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4:00:02
社会科学的新突破: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发布时间:2007-01-28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仇德辉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价值关系,然而,价值到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破解,有着什么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然而,它并没有圆满解释为什么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中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其成为价值的源泉。
一、价值的哲学本质
要想知道价值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价值,价值的真正本质是什么。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争论其实都起源于并最终都归结为对于价值理论的争论,而价值理论的许多争论其实也都起源于并最终都归结为对于价值本质认识的争论,因此,到底什么是价值?是整个社会科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
价值是人类独有的运动现象,但它终归是伴随人类的不断进化而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突然出现的,它必定是由某种低等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或生物现象演变而来,关键是能否准确找到价值的原始“胚胎”。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不断地趋于“无序化”;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生物和人类不断地进化而趋于“有序化”。为此,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当一个系统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且处于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区域时,就可能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能够使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这种自组织结构就是耗散结构。生物机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
建立在“耗散结构论”基础之上的“统一价值论”认为:
1、物质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每一种物质的运动都对应着一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衡量所有不同物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有序化运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衡量其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必然也是能量。
2、耗散结构的有序化在本质上并不是其物质结构上的“死的”有序化,而是能量运动上的“活的”有序化。
3、能量运动有序化不仅包括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还包括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物质的许多非能量特性虽然本身不能维持和发展系统的能量运动有序化,但它可以对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产生替代、弥补、改善和加强作用,以影响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的效率。我们把“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与“间接的能量运动有序化”,统称为“功能有序化”。
4、所有能够推动人类这种高级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的动力源就是“价值”。价值是维持和发展人类这种高级的耗散结构有序化规模的动力源,它是一种“广义有序化能量”,包括“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两种基本形式。
总之,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
二、价值的统一度量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其基本内涵是:
1、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有序化能量。食物就是一种典型的有序化能量,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意义就是它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生物之间一切竞争的核心内容就是食物能量的竞争,生物之间其它生存要素(如土壤、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元素等)的竞争最终都可归结为或化解为食物能量的竞争。
2、所有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食物能量。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最基础形式,它的主观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各种生活欲望,而其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付出量),或者它通过消费过程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再通过劳动过程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它对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潜能的产生数量。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即主观需要),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人的需要或欲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注意,不同于马斯洛的分类方法):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用以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它们分别地转化为四种相应的劳动潜能:其中,温饱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生理化劳动潜能,健康与安全类使用价值转化为个体化劳动潜能,自尊与人尊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社会化劳动潜能,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理想化劳动潜能。而且,后一类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前一类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因而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前一类劳动潜能。由此可得:所有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都是为了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和有效率,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3、所有劳动价值都可折算成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人的劳动能力在本质上就是“人在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不难发现,人只有在消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活资料以后,才能形成、维持和发展一定程度的劳动能力,这种消费过程包括未成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的人生过程。当人的劳动价值付出量大于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时,人的劳动能力将会越来越萎缩(即补偿不足);当人的劳动价值付出量小于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时,人的劳动能力将会越来越增强(即补偿有余);当人的劳动价值付出量等于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时,人的劳动能力将会维持原状(即补偿均衡)。理论证明: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即社会均衡补偿性使用价值)来进行衡量。也就是说,人在劳动过程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在根本上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劳动价值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它在根本上改变了价值理论上对于“劳动价值”的传统观念。
4、所有生产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劳动价值。人借助于劳动工具,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劳动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生产速度、生产规模、生产内容、生产范围等,在根本上讲就是: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和增强人的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型的劳动价值,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大小等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所替代、补偿和增强人的劳动价值量。总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
三、信息的客观目的与哲学本质
要论证“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必须深入探索信息的哲学本质。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量是“负熵”,他还提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他们对信息的理解都建立在抽象意义上、结构特征上和形式逻辑上,而不是建立在本质意义上,这些信息概念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信息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事实上,任何生物之所以要不断的吸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并不是为了抽象意义上的消除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功能特性,以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消除不确定性”只能描述信息对耗散结构的结构特征的影响情况,而不能描述信息对耗散结构的功能特征的影响情况,因而不能作为信息的本质内涵。有些不同信息虽然在消除主体的不确定性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维纳所提出的信息量计算公式实际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对于耗散结构的意义或价值关系。
为此,必须对申农的信息概念进行三个方面的重大改造和重新认识:
1、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混乱性或无序性。
2、“消除”不是绝对意义的消除,而是相对意义的降低,“消除”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实际意义是降低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或无序性。
3、“消除不确定性”的对象是系统的功能运动,而不是系统的物质运动。“消除不确定性”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消除系统的物质运动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消除系统的功能运动上的不确定性。对于耗散结构来说,后者才是唯一的意义。前面已经指出,功能运动包括直接的能量运动与间接的能量运动两个方面,因此“消除不确定性”还可以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总之,信息的客观目的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
4、“消除不确定性”的动力既可来自于系统的外部因素的输入,也可来自于系统的内部因素的自组织(即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过程来产生。因此信息的哲学本质就是一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三、信息与价值的关系
前面已经指出,价值的哲学本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而信息的哲学本质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由此可见,信息与价值存在如下的关系。
1、“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量运动的有序化”与“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有序化的能量”是完全等同的,因此信息的哲学本质实际上就是“价值的提高”、“价值的增长”或“价值的真正源泉”。
2、信息的消失将会导致系统价值总量的停止增长,因此没有任何信息积累的系统是永远不可能产生价值的任何增长。
3、负面的(或错误的)信息将会提高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序性,导致价值总量的降低。
4、信息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价值总量,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是价值形成和增长的动力源。它本身不是一种直接的有序化能量,而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
5、“序参量”只能用来反映人类(或耗散结构)的结构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来反映功能有序化程度,不能作为其有序化程度的客观尺度,只有事物的价值变化率(即价值的增长率)才能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协调作用和相干作用,才能客观地、准确地度量人类(或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
6、人类(或耗散结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有序化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因此必然是一个不断生产新信息、处理新信息、传播新信息、吸收新信息和使用新信息的过程,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该信息改变系统价值总量的能力逐渐衰减,并趋于零,此时,该信息转化成为系统内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也就是说,信息逐渐转化为常识。因此信息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信息逐渐消失并转化为常识的过程。
7、信息转化为常识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信息的作用往往是持续性的,它对于系统的价值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系统的价值率(或价值增长率)来实现的。因此信息的哲学本质又可理解为“一切能够改变系统价值率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四、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
要想了解信息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就必须首先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劳动潜能的形成阶段(即消费阶段)。劳动者必须首先消费一定数量、一定品质和一定质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才能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这一过程既包括劳动过程之前的“预先”消费,也包括劳动过程之后的“补偿”消费;既包括在未形成劳动能力之前的“未成年消费”,也包括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的“晚年消费”。人的消费阶段实际上就是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等量或增量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
2、劳动价值的形成阶段(即劳动阶段)。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将已经积累的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作为生产系统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参与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过程。人的劳动阶段实际上就是劳动潜能等量或增量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3、新的使用价值的形成阶段(即生产阶段)。生产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零价值的相对不稀缺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生产要素在系统组织者(对于个体劳动者,劳动者与系统组织者是相同的)的作用下融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之中,同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也凝聚于产品之中。人的生产阶段实际上就是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等量或增量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即新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或新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过程。这里要注意,一般生产系统的劳动过程通常与生产过程同时进行,即劳动潜能等量或增量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与劳动价值等量或增量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在同一时刻发生的。
五、信息创造价值的具体过程
价值的增长在表面上来自于人类劳动的作用,但本质上来自于信息的作用,因此信息的产生表现为三种基本方式。
1、消费信息的积累。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产生不同的劳动潜能,这是由消费熟练度的差异性来决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使现有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潜能,这种价值增长实际上是消费信息积累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消费熟练度交替提高的结果。如果没有消费信息的积累,任何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只能等量地转化为劳动潜能;如果有负面消费信息的积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减量地转化为劳动潜能。
2、劳动信息的积累。对于不同的劳动者,相同的劳动潜能可以产生不同的劳动价值,这是由劳动熟练度的差异性来决定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使自身积累的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价值,这种价值增长实际上是劳动信息积累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劳动熟练度交替提高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信息的积累,劳动潜能只能等量地转化为劳动价值;如果有负面劳动信息的积累,劳动潜能将会减量地转化为劳动价值。
3、生产信息的积累。对于不同的系统组织者(即生产者或资本家),相同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产生不同的新的使用价值,这是由劳动复杂度的差异性来决定的。系统组织者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要素、发展科学和革新技术,使现有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新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这种价值增长实际上是生产信息积累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的劳动复杂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如果没有生产信息的积累,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只能等量地转化为新的(产品)使用价值;如果有负面生产信息的积累,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将会减量地转化为新的(产品)使用价值。
六、信息的表现形态
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信息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生活资料。由于消费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宽,功能越来越强,品种越来越丰,层次越来越高,人对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消费需求由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逐渐向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的方向发展。
2、生产资料。由于生产信息的不断积累,社会的商品生产的产值规模越来越扩大,生产要素越来越复杂,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提高,人机界面性能越来越优良,专业技术性越来越严格,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对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需求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人性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3、个体劳动能力。随着生产信息的不断积累,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日趋复杂,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人的劳动信息呈现加速积累的趋势,人的劳动行为越来越明显地脱离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表现出更多的智能性、合作性和自由意志性。人的个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个体劳动能力的需求逐渐朝着知识化、专业化与和谐化的方向发展。
4、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生产信息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将会以这些生产信息为劳动对象,对这些生产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如分析、归纳和抽象等),并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以不断降低生产信息的主观性、歧义性和模糊性,不断提高生产信息的客观性、确定性和精确性,从而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生产信息,这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其中,自然科学是针对自然界的一般物质系统的生产信息,而社会科学是针对人类自身所组成的社会系统的生产信息。
5、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形式的生活资料,它凝聚着人类所积累的大量的消费信息,其中隐藏着大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改善或发展生活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形式的生产资料,它同样凝聚着人类所积累的大量的生产信息,其中隐藏着大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因此改善或发展生产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环境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强烈,这两种生产方式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环境的使用价值通常是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不容易被人们充分认识,有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将会产生巨大的、长效的、隐性的和非线性的负值使用价值,并远远在于它所产生的正值使用价值。
6、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扩展形式,随着人类生活信息和生产信息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纳入人类社会的作用范围,逐渐转化成为生活系统和生产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逐渐由相对不稀缺转化为相对稀缺,从而具有越来越高的使用价值,因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类信息积累的结果。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切自然资源能够拥有使用价值并不断提高其使用价值的真正根源。
7、人文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因而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它也是由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积累而形成的,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财富。
七、信息与劳动的关系
1、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除了生物信息的原始积累,人类所有信息的形成、处理、传播和运行都是通过人类劳动来完成的,因此“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人类许多的本能行为不含有新的信息,因而不会产生价值增值,智能水平很低的体力劳动只能创造很低的价值。
4、消费信息的积累虽然产生于消费过程,但它也是由人类劳动来完成的,消费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劳动行为,劳动过程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消费行为。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中体现了 “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这个真理。
6、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部分,信息生产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流部分,社会价值总量的增长将会更主要地通过信息生产部门来完成,人类社会最终的发展结果是,信息生产将会成为人类劳动的唯一内容,传统产业(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将会全部消失,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全部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
7、一般的智能机器人由于没有情感功能和意志功能,就不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和能力,就不会具有新信息的创造能力,它投入生产系统以后,只能被动地、程序化地完成规定的信息处理工作,只能逐渐将自身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并不会产生任何的价值增值。但是,机器人一旦具有了情感功能和意志功能,就具有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和能力,就具有新信息的创造能力,它投入生产系统以后,不仅能够将自身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还会产生价值增值,此时的机器人所进行的活动才能与人类劳动相等同。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Email:Choudh@263.net
欢迎登陆“价值世界网”:http://www.worldvalue.org
编辑员:china028
凡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