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冲刺”收官 经济政策如何接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6:08:28

4万亿投资“冲刺”收官 经济政策如何接力

2010年11月23日 03:56证券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按 2008年末,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保持我国经济仍能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为了保证重点领域的建设,从2008年末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以总规模约4万亿元资金对我国的经济进行刺激和恢复。两年即将过去,4万亿投资收效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接下来还能出台类似的经济刺激计划吗?

□ 本报记者 朱宝琛

记者获悉,2008年四季度开始四万亿投资计划中,1.18万亿中央资金目前绝大部分已经下达完毕。这笔规模巨大的中央投资,全部被用于新开工项目。

近期,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在贵阳的一次研讨中指出,投资领域在今年下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实施好2008年原定的两年投资4万亿的刺激计划。

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近一年来,4万亿元投资计划项目的陆续实施对拉动全社会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实施的项目推进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发改委称,这笔规模巨大的中央投资,全部被用于新开工项目,并且,目前只剩一小部分正在等待地方上报投资计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表示,4万亿投资毕竟是一剂强心针,对促进增长、稳定经济发展的信心还是有保障的。”

记者致电相关省份的发展改革部门,大多数人士都并未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不过也有部分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自下半年以来,地方加快了项目动工步伐,一些社会性投资项目也在加快。”

“项目是否动工与资金是否短缺、地方财力是否足够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决心。”一地方发改委人士指出。

按照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4万亿中投资中,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约4000亿元,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约15000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约15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约2100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约3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约10000亿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透露,4万亿元投资总体执行的情况是好的,这些投资主要用于直接惠及民生的保障性住房、卫生、环保,包括水利、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支持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改造。

自我国于08年年底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投资增速一直居高不下。而随着中央投资的逐步退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开始呈现回落之势。

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66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增幅同比回落8.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始终快于城镇投资,前10个月增长31.2%,比同期城镇投资增幅高6.8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9%上升到52%。

还有一个多月,2010年就将结束,“4万亿”投资计划也将画上句号。此前,国家发改委就提出,今年下半年要全力完成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要求加快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已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在中央检查组秋季检查前按要求如期开工建设。

但是,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新开工项目280276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3136个;施工项目41523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3030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4270.03亿元,同比增长23.8%;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76013.34亿元,同比增长25.7%。

对于新开工项目的减少,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盛来运表示,因为今年的二季度开始,国家为了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特别是在中央投资的计划方面,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新开工项目的增加。不过,他同时提出要关注一个数据,就是实际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还是在增加的,与投资的增幅基本相当。这说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增加的,这与我们国家今年以来采取的限制一些高耗能产业、重复项目产业的发展等宏观调控的措施是有关联的。

对于今年年内所有的项目是否能全部开工,一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应该问题不大”,因为很多项目都是很早就已经安排好的,不开工就不拨款。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央政府按期完成投资任务并无太大障碍,而地方配套资金则是各显神通,进度差异较大。
 

4万亿“涟漪”会进入“十二五”

□ 阎 岳

一颗石子投进水里,一圈圈的水波会从石子坠落的位置向外扩展,久久不能消失。这就是所谓的“涟漪”反应。

4万亿投资即这颗“石子”,该政策甫一出台,马上就引发了地方政府18万亿的投资狂潮,之后带动的各行各业的投资,很难给出相对准确的数字。

今年4万亿投资已近尾声,有人就担心这项政策的作用是否也会终结。这种担心纯属多余,4万亿投资的“涟漪”肯定会扩展进“十二五”期间。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央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即一揽子经济刺激经济计划),政府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民生工程等投入了巨额资金,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站在今天回望,这项刺激经济计划收到了显著成效:2009年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30%,全年经济实现8%以上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反弹曲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今年,经济增速虽然出现下滑,但经过各个层面的努力,现在经济发展已经企稳且总体形势向好。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228亿元,同比增长2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

发改委人士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运用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对“4万亿投资对各行业的初次拉动作用”进行测算。结果显示,4万亿投资对建筑业的初次拉动作用最大,增加值为5940亿元,占初次拉动总量的14.85%;其后两位分别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分别为3048亿元和2834亿元,分别占初次拉动总量的7.6%和7.08%。

根据收入乘数模型和我国的收入乘数计算,4万亿投资将间接拉动消费需求增加37247亿元。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其对各行业的拉动作用,其中4万亿投资对农业的间接拉动作用最大,增加值增加5522亿元,占间接拉动总量的14.82%,其次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增加5350亿元,占间接拉动总量的14.36%。

4万亿投资在股市上也产生了“涟漪”反应,仅以建筑业为例进行说明。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建筑业38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1789.87亿元,同比增长28.60%;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32.75亿元,同比增长13.49%。行业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了0.31个百分点至11.06%。尽管建筑行业毛利率水平较低并且出现小幅下降,但受到4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该行业仍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其他受到4万亿投资影响的行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今年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运行和具体的行业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显然,这个成绩里面就包含4万亿投资的贡献。这项政策的后续效应正在显现,“涟漪”开始一圈圈的向外扩展。

4万亿过后 经济政策如何接力

□ 史晨昱

中央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走入尾声。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1.18万亿中央资金目前绝大部分已经下达完毕,全部被用于新开工项目。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针对2008年年底以来的所有中央投资项目进行一轮大规模清查。这将是中央针对四万亿投资计划落实情况的一个全面梳理。

四万亿收官之际,国内外宏观形势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美日率先启动了“二次量化宽松+二次财政刺激”。美国总统9月8日宣布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更新扩建计划和三项减税方案为核心的经济刺激措施。日本政府9月10日也宣布了一项规模为9150亿日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帮助国内出口导向型经济应对通货紧缩、日元升值和海外市场需求放缓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根据国内形势调整,不会受到美欧日重启“定量宽松”的影响。与美欧不同,中国新一轮通胀预期卷土重来,CPI同比涨幅自去年底以来持续走高,在8月份更创下22个月以来新高,达到3.5%,首次超过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已连续7个月为负。通胀预期愈演愈烈,并诱发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的数度猜测。

中国并不是一个奉行单一通胀目标制的国家,这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常常要在多政策目标约束下进行相机抉择,即视后期经济演变和宏观政策的整体部署而定。从目前看,管理好新一轮通胀预期,政策重点束紧一粮(粮食价格)一钱(信贷投放)“两个袋子”,而加息却非应对通胀的良策。

当下主要的调控举措不在货币政策上,财政政策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政策着力点。由于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要触动既有增长模式一方的利益,它的转变也就需要高层更强硬的推进以及新制度层面的配套,由于这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推进不会一帆风顺,财政政策担纲也就在所难免了。

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危机,总的来说有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应对危机,在宏观上需要刺激政策保增长,此后,就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方向的阶段。但与美日的财政刺激不同,新阶段中国财政政策遵循的路径仍需要有进有退。

中国的财政政策将从集中于基建方面转向支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保障房投资、地区振兴规划、新兴战略产业等领域将有望掀起继“四万亿”后中国最大规模的产业投资浪潮。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这意味着2010年保障性住房将比2009年增加250万套,按平均每套60平米、1500元/平方米建设成本计算,总投资5220亿元,增量为2620亿元,投资增幅达到100%。

区域经济规划自去年以来被频密的推出,但此前多属布局阶段。9月6日出台《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区域经济规划将转向出台具体的政策细则阶段,这一步将是规划从构思转向落地的关键环节。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七个产业被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快推进。

针对结构失衡以及节能环保,中国在部分微观领域的调控正发出愈来愈紧的信号。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最后一年,现在已到最后“冲刺”关头。近日,继江浙地区对钢铁企业实行限电后,钢产量第一大省——河北也掀起节能风暴,邯郸全市已开始对区内钢厂实行强制性、全天候拉闸限电。与推进节能减排同步,抑制产能过剩也大张旗鼓地展开。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强调“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

保证经济超8%增速发展 4万亿功不可没

□ 本报记者 侯捷宁

今年距离中国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已经有两年的时间,那么,出台之时人人议论的“四万亿”目前的投资效果如何呢?记者日前采访的部分外资经济学家表示,四万亿的投资效果显著,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专家同时也指出,虽然目前四万亿的投资释放效应仍在继续,但效果已经在减弱。

自从2008年11月出炉的“四万亿”推出以来,围绕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一项最主要的争论就是四万亿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中国经济增长。

“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的包括4万亿投资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对宏观经济企稳回升,GDP复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效果也非常明显。”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大宗商品和工业需求增长,特别是对就业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4万亿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是很明显的。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创造的就业岗位属于阶段性效应,而投资项目建成后吸纳的就业岗位则为长期性效应。因此,投资对就业产生的效应是综合性的,并且具有长远影响。

事实上,在这项计划实施的的第二年就收到了显著成效,,迅速拉动了市场需求,稳定了各方面信心,为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实现保增长目标赢得了时间,全年经济实现8%以上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反弹曲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缺口,加强了薄弱环节,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四万亿投资的计划这样一个激励,我们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会是像现在这样。实际上,从去年的整个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运行走势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四万亿投资计划确实给我们国民经济带来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业内专家指出。

汪涛指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在去年实行四万亿投资的基础上,还在继续执行这个计划,还将不断增加新的投资,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但是,效果已经不如去年显著,虽然四万亿的释放效应还在继续,但是效果已经在减弱了。特别是对一些建设周期长的中长期大型项目,效果要从长期来看。

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个4万亿?

□ 许可新

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业界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看来,应对经济危机,总的来说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应对危机,在宏观上需要刺激政策保增长,在企业层面则是逐步适应危机冲击,经过前两个阶段之后,就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方向的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中国给出的产业方向。“只有有了能够让产业发展起来的方向,产业界才会有信心,经济才会持续向好。”金碚说。

因此,如果说2008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确定的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有意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也不必担心中央政府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

中国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同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并非单纯基建投资 流动性明年依然充裕

□ 本报记者 李木子

在探讨4万亿投资效果的同时,由4万亿带来的贷款增加、流动性增加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银行业人士表示,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炉的“四万亿”项目多数面临竣工,“四万亿”项目后续贷款应该不会受到太大压缩,因为4万亿投资决不是单纯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以此估计,明年信贷目标在6-6.5万亿左右。

4万亿元的投资,相当于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2%,新增投资约为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3%左右。由于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45%,再考虑到4万亿元投资分两年完成,可每年加快投资至少10%以上,投资的额外增长可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这些政策措施能够落实,明年经济仍有望保持8.5%左右的增长。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历史高点。

央行决定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出现在CPI持续上涨,超过经济增长的容忍底线并创新高后。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说10月中旬央行通过差别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只是旨在遏制主要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冲动的话,那么,近期通过高频调控全面收缩流动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贷款投放依然高速增长,9月份全国投放了近6000亿,10月份投放了5000多亿。商业银行在信贷受到7.5万亿总盘子控制,又绕过信贷通过信托和票据藏匿了一大块,光信托就有2万亿,如此算来,7.5万亿的年度信贷控制目标实际已经突破。这迫使央行赶在年底再度重拳出手。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吸收市场过剩流动性方面的效果很好,能迫使银行增加存款准备金有助于抑制信贷增长。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仅今年1-10月份,中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规模就达到人民币6.88万亿元,占到政府全年目标人民币7.5万亿元的92%;因此,中国2010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超出政府目标。此外,减少流动性还有助于减缓食品价格的上涨。

通过抑制信贷增长的手段,达到控制金融机构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在7.5万亿内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摆在眼前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4万亿投资中的在建项目需要后续贷款的有力支持。而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里,物价上涨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加上能源等资源类产品价格的飙升,刺激计划中的原有建设项目预算普遍被突破,所需资金额度不断提升。在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各级地方政府还形成了逾8万亿的融资平台贷款。

中国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年底将结束,同时,西方国家原有的刺激措施也逐步到期,美国在11月初的时候就推出了6000亿美元的二轮刺激政策,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国内出于对金融体系安全的考虑,逐步收紧流动性,同时考虑到经济复苏的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是,随着4万亿的落实,后续发展维护过程中势必还将产生大量的贷款,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是危机之后,尤其是在巨额资金刺激经济政策之后的重中之重。
 

进展不错 上海获益4万亿投资

□ 严友良

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4万亿”投资计划落实情况需要进行全面梳理。带着同样的意图,我们想盘点一下中国经济重镇上海的情况—上海究竟从中央政府资金中分得了多少?“4万亿”计划在上海的执行情况又是如何?

“国家政策的意图是用公共财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民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石磊研究员告诉记者。

记者从上海发改委处获悉,国家“4万亿”计划当中上海获得的资金很少。“只有大概10个亿的样子”,上海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上海只占计划很小的比例。就我掌握的情况,绝对数字大概就是10个亿吧。”石磊教授也向记者确认了这个数字。

记者还了解到,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上海交通改造和城市改造。其中较大的工程有两个,一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二是上海南汇垃圾填埋场改造项目。

“这两个项目基本上就花完了中央政府给的钱。目前,这两个项目的进展都不错,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上述上海发改委的工作人员指出。

石磊教授还指出,“上海4万亿计划只要着眼于交通和环境改造方面。可以肯定的是,它主要关注长期的绩效。两个项目有一些共同点,既跟生产也同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取得的效果不错”。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让上海获益的“4万亿”项目绝不仅仅是上面两个。其他的还有,京沪高铁、沪杭磁悬浮等。其中,京沪高铁总投资约2209亿元,而沪杭磁悬浮预计投入也高达350亿元人民币。“这些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4万亿计划是整个国家的总体布局,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现代化的服务性产业,国家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建设。如此情况下,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之一,能较多地获益不足为奇。”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教授告诉记者。

<< 前一页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