接影响用什么人、走什么道。故而董子对王者应怎样和不该怎样,用了大量篇幅论述。

  改革用官制度,以解决“所用者非其人”的问题,是董论中又一重头。一是确立重德思想。“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二是约束官吏行为,定期考评,严

  格奖罚。“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食禄者不可与民争利”。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负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防止官吏以权谋私,是制度的主要功能。四是用官“贤”为基本,以“称职”安排上下。打破“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的陋习。改革“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的官场格局,“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进入官员队伍。对此,计八大臣政绩,“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开拓了选官范围,也给平民争取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更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教化,就是当政者要重视指出教化的两个方向:一是各级学校教育;一是社会教育。两大功能:一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一是培养有用人才。“立太学教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一建议,奠定了续后两千年的教育格局。“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兴太字,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教化行而习俗美”。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的。

  把社会教育提到“教化”范畴来认识,是董论的一大进步表现。这一认识,是董子从上行下效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故居上位者加强自律,加强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当修饰也。”“务以德善化民”“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董论中体现出身教重于言教的覞义,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法则。

  董子的更化理论,证明了他是一位务实的思想家,深具人民性的政治家。其见地深遂,在百姓中留下深刻影响,对历代仁人志士多有启发。以其思想为底蕴,以条地(景县旧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地方文化圈;其影响随着他本人的迁居和众弟子的活动,流布到全国。或渭“仲舒相江都,风流东南”,是之谓。

  三、科学方法

  董仲舒是一位学者型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汉书.董仲舒传》载:“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书谏诤,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实证其政治观点的可行性。但由于从政时日短暂,又受各种因素制约,其政治思想终未能大面铺开,落得个“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但就此而忽视他政治家的地位,恐亦有失偏颇。

  做为思想家,他方向明确,论证科学,有理有据,故能使其旗帜鲜明,卓尔不群,取得鲜有匹敌的成就。他反对秦朝“以吏为师,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更反对有汉以来门派林之,或死报门户之见,或臆断空谈而不顾实,“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放任混乱局面。赞同孔子的治学方法:“上揆天之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三策》)对孔子这个“术”,不仅只赞同,且在治学实浅中充实提高,用得更好,更具科学性。这也是董子治学成就斐然的重要条件之一。

  就董子来说,“揆天道”,就是探索客观规律,并去尊循它;”“质人性”,就是了解人的正当需求,去满足它:“参古”,就是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它,借鉴历史经验。“考今”,即考察社会现状,归纳其是非优劣。董子使用这个治学方法,表现出重视实际,重视客观规律,一切从人类文明的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出异于他人的科学精神。这一点,在今天仍具极强的借鉴意义。

  有人论定,董仲舒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此论的确中肯。董子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豪无门户之见,表现出实事求是的大家风范。对先秦文化,只看是非对错,不论派别门户。只要你说得对,对百姓有好处,就吸纳。在董论中,可以见到老庄,邹衍,墨子,孔孟,荀子,韩非以及郦、贾谊等诸多人的影子。正是这科学的方法,务实的态度,使董子站上华夏文化承上启下的位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辨证认识,在董论中占了绝对位置。这是他科学、务实态度的结晶。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人类自己的光明之路。如:

  《三策》所谓:“事在彊勉而已哀。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与己,非天降命而不可得反。”由此及彼的推理,高杨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印证了关于“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的观点。

  “众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说明量的积累促生质变的道理。证明圣人不是天生的,批驳了先秦以来一些人的片面认识。

  “积善而明显,德章而身尊”;“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说明因果的辨证关系。“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表述了仁和事物在不断变化,见出董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先进性。

  用“阴阳”表述事物的矛盾性,指出事物以矛盾形式存在。“天地之常,以阴一阳”(《阴阳义》)。矛盾充斥于整个宇宙,“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同上)矛盾的两方面不可分割,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凡物必有合,必有上,必有下…”(《基义》);“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同上);“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同上);“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顺命》);“阳为德,阴为刑。刑反德而顺于德”(《阳尊阴悲))。

  人,是社会的主体,了解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三策》)董子论性、情,从表、里的角度入手,打破了先秦诸子关于“性善”、“性恶”的机械、静止的观点。认为“性”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善恶”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后天养成的。对此,董子论述了事物的表里关系,外因和内因的关系。他说“明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深察名号》)。“名”是反映真实事物的,没有真实,“名”就失去了依附。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己”(同上)。阐明了名实相符的重要性。进而说明“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同上)“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同上)在进一步说明“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未丝,性待教而为善。”(同上)可以看出,董子这一套推理过程的辩证唯物性。方法的科学性,增强理论的合理性,并促成了董子在思想理论、政治观点上的异于常人,卓尔不群。

 

  四、结论

  归纳董子一生经历,少年从师学艺;青年时开始讲学授徒并坚持自学;中年后应召为博士,实在是坐了条冷板凳;武帝是应招対册,擢为第一,却两次被送到骄王处,皇帝内心目的是借刀杀人;时至暮年,致仕回家,遭“徙茂陵”,成了汉武的看坟户。

  遭逢不遇,壮志难酬,虽是心有怨恨,但坚持真理,矢志不渝。他决不与那些口是心非,奉迎巴结,趋利无耻之辈同流合污。他没走“独善其身“之路,至死关注民生。不管皇帝听与不听,上书百余条,为民鼓与呼。总结毕生学习心得,著出十余万言,以待后世“同仁大有”。

  其上书内容,被班氏收入《汉书.食货志》,无不是为民生,民利者而言。如:“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从中可以看出,对民生的关注,对时弊的不满。尤其“去奴婢,除专杀”之条,旗帜鲜明的反对奴隶制,历史上唯董仲舒一人而已。

  总之,董子理论涉及了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诸多领域,无不体现其明确的目的-利民、为民;立论和推理,体现出其科学性务实、求真和辨证认识;个人品格的榜样性-不计个人功利,为真理而争,不屈从权势。

  董子生于古广川(今景县),成长于广川,是景县的光荣和骄傲。发掘董仲舒这座文化富矿,不仅有助于了解华夏文明史的全过程,同时也会对今天“走复兴之路,建和谐社会”,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研究董仲舒是今人的责任,更是景县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