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鉴必过”:成果鉴定会就这样流于形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7:00:59
“逢鉴必过”:成果鉴定会就这样流于形式
( 2007-09-12 17:22 )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8日电(记者王海鹰)科技成果鉴定会是我国对科技成果评价的第一道关。然而,由于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鉴定会流于形式,这一道“闸门”已经放松,一些本不成熟或根本没有价值的课题通过鉴定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戴上“成果”帽子,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
科技界人士建议,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办法亟待改革,以“扎紧”成果评价的第一道关口。确
“自己鉴定自己”使鉴定会流于形式
山东医学科学院的一位科研工作者透露,科研成果鉴定实际上是在“自己鉴定自己”,这样的鉴定,“没有通不过的”。
据他介绍,“专家鉴定组的组长由课题负责人来指定,比如说我有个课题,我就会请我的同学、朋友来当专家鉴定组组长。至于专家组成员,也由课题负责人和鉴定组组长来遴选,把名单提交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查专家是否具备资质,但是在审查中,也只看专家所在单位的知名度大小,对其真实的学术水平则很难确认。这位专家可能是一个知名的内科教授,其专业是糖尿病,而要鉴定的是肾脏病领域的成果,但是较少有人管这些,你只要是内科教授就可以了。”
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说:“鉴定会只开半天,先由课题承担人介绍课题,然后一二三四地答疑,都是与自己相熟悉的人,怎么可能为难课题承担人呢?”
据了解,一般来说,鉴定意见先由课题负责人写好,因为专家们根本没有时间起草鉴定意见,只能在现有的意见上修正,最后形成定稿。鉴定意见有几个既定的评价词:省内水平、省内先进水平、省内领先水平;国内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际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领先水平。
由于“省内领先水平”等评价根本就拿不到奖,因此大家争取的都是“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评价。只要是国内还没有类似成果,就可以定评为“国内领先水平”,至于这项成果是否实用,是否有推广价值,就不是专家鉴定的范围了。如果成果本身价值不大,鉴定意见也会模糊地说“部分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考核评价机制催生科研成果“泡沫”
据记者了解,成果的专家鉴定意见对职称评定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则可加不同的分。
于金明说:“我现在不太敢去成果鉴定会了,有些成果水平不高,有时也要碍于情面给予过高的评价,现在的成果鉴定,已经很少给‘省内领先’的评语了。一些市县级医院参加鉴定的成果动不动就是‘国内领先’,不着边际。”
“要给‘国际领先’的评语,起码要有国际SCI论文3篇,中华核心期刊论文有10篇以上,但是现在大量所谓‘成果’,根本就没有SCI论文,但并不影响其被评价为‘国际领先’。”于金明说。
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探索是有失败的,甚至大多数时候是失败的,而科技成果鉴定会从来没有认定哪个成果是失败的,这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我国科研成果的泡沫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逢鉴必过”的鉴定会催生出来的。
科技成果鉴定办法急需改革
专家鉴定会是成果评价的第一道关,鉴定意见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含金量的高低。由于专家鉴定会“逢鉴必过”,有些“科技成果”轻而易举地过了这道关口,就大摇大摆地披上成果的外衣,骗取了国家的科研经费。
一家科研机构的一位老科技工作者向记者透露,他们的一个院长在临退休不到一年,拿到了一个40万元的课题,由于课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未敢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鉴定,采用通信鉴定“过了关”,最后还获了省级三等奖。
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经费要合理使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创新上,就需要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于金明认为,对科研成果应该采用盲评,专家组成员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从专家库里随机选取,最好不开鉴定会,用函评的方式,隐去课题人的名字,让专家仅对项目打分,以摈弃人情因素。
此外,“专家鉴定费从科研经费中出”的办法也应改革。据了解,鉴定费不断上涨,由最早的50元,逐渐涨到100元、200元、300元,现在是1000元左右,大多数时候还要给专家们送上当地的土特产等。一位老科技工作者说:“花那么多钱,不可能通不过。”
有科研工作者提出,鉴定费应由第三方、也就是组织鉴定的科技管理部门来承担,以根本革除课题负责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不合理现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