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沟之杨虎城回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35:39
闲话军统”(91)—看管杨虎城(八)

 

 

1937年,杨虎城将军(左一立者)出国前夕,在上海与于右任(右一坐者)等人合影子。

得知“七七事变”的消息时,杨虎城正在前往檀香山的旅途中。据亢维恪回忆,同行的旅客中,有一位叫周崧的旅美华侨,是美国的一个巨富,经常来访问杨虎城。亢说:“七月八日晚饭后,周崧先生来访。据说他刚接国内电报,说北平郊区日军借故压迫中国军队,宛平县已被包围,双方正在相持中云云。接着,杨将军特着我们收听广播,也获悉了大致相同的消息。”

亢说,为了证实此事并进一步了解事变的发展情况,杨让他马上给宋子文发一急电询问情况。

7月10日,宋子文回电:“卢沟桥战事已停,目前不致扩大,如有变化,当续告。”

次日,宋又来电:“卢沟桥战事停而复作,敌由关外调来大队,我方已准备作战。”

杨虎城则回电说:“两电均敬悉。日寇进迫,国将不国。恶耗传来,五中痛愤。弟以革命军人,何忍此时逍遥国外。拟由旧金山返国抗敌。乞转陈中枢。”

跟着又给在西安的孙蔚如发电:“西安孙主席蔚如弟:途中闻河北事变,不胜痛愤。究竟实情如何?盼详复旧金山中国领事馆转。”

亢说,在此后的行程中,“杨将军总是不断地焦念着抗日的战况。除由我们早晚汇报收听的广播消息外,每至一处,都郑重嘱咐我们,必须购买当日出版的报纸。同海外侨胞晤谈中,也必然问到国内抗战的情势。”

到了旧金山以后,宋子文、孙蔚如先后来电,宋的复电大意是说“依目前情势,请杨稍缓返国”。孙蔚如的电报则说:“华北日军进犯,均被我击追。中央已输送大军北上,余情续报。”

7月16日,杨虎城电南京政府,请求“准予中止考察军事,返国抗敌。”另外,杨还分别给宋子文、于右任、徐永昌、邵力子和孙蔚如等人打电报,希望他们“从旁促其实现”。杨还打电报给孙蔚如、邓宝珊和冯钦哉等人,“望他们电请中央率部北上抗日。”

此时,十七路军已经进入改编阶段。

“西安事变”前的十七路军,下辖两个军,即孙蔚如的第38军和冯钦哉的第7军,实际上这两军下面都只有一个师,师长也由孙、冯二人兼任,另外还有三个警备旅,还有特务营等一些直属部队。如果以团为单位计算的话,十七路军一共有28个团,6万多人。

在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冯钦哉及所部脱离了十七路军,后被改编为第二十七路军。

余下的孙蔚如部则被改编为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辖两个师,师长分别是赵寿山和原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李兴中。

按:所谓“×路军”的说法,顾名思义,一看便知不是固定的一级建制单位,而是因某一次战斗或战役的需要,而将几个建制单位的部队临时编组的,与“左路军”、“右路军”的叫法差相仿佛。

但是在民国,“×路军”的这一级“编制”曾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尤以1929年到1937年这一段时间为甚,最多的时候,排到了“第二十七路军”,即冯钦哉的那一个。另外,比较出名的,还有参加了第一次“淞沪抗战”、后来又发动“福建事变”的十九路军。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样一个“编制”特别有助于军头们扩充自己的部队,所谓“路军”,没有固定的编制,下边有多少个军都可以,也可以有若干不同等级建制的部队,没有一定之规,怎么方便怎么来。想当年,杨虎城的部队就全是他一手抓过来的,到后来成了气候,“中枢”也不能无视其存在了,只好给了他一个“十七路军”的“编制”,让他当总指挥。

杨虎城的部队,之所以只有两个军,每个军又只有一个师,却又有若干独立的“旅”,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们是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山头”归到杨虎城手下的,不可能打散了另行编组,只能是大单位和小单位混在一起。

到了1928年底,“二次北伐”胜利,老蒋“统一”了中国,于是在1929年,召开了两次“编遣会议”,准备彻底把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顺便统一军制。按最初的设计,全国的军队以“师”为基本的建制单位,“师”以上没有常设的指挥机构,如果有战事需要,再将若干个“师”做临时的组合。其目的是减少冗员,节约开支。

哪知道两次“编遣会议”开下来,不但没有达到整编的目的,反而引发了中原大战。在此之后,由于军阀混战、日军虎视眈眈、以及蒋介石的“剿共”政策,不但“路军”没有取消,反而又多出来许多的“军”。因此,在这个时期,是民国军制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

至于我们所熟知的“八路军”即“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来是广东的军阀部队,总指挥就是陈济棠,当时的准确名称叫“第八路讨桂军”,下面的的三个师长分别是余汉谋、香翰屏和李扬敬。到1931年,因老蒋监禁了胡汉民,汪精卫等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济棠成为“军事委员会”常委,于是将自己的部队改编为第一集团军,3个师也扩编成军。

1936年2月,“两广事变”平息,蒋介石取消了“第八路军”的番号。

到1937年8月22日,经国共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老蒋就将“第八路军”的番号给了红军。不仅如此,下面的115、120和129三个师的番号,也都是原东北军或因战败、或因改编而取消的番号,不知道老蒋是不是有意而为之。如果是故意的,这事办的可有点小家子气了。

突如其来的抗战,给了老蒋一个“整军”契机。为适应战时的需要,1937年9月,军事委员会明令将各部队一律改编为“集团军”。于是,就出现了“八路军”的番号刚刚颁布还不到一个月,就又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这样一个现象。也是在这个时期,29军宋哲元部被改编为第一集团军,所不同的,宋哲元的“集团军”下面,是3个军,每军两个师。而第十八集团军下面,是3个师,每师两个旅,连“乙种军”的配置都不到。

因此,整个“八路军”系统,只有朱德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领上将军衔。其他的,副总司令彭德怀、总参议宣侠父、参谋长叶剑英是中将。三个师长给的倒不低,都是中将,其他的就基本都是少将了。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115师师长林彪中将了。在1926年北伐的时候,刚刚从军校四期毕业,分发到国民革命军第25师第73团的林彪,才仅仅是一位见习排长。如今,近过了十来年,实足年龄还不到30岁的林彪,一跃而与他在军校的教官叶剑英、一期学长宣侠父比肩,而他的另一位军校教官聂荣臻少将则成为了他的副手。

再对比一下林彪的同期同学,比他大9岁的刘乙光,现正在奉化溪口陪伴张学良;而他在入伍生队时的班长文强,脱离革命阵营以后,到杭州的浙江警官学校当了一名指导员,戴笠发给他们每人一辆自行车,让他们每天骑着车子巡视各个分局。目前,刚刚因淞沪抗战爆发,被戴笠调到上海,做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校军衔。

八路军系统以外,周恩来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授中将;郭沫若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授中将(这是郭沫若第二次被国民党授衔,早在十年前,郭就是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军衔。)

又扯远了,接着说杨虎城。

回国的要求没有得到批准,杨继续西行,在美国逗留到8月4日,赴欧洲。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瑞士和西班牙等国,于1937年10月21日返回法国巴黎。

早在8月份的时候,杨虎城就决意回国,最初,杨的意思是经苏联回国,并令亢维恪到苏联驻法大使馆申请入境签证,当时苏方人员说要向莫斯科汇报,但迟迟也没有回复。到10月6日,杨接到蒋廷黻给顾维钧的一个电报,说:“关于中苏关系,谣传繁多,杨将军此时赴苏考察,不合时宜,请劝他推迟苏京之行。”

顾维钧是唐绍仪的女婿,时任驻法大使,当时正在日内瓦开会,故蒋廷黻托他将此电转杨虎城。

据亢维恪回忆,10月2日,杨虎城接到由日内瓦转来宋子文的一通电报,说:“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召,弟意宜自动返国。如何?盼复。”

这通电报,使杨虎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回国。

宋在电报中的原话是“吾兄虽未奉电召,弟意宜自动返国。如何”,从这句话来看,首先,宋认为杨虎城可以回国,这是明白无误的。其次,宋是在征询杨虎城的意见,回不回来,杨自己定。

但最关键的一点,即这通电报,究竟是宋子文自己的判断,还是秉承了“中枢”的暗示,从电文中看不出来。

再说得明白点吧,杨虎城此番回国,是奉命而回,还是自行返国,这其中的差别大了去了!

 

1937年10月,杨虎城自法国启程回国,与同行者在轮船甲板上。二排左二为杨虎城,前排戴墨镜者为冯钦哉之子。

杨虎城此次出洋,基本是属于“发配”,既是“发配”,就不能自作主张。对此,杨自己自己也很清楚:“一年两年不一定,几时叫我回来我才回来。”因此,他必须研究,这次的电报是不是代表老蒋的意思,据亢维恪回忆,当时他们曾讨论过三个问题:

第一,宋的电报说“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何以未提张学良将军呢?

第二,要杨将军回去,何以蒋介石不电召,而说“宜自动返国?”

第三,杨将军同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等(特别是孙蔚如)多次函电往还,何以他们不来电说及回国的事呢?

经研究,亢等认为“宋的来电,定是蒋介石授意,这里必有文章” 。并建议“杨将军在海外还可多住些时间,再看形势的发展,并征询国内一些老友的意见,然后决定去留。如立即归国,恐杨将军安全没有保障。”

亢维恪等的“蒋介石授意”,似乎暗含着一重意思,即老蒋与宋子文串通好了,让杨虎城回国,然后不利于杨。

亢维恪等人的判断,自然是为杨虎城打算,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可以理解。但依笔者个人的看法,以宋子文的身份地位、以宋子文与张、杨的关系、以宋子文所受的西化教育、以宋子文与老蒋的关系,似乎不大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再说了,杨虎城本已身在国外,不奉召唤不能回国,这一点杨很清楚,老蒋也很清楚。那么又何必多此一举,把杨骗回来,然后抓起来,不是摆明了自己找骂么?

对此,想必杨虎城也有杨虎城的判断,据亢维恪回忆,当时杨虎城说:“我们发动‘双十二’事变是为了抗日。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起,如我仍然逍遥国外,实无脸面对待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绝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

10月29日,杨虎城一行从马赛出发,乘法轮“冉·拉保底”号启程归国。

在此之前,杨虎城曾给宋子文发电,“着重叙述他出国近五个月来的抗日宣传活动情况,并对宋的关怀和帮助表示深切感谢。”杨还于10月23日给蒋介石、于右任和孙蔚如分别发出电报,“述明归国行程”。

在归国的途中,杨又曾给宋子文发过一封电报,但直到回国,上述所有电报没有得到一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