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博客书记谈政绩观:个性化不是人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6 23:52:12

宿迁博客书记谈政绩观:个性化不是人治

【12/12/2006 7:50:05 AM】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张欢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网络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弊端是什么?张新实:(笑)这个我不能讲,讲了以后年轻人会对我群起而攻之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张新实:民主肯定是手段了。现在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把经济搞上来,让老百姓先富裕了

  张新实:你在一个地方干事,总要干出一点成绩来,老百姓才认同你。老是在家看报纸、喝茶不干事,省委省政府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自己也难受

  张新实:这是你们新闻界的偏见。新闻界总认为“苏南模式”风险很大,外资都把钱赚走了,穷了老百姓。这是偏见。中国总还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有先富后富,这是小平同志一贯讲的。只有先办企业,发展好了,然后大家分享财富

  李玲教授的报告出来后,我马上批示:“坚持医改方向不动摇,在规范、完善、提高上下功夫。”

  张新实:我认为个性化不是人治。中国没有纯人治,大的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央的指示和会议精神,你能不贯彻么?哪里有绝对的人治啊?有的话马上把你换掉


 

  

  

仇和看似孤独,但吕日周很羡慕他(资料图)

  

  

宿迁在在仇和铁腕之下城市面貌改变已然改变

  老把我架在枪口上,有什么意义呢?

  人物周刊:您平时上网多吗?

  张新实:每天都要上网。车上是最好的上网时间,平时太忙了,在车上看看文件、上上网,很好。我不是网虫,没有沉浸到网络上,这只是我工作的方法。

  我一般上网也就半小时,上班这么忙,哪里有时间光上网。

  人物周刊:您说自己也关注网络热点,最近的网络热点有什么?

  张新实:芙蓉姐姐啊、老徐啊,还有最近的恶搞,我都知道。作为领导干部,最新的时事当然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网络还没能管理好,乱七八糟。很多人沉迷在网上,不好。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网络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弊端是什么?

  张新实:(笑)这个我不能讲,讲了以后年轻人会对我群起而攻之。

  人物周刊:那您孩子会跟您观点不一致吗?

  张新实:会啊。他和我的有些看法就不同。

  人物周刊:今年有好几位官员开博客,像郑州物价局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其中廖的博客个人色彩很浓,谈工作的不多。您怎么定位自己的博客?

  张新实:我开博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作秀炒作,就是为了工作,搭起官员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至于别人说我的不是博客,那是他们的事情,他说他的,我写我的。

  博客对我来说,就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方法,有这样先进的互联网工具为什么不用呢?用纸质媒体、用广播、用电视,效果都有限,不好保留,受众还不多。你想想,现在谁还保存报纸来查资料,都用搜索引擎了!

  人物周刊:最近您在“网上宿迁”上说要“提倡细节文明,不让随地吐痰”等等,在您看来,用行政力量解决个人道德修养的边界在哪里?

  张新实:这没有边界的。我不喜欢你们所说的“要有明确的边界”,实际上,疏导、规范、强制缺一不可,有时候交替使用,有时候可以强制使用。我跟你讲,现在是教育,下一步就是规范行为,罚款。必须要有人做这个事情。我现在还处在疏导教育的阶段。

  网上现在有1万6千多个跟帖,这不是好事情么?我说过,如果这个人敲了一次键盘,至少他会考虑这个事情,再有陋习时他就会注意。

  我们没有删帖,大家心平气和地来讨论。不像其他网站,你仔细看可以看出其他网站和我们宿迁网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人物周刊:有人说市委书记发动同事在网上开博客,是滥用权力。

  张新实:我这是一种倡导,并没有强求,不是滥用行政权力。我觉得(开博客)有助于提高干部素质。现在叫干部写个总结报告,半天都写不出来。很多干部都是这样,我说你什么意思啊,你就是搞经济建设,搞理工科的,也还要写个经验报告。我在网上的博文全都是自己写的。

  人物周刊:可你的下级们更新频率很低。

  张新实:我不苛求。

  人物周刊:可你毕竟是市委书记、宿迁的一把手,很多人会认为,你这么做是在用一把手的权威来要求别人,你觉得在做这个事情时,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把手还是宿迁的普通公民?

  张新实:我定位自己是普通市民。不过你发了实名文章,必然要和你市委书记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但是联系在一起也不怕,如果个人的兴趣不符合老百姓的需要,那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更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

  官员也有自己的兴趣,成天就是铁板一块、板起脸来说教,你们觉得这才是共产党人的书记吗?每个人的工作方法,当然是和他的兴趣、爱好、习惯分不开的,关键是看这对地方发展是不是有利。

  人物周刊:通过博客你最想影响哪些人?

  张新实:首先是公务员,再由他们来影响其他人。现在很多政策上下不沟通,普通的市民、农民也可以通过博客来了解。

  人物周刊:您的博客是在“网上宿迁”这个平台上,您说别的您管不了。现在很多博客很火,新浪、网易的浏览量很大,您觉得即时显示留言的方式怎样?

  张新实:即时显示留言也可以。但如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攻击国家政治制度,宣传封建迷信,搞人身攻击就不行。因为博客不是私人空间,人人可以浏览。我最近没怎么写博客,不是害怕,而是网上不净化。我今天看到《环球时报》上一篇文章,《博客不是私人领域》,写得好。

  人物周刊:我看到您的“政府之声”,绝大多数留言都要经过后台屏蔽,不能即时显现,而且留言多数是支持的,难道没有反对的留言吗?

  张新实:不会啊。我那个博客,大家要怎么写就是了,(不过)要署实名。如果我打电话过去查无此人,那我就可以把它删掉。

  人物周刊:那您还是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过滤环节,要过滤了才能发表。

  张新实:这不是过滤,而是平等讨论,我也是市民。

  人物周刊:可您是一把手,属于公众人物。

  张新实:公众人物在讨论问题上也是平等的,要老把我架在枪口上,老把我和群众搞对立,那还有什么意义?我是为了工作。如果做错了,你可以批判。批判是平等的,不能是攻击的,谩骂的,发泄式的。而且你要匿名也可以,可以在网上信箱留言给我。

  人物周刊:在您的管辖范围内,您要尽量把它净化?

  张新实:对,在宿迁范围内。

  人物周刊:您觉得下公文和在网络发博客帖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张新实:大事情当然要下公文,这是规范化办公。而规范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这只是举手之劳的事,为此开大会、发公文、组织人们上街,纯属小题大做,也不可能起到实际效果。

  我是在“网上宿迁”发帖子,我没有管到市外,至于市外的人说我“炒作”,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人物周刊:可是您下属会把您的帖子当作是工作精神贯彻,而且已经举行了座谈,发动了系列活动,您不觉得您的想法已经演化成实际的政府操作了吗?

  张新实:这没什么不好。我们为什么不借势发动呢?如果能借这一次机会把千年陋习改掉,打造宿迁对外的良好形象,有什么不好么?

  招商引资

  人物周刊:您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考核干部的第一成绩,大项目更是重中之重。学者们把这种思路描述为“苏南模式”。有些学者说,招商引资不止是苏州,还是整个中国地方官员的主要执政方式。还有专家分析,这是地方官员要政绩的心理。

  张新实:不能讲招商引资是执政的主要方式,它只是发展经济的一个手段。招商引资,也确实是宿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因为历史原因,宿迁一直不发达,我称之为“存量资产不足,民间资产有限”,过去我们搞“农业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亿多,总要发工资和维持政府运转吧。搞了几十年才那么几个企业,民间资本和工业不上去,就业岗位就没有,农民的收入一年才两三千块钱,老百姓收入低,储蓄也低,你让他自主创业都没钱啊!

  你在一个地方干事,总要干出一点成绩来,老百姓才认同你。老是在家看报纸、喝茶不干事,省委省政府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自己也难受。

  不能说这个政绩是忽悠老百姓。财政收入增加了,增加的收入可以搞市政建设,搞公益性事业投入,老百姓受益啊。修了这么多路、这么多花园,怎么来的?是靠税收来的。老百姓没有享受?

  人物周刊:对于政府官员来说,通过项目带动GDP,是不是更容易拉动政绩?

  张新实:最关键不是GDP,而是就业,使老百姓有收益。我没把GDP看得很重,GDP的作用只是反映这个地方的规模水平。

  人物周刊:那您最看重什么?

  张新实:两项,一个是财政收入,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

  人物周刊:我走访了一些市民,他们也说,我们城市是变漂亮了,治安也变好了,但我的收入没上去。也就是说,整个城市的GDP上去了,政府财政收入上去了,但一些老百姓没得到好处。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富老板不富老百姓、光长骨头不长肉”的问题呢?

  张新实:你不能只访问个别人,再用个别人的感受来下判断。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开发区,我们就不能提供14万个就业岗位,这十四万人从过去没收入到有收入就是变化。因此,还是要看全局,看整体,数字是说明问题的。

  人物周刊:但昨天我走访了至少20个人,他们大都有这个感受。

  张新实:这是你们新闻界的偏见。新闻界总认为“苏南模式”风险很大,外资都把钱赚走了,穷了老百姓。这是偏见。中国总还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有先富后富,这是小平同志一贯讲的。只有先办企业,发展好了,然后大家分享财富。现在宿迁财富还没有积累到这种程度。

  人物周刊:在您的工作中,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

  张新实:大事当然是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作为市委书记,招商引资是我的主要工作,但不是全部。

  人物周刊:那您一年有没有具体的工作指标,比如说要引资多少?

  张新实:我没有,我是组织者。我要发动大家、组织大家去跑招商引资,如果我事无巨细地去跑这个事,那我这个市委书记也不要干了。

  人物周刊:现在宿迁除了公检法、纪委这些部门没有招商任务外,其他的部门都有,是这样吗?

  张新实:可以这样说。这个没错,如果没有有形的指标,这个举措就会停留在空谈上。

  人物周刊:按照现代政府的理念,是把“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放在首位的,对此您怎么看?

  张新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设想一下,在欠发达地区,没有几个工厂,资本实体和创业主体都不多,经济交往很少,层次就很低啊!我们干部过去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就因为没多少任务。一个政权、机构,不是用来帮老百姓致富的吗?

  在中国,为什么“公共服务”的概念不是1979年提出来的?1979年什么阶段?那是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时刻。“公共服务”一定不能离开载体和对象。这个概念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时才提出来的,是针对发达地区提出来的,我认为在欠发达地区,还没到这个阶段。

  人物周刊:那您看来,宿迁的市情是什么?

  张新实: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刚刚进入到工业化阶段,老百姓还很不富裕,我们还在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这是要饭式的财政,我们怎么搞社会管理?

  省里支持我们60%的财政支出,我们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和一点基本的公共服务。就算是省里给钱,也是发达地区创造的财富,你用起来手不发烫么?如果我是一个太平官,我也可以不这么发展经济,我也可以去搞公共服务,哪个想出去(引资)呢?

  人物周刊:您在博客上说欢迎客商来,您和市长都乐意为他们服务,作为一把手,你能为他们做什么?

  张新实:主要是创造一个好环境。在宿迁培育软环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高潮没有低潮”。宿迁现在是被外界公认为投资软环境是最好的。

  人物周刊:谁这么认为?

  张新实:客商这么认为。我现在敢说,只要客商来了,让他去看。先期投资的企业,听他们的介绍。合不合适,这些老板会说清楚。

  我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为什么我迟到了,就是因为刚才接到投诉,我马上打电话解决问题——这个条管部门说报上去的项目不符合条件,我说你先报上去,我去省里做工作,全省都在加大对宿迁的扶持力度,都对宿迁有政策倾斜,不要卡在我的手里。

  就算在你们广东,也是有重点企业保护制度的,不能抓住一点小问题就对企业不放手。书记如果能做企业的保护神,我看不是坏事。

  人物周刊:市委书记能保护什么呢?

  张新实:能保护减少不乱收费、不作为、不找企业麻烦。这种事情在宿迁已经很少了。   宿迁医改

  人物周刊:宿迁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尤其是宿迁在公共事业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您的前任仇和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改革过程中,作为前市长和现在的书记,您觉得自己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张新实:我不想对个人作用说多说少。我早就表明,宿迁的事业是一个整体,领导班子是一个集体,仇和同志做了很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是要有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

  宿迁出名也是一个好事,比因为愚昧迷信、违法乱纪出名要好得多。我希望新闻界能对宿迁有一个全面的透视。

  人物周刊:近几年来,宿迁的医疗事业改革引来外界很大关注,有两种意见一直在争论——市场主导派和政府主导派。宿迁今后的医改会向什么地方发展?

  张新实:我们首先欢迎媒体和相关部门对宿迁医改做出批评和指正。

  不要把宿迁的医改归类到“市场主导派”和“政府主导派”,这二分法是不适用的。李玲教授的报告出来后,我马上批示:“坚持医改方向不动摇,在规范、完善、提高上下功夫。”我让卫生部门整理了李玲教授提出的48个问题,有一些是机制体制上的问题,有些是全国的共同性问题。针对宿迁的,我们马上要改。

  李玲来宿迁时间不长,清华大学老师呆的时间更长,做出了不同的结论。所以说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人物周刊:您有在南京和江苏省委的工作经历,在您看来,在这些地方和在宿迁工作,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张新实:在这里压力最大。我们这里还落后,你要时时刻刻注意改变,要做点事情缩小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人家的城乡收入都是我们的两倍,这么大的差距,我们能安之若素么?

  人物周刊:在中国,一把手的权力有多大?

  张新实:这个我不知道,我没有这种权力感。如果说权力是用来发展,我看没错,而且要用到最大化。

  人物周刊:宿迁最开始推行的一些政策,带有很强的宿迁特色,尤其是仇和,比如扣干部工资修路,在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卖掉医院、学校。您怎么看“宿迁特色”?

  张新实:仇和从来没有叫扣工资,是下面执行时捏歪了政策。医院改制是产权的置换,采取这种形式可能是当时怕不能够强行推进。但是,中央并没有说不搞医院管办分开,中央也说,医改没有统一的模式。

  人物周刊:在宿迁,像拆迁、修路这样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如果有更强大的力量进行监督,那还能执行下去吗?

  张新实:监督不等于制止,为什么要制止它?中央讲,各地要试嘛。小平同志讲,试错了再回来。你不试,整齐划一的,按照固态思维,那样好吗?

  人物周刊:可是万一试错了,再改回来成本会很大,有时还会对民众造成伤害。比如说拆迁,有些地区的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就非常激烈。时事评论家鄢烈山先生就说,像仇和这样的强人,他不需要。改革过程慢一些,会不会犯错的机率也小一些?

  张新实:其他地方的事我可能不了解,我就说说宿迁,我不赞成像专家说的那样慢慢来,中国要是慢慢来,永远赶不上去。特别是宿迁,差距多大啊,我们的人均GDP相当于苏州的九分之一,总体不知道差了多少倍!

  小平的思想我看非常伟大,“过几年上个台阶”。为什么92年小平要南巡讲话,是对当时改革开放的步子慢不满意,没有小平,有你们广州和深圳的今天吗?

  人物周刊:刚才谈到了拆迁问题,老百姓当初会有很大意见,在您看来,中国当下,效率和公平哪一个更要优先考虑?

  张新实:这个问题,仇和同志已经做了结论。你就不要再从我的嘴里套话了。

  人物周刊:您是认为效率优先了?

  张新实:效率和公平都对,在中国现阶段肯定是效率优先。效率不优先,财富还没有聚拢,社会还没温饱,饭都没得吃啊!小平同志就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发达地区可能可以多一点公平,但是宿迁现阶段不行。

  人物周刊:最近,深圳市提出新的执政思路,要逐步转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您认为宿迁什么时候能到这个地步?

  张新实:深圳现在可以这么做了,改革开放之初也是很艰难的。但是中国有几个深圳呢?

  人物周刊:听说您很欣赏新加坡政府的管理机制,在您看来,新加坡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张新实: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政府的一些强势做法。我看小平同志说得对,中国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与发展。我们不能陷入到西方“中国独裁”的观点里,包括你们年轻人,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向西方靠拢。

  人物周刊:还有印度模式,现在学术界关注比较多,印度的行政效率很低,但民主程度比较高。

  张新实:国情不同,别的国家的事情,我不做评价。  个性化不是人治

  人物周刊:宿迁总能成为新闻热点,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张新实:从我本意上说,我不希望宿迁成为热点。包括你对我的报道,我都是不欢迎的。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我还是欣赏小平同志的观点:决不出头,韬光养晦。

  人物周刊:您和仇和在工作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在您看来,这种不同是因为性格不同,还是宿迁的环境变了?

  张新实:我批评人也很凶的,很少表扬人。不是说经济发展了,就需要和风细雨;也不是说仇和整天板着脸,整天都是疾风暴雨的,要根据情况来定。

  你们记者只注意到他改革上大刀阔斧的一面,(把人物)艺术化了,脸谱化了。包括《南方周末》上刊登的图片,(仇和)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前面,大队伍走在后面,好像是没有执行者,没有班子集体。怎么会呢?如果班子不统一认识,有人反对你,改革根本搞不起来;如果面和心不和,下面不执行,肯定累死了。

  人物周刊:仇和当书记时,您是市长,你们没产生过分歧吗?

  张新实:我们基本没有。也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我们有过不同意见,后来在交流中意见也化解了。如果重点总在“是你说话算数还是我说话算数”兜圈,那就完蛋了。

  人物周刊:宿迁改革,还有吕日周当书记时的山西长治改革,会被外界评价为有很强的“人治”色彩,您怎么看?

  张新实:我认为个性化不是人治。中国没有纯人治,大的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央的指示和会议精神,你能不贯彻么?哪里有绝对的人治啊?有的话马上把你换掉。

  人物周刊:如果把宿迁改革和长治改革做对比,吕日周的思路可能是通过舆论监督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是自外向内,而宿迁可能还是依靠体制力量,从内向外推,您怎样评价?

  张新实:这个不好评价,各人有各人的思路,不过吕日周大胆改革的精神,还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包括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

  人物周刊:宿迁的未来发展方向,突破口在哪里?

  张新实:工业,先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高新科技产业。

  人物周刊:宿迁正在建义乌商贸城,在您看来,义乌这种全民经商、全民创业,政府只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可以在宿迁复制吗?

  张新实:一个地方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复制。

  人物周刊:您觉得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哪个对宿迁来讲更容易借鉴?

  张新实:两点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而且两点在宿迁都有培育壮大的空间。我们民间也有很多创业的企业,好多老太太在家里串珍珠做项链,一月能拿五六百块钱,总比在家里闲着好。这就是创业的萌芽。

  人物周刊:宿迁和周边地区相比,优势在哪里?

  张新实:我们的优势在于干部,干部的精神状态好。

  人物周刊:但要是周边地区都要像宿迁这样,全民重商,全民招商,那么宿迁有什么优势?

  张新实:这就是我最着急的地方。竞争很激烈,一个项目来了大家都在争。但这不是好事吗?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我欢迎竞争。

  人物周刊:我去了一个开发区,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叫天能,做蓄电池的,我问他工业园区土地什么价格,他告诉我说一万五千元。据我了解,明年开发区土地价格要提高,要放到市场上,实行公开拍卖。对宿迁来说,本身的人力优势并不明显,土地公开拍卖后,以后的优势在哪里?

  张新实:优势还是软环境多。天能那一万五是预交的,我们政府还帮他们垫了一些,将来他们还要创造价值来逐步偿还。一万五这种价格是违规的,报上去别人会来查我的(笑)。

  但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不是一个人、一个市决定的,是周边价格决定的。可能其他地区更低,有的甚至不用钱,把厂房先建设好了送给客商安装设备。

  人物周刊:宿迁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来得少,靠什么应对竞争呢?

  张新实:我们现在是人才开始回流,不是你所讲的。教育战线,引来了2000多外地本科生,教师工资比周围安徽、河南、山东等都要高。

  新的举措

  人物周刊:在全国地市一级的党委政府里,宿迁的经济改革措施还是很有特色的,在下一步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举措?

  张新实:正在进行一批干部公示。我们现在采取了能上能下的办法,我们现在提升了一些正处职干部,就是,你干得好继续往上提,干不好降级使用。

  人物周刊:通过招商能力来考察他?

  张新实:有6个方面。这个是其中之一。

  人物周刊:这是选举哪个级别的干部?

  张新实:正处职干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

  张新实:民主肯定是手段了。现在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把经济搞上来,让老百姓先富裕了。

  人物周刊:您业余时间有什么爱好吗?

  张新实:看小说。最近在看铁凝的小说《笨花》,可是太忙,从省代会到现在也没看完。平时看有深度的报纸、杂志,包括《家庭》、《读者》和《南方周末》,睡觉前看一会,不看睡不着觉。在办公室看文件、理论方面的东西。

  干一天就做一天事

  人物周刊:可以问问您的出身环境吗?

  张新实:我是贫苦人出身,没有背景,父亲在我十岁时,1961年就去世了。我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五人,我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我是靠助学金上的学,还勤工俭学,糊火柴盒,有时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还要糊)。那时候很苦的。

  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我不是本科生,遇到文化大革命,我也想上大学,但没有机会。后来上的电大,电大的每次考试很艰苦。

  人物周刊:您早年当过工人?

  张新实:我一开始月工资14块,第二年16块,第三年19块,三年出师。第五年才拿到41块4毛9。从学徒工开始,完整地走完一个工人的全过程。

  人物周刊:您后来怎么进的省委?

  张新实:很多干部都是从国有企业到政府的,属于体制内正常转换。

  人物周刊:您为官有没有什么效仿对象?

  张新实:我没有偶像,也不搞个人迷信,就是踏踏实实地往前干。没有固定模式,宿迁也不能称为宿迁模式,别人是达小康,我们是奔小康,目标是实在的。

  人物周刊:您去年参加市长班在美国考察了14天,对比国外,您觉得宿迁差距在哪?

  张新实:美国搞单边主义,是靠实力决定的。着急啊,在美国呆不住,人家干得好是人家的啊。

  人物周刊:您认为美国的政府机制怎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张新实:我认为,中国的制度是对的。

  人物周刊:您提倡干部招待客人去咖啡厅这样的地方,在您看来,这种细节对干部素质的提高有什么帮助?(注:第一次采访在咖啡厅内)

  张新实:像今天我们这样的交流,在咖啡厅,能够有一个温馨的气氛,交流深入,饭菜很可口又很便宜,招待你才花了40多元,我平时吃的也就是20多元。这样很好,我相信这种方法会在干部中推广。

  人物周刊:您是1951年生人,在您市委书记任上,只能做一任了。

  张新实:干一天就做一天事啊。

  人物周刊:在您任内,宿迁发展到什么水平您才算满意呢?

  张新实:基本上要达到小康水平。我们现在和目标差距很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人物周刊: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市委书记,您一个月收入多少呢?

  张新实:3000元多一点,大概3200元,税前的。  张新实 后仇和时代的宿迁市委书记

  

  

张新实

  “我觉得仇和一定不能忘了张新实对他的全力支持。在宿迁,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和谐,这使我非常羡慕。”——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评论宿迁改革

  “仇和同志不是一个人在坚持。如果班子不统一认识,有人反对你,改革是根本搞不起来的。如果面和心不和,下面不执行,肯定累死了。”

  本刊记者 张欢 发自宿迁

  宿迁,一个黄淮海地区的新兴城市。这个10年前才成立的苏北新城有着她骄傲的回忆: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乡、战争时代的革命老区、有着“洋河”、“双沟”中国两大名酒的“酒乡”、古黄河和大运河逶迤而过……

  然而,历史的荣耀并没有给这里带来现实的光辉,宿迁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全省第13名的位置(江苏省共13个地区)。财政支出一半以上还要靠省里的转移支付。省委书记李源潮评价说:“苏州和宿迁代表江苏两极,苏州干得好,那是全省形象,宿迁干上去,这是全省整体水平。”

  在江苏的省级规划中,宿迁要争取在2019年实现全面小康,党中央则规划2020年在全国实现这一目标,而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已经在今年提前完成任务。

  宿迁是一个记者喜欢的地方,这里一直新闻不断:建市就开始的改革举动引发了外界持续的争议——国有企业集体性拍卖改制、扣留干部工资用于城市建设、给老师下达招商任务、激进的城乡拆迁工作、医疗体制全面市场化改革……

  第二任市委书记(2001. 8-2006.4)仇和被称作“最有争议的市委书记”,已经升任江苏省副省长的他被外界视为新时期改革风云人物,他的擢升也被视为上级对宿迁工作的认可。

  仇和的前任,宿迁第一任书记徐守盛(1996. 8-2000.12)已经是甘肃省的代省长。十年之内,宿迁这样一个苏北欠发达地区连续出现两个省级干部,实属少见。毕竟,和有着共和国新时期省长摇篮之称的苏州相比,二者之间的经济落差实在太大了。

  值得关注的是,仇和接任市委书记时的身份是宿迁市长,而上任刚过半年的新任市委书记张新实则是仇和的老搭档,仇作为一把手主政期间,张是市长。

  这种干部任用的延续性为当地干部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书记得到重用,而市长再接替书记的做法充分证明了本地改革举措的正当性,尽管一把手领导风格各有特色,但是方向既定,剩下的只是承前启后。

  新任书记张新实,今年已经55岁,在中国政坛,这个岁数意味着他已很难再有更大幅度的提升空间,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改革的思路。近期,他的一系列举措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宿迁的关注——

  他在“网上宿迁”发帖《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提出干部和市民要注意的生活细节:不随地吐痰、便后要冲水、银行等窗口行业要遵守一米线规定……

  一万多的跟帖,其中部分内容被张新实在干部大会上直接引用。

  他还提倡男干部要天天换衬衣,女干部要经常换外套,鼓励提倡政府接待多到咖啡厅、茶楼,少来酒足饭饱,事情忘了。

  在干部招商引资出台了相关规定:市直部门招商引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整个部门不得推荐、提拔干部。无招商实绩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助理类干部无招商实绩的,一律不得转正,而且到期转不了正的还要取消“助理”资格。各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未能全面完成任务的,要引咎辞职,降职使用。市直部门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的,不得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按未完成比例扣除下一年度每月干部职工的部分地方岗位补贴。

  他使用移动网络,开博客,再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把自己的工作感受发到网上,还号召其他领导干部也开博客。截止本刊发稿日,他的博客已开张14天,有26篇文章,点击率为10058,但在他的博客上留言必须要实名登记,而且目前的留言并没有质疑的声音……

  针对《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对宿迁医改的质疑,他表现出高姿态,进行了高调的回应,在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节目中接受专访,并且在干部大会上强调,“宿迁医改方向不动摇”……

  他上任后,大力提倡“创业文化”,在不同的地方做报告、讲课,贯彻他的理念——“对企业和企业家就要赞赏有加、大力支持,不能把他们比喻为贬意很深的‘资本家’。企业家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中国有今天的巨大变化,企业和企业家功不可没。”

  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改革风云人物吕日周评价宿迁改革时说:“我觉得仇和一定不能忘了宿迁市长张新实对他的全力支持。在宿迁,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和谐,这使我非常羡慕。”

  张新实是一个怎么样的市委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接管宿迁一把手半年多就有这么多新闻,外界对他评价不一,“人治”的论断再一次出现在报纸和网络上,人们难免又把他和他的那位著名前任相比。

  这一切在他看来都不算重要,他甚至回避记者的采访,“我要花时间和你谈,你的报道发出来还不一定对宿迁有好处”。但他还是坐了下来,因为他相信一切问题的根源都要从宿迁的本地情况出发,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关键,外界的评价就由它去吧。

  为政——

  “分享财富必须要先有财富”


  张书记最近有点烦。因为他最近的一些举措在外界的反馈超出了他的设想,他不想理会,可没办法。比如网易在编辑有关新闻时,就用了《宿迁书记:干部就是为企业家服务的》这样的标题,很多跟帖人对他进行了很不友好的指责。

  这让他很生气,他和网易联系,认为他们是断章取义,没有充分理解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家也是人民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

  他在宿迁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博客,可外界也有人评价说,“你这哪里算博客?”之后,他把原来的“绿都博客”改名为“政务之声”,发的文章叫“网志”。

  14天26篇网志,一万多的点击率并不算高,这和动辄上千万的明星博客没办法比。张书记对此也很清楚,自己的东西能影响周围的干部就够了,老百姓受影响就更好,哪里能和“老徐”这样的明星相比呢?

  在他的博客里,内容就围绕两个方面——“细节文明”和“招商引资”,而这两点又能归结到一点——宿迁必须要发展!没项目怎么行?

  他的理由很充分——“这要和宿迁现阶段的特殊市情联系起来。宿迁属于发达省份江苏的不发达地区,现在还是靠省财政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占宿迁财政支出约一半。我们难道能老靠财政转移支付吗?转移支付也是别的地区人们、尤其是企业家创造的财富,用起来手不烫、脸不红吗?所以,在欠发达地区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奋力追赶,加快发展,创造财富。构建和谐社会也要以加快发展为前提,分享财富也必须要有财富呀!”

  一天中午,圣雅斯氨纶纺织公司的老板给他打电话,哭着说因为没通知的停电,让他们一下子就损失了十几万元。张新实急的衬衣都湿了,立即冲到供电公司去说这个事情,和身边的人谈到这事情时,“简直就是像我自己没了十几万一样”。

  宿迁最大的外来项目,是浙江义乌老板刘卫高投资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开业时还请来了央视《同一首歌》来助阵。这个项目就是张新实抓来的。

  “当初我是从温州到义乌的,第一天就谈了一个意向,吃过饭,我说请允许我有个茶歇时间做介绍。刘卫高当时问了一些政策,吃过饭送他,他说留个号码,我说好啊。出到城外,他才打电话,你还在不在义乌?说要和我谈谈。我说我要到丽水去,已经约好那个市长在那边。这样吧,我派个干部去和你谈。我还是不放心,等我从丽水回来,已经十一点多了,我跟秘书说这点不能去,这明摆着要老板请吃饭嘛,咱们到街上吃去。结果大排档还停电,热得很,我们就搬着桌子到街道上吃。刚一碗面端上来,城管队就过来了,干嘛的,干嘛的,要掀我们的桌子。当然咱也不能怨城管,就端着碗又回去了。”

  刘卫高的车是劳斯莱斯,价格780万元。张新实听说了这事,立即打电话跟他协商,要他挂宿迁牌照,车号由他选。刘卫高提出,挂“苏N00000”行不行?张新实与交管部门协商后,同意了,挂了中外合资的黑色牌照。在张新实看来,刘卫高这辆车不只是一辆普通的名车,更是一辆宣传车。等于车走到哪里,都在替宿迁做宣传,有助于扩大宿迁的知名度。

  11月28日,本刊记者正在宿迁采访期间,该市在宿迁文化中心召开了“全市经济社会与银行业互动发展研讨会”。会议从晚上7点半一直开到近11点,市委书记反复对银行业同志宣讲配合宿迁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样的会议第二天还有一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只是演讲对象换成了供电系统。

  打很多宿迁干部的手机,你会听到“江苏宿迁、湖清河秀、诚信宿迁、投资乐园”的彩铃,这是张新实和移动公司商量后的结果,充分利用每一个宣传宿迁的机会。张新实等众多干部的名片背后都是300多字的宿迁介绍加上网址,有的还有宿迁的地图。

  宿迁是2005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为浙商发放“投资乐园卡”,对浙商的事都可以特事特办。在宿投资浙商已达3000多人,投资各类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超过50亿。

  当市长时他就是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长,当书记后仍然坚持自己担任这个职务。对于招商引资,张新实不但身体力行,对宿迁的干部更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宿迁的各个党政部门都有具体的招商任务,比如城建局和宣传部是一年1000万,卫生局是2000万的指标,经贸委是4000万。公检法和纪委不强求,但也鼓励提倡。

  在宿迁,干部鼓励提倡的是严格遵循“本职工作业余化,招商工作主题化”、“白天当帮办,有活晚上干”的要求,大力弘扬“五干”精神——“晚上当成白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二人事情一人干、一天当成两天干、假日当成平日干”。

  张杰就是这样一个“帮办”,他的正式职务是宿迁市宿豫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现在的名片印的则是“江苏秀强玻璃工艺有限公司 行政副总”。他现在全天都在这家宿迁本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内上班,负责这家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事情——跑地皮、注册、寻求优惠政策……

  对于这位30多岁的年轻公务员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企业工作了,仇和主政期间,他就被要求去浙江打工一年,感受市场经济。

  张杰的老板卢秀强对他的工作很满意,尽管也是本地人,但和政府打交道的一些琐碎事情还是让他头疼,张杰的出现让他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且他还不用出薪水。宿迁市规定当“帮办”的干部工资一概从财政领取,有发现擅自领取企业报酬的,立即查处。

  卢秀强还有一张“投资软环境优质服务卡”,编号05268,正面印有当地政府的特殊优惠措施——“自驾车在区内发生一般交通违法行为时,不予扣车扣证;企业产品及原料运输车不过度超载免查,轻微违规的原则上予以放行,不罚款;固定住所不得随意检查;就医时区卫生部门优先安排专家、病房,每年免费体检一次……”背后还有区委书记和区长的手机号码,以及24小时投诉服务热线。

  张新实认为党政干部去当“帮办”没什么不好,“与其让干部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纸闲待着,还不如去招商、去企业当帮办”。至于现代政府管理科学提倡的“公共服务”理念,在宿迁“还远没有到那个阶段”。

  2002年宿迁在制订全市发展战略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可在最后时刻还是改成了工业突破。找项目、引投资是发展经济快速模式之一。外界总结的“苏南模式”,对于地方官员来说,能不能引来大项目是重要职责,但发展到像宿迁这样地步的,似乎并不多见。

  在张新实看来,工业是宿迁发展的突破口,大项目更是重点。

  他推行“始终把工业突破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方略、第一载体、第一抓手,做到一切为了工业、一切服从工业、一切服务工业。坚持把发展大企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盯大项目,强攻大项目,突破大项目,下狠功夫谋求大项目推进。始终坚持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项目进园区为主的‘四为主’的方针”。

  而相关的配套监督机制也是全面的:王晓东是宿迁市“经济考核办”主任,这一机构却是市委组织部内的,他的工作,用形象的说法是负责给干部“戴帽子”;而与之对应的是纪委里设置的“软环境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给干部“摘帽子”;宣传部大力提倡“创业文化”。

  总之,不能给经济发展设置任何障碍。

  为官——

  “仇和不是一个人在坚持”


  说张新实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仇和。在这位强势书记的任内,两个人配合得相当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想法没有过分歧。

  2002年,仇和借鉴苏州车改方案,试图推行小车货币化补贴制度,这一思路却在时任市长张新实那里搁置了下来。

  张新实分析后认为,这一政策暂时还不能在宿迁推广:宿迁干部工资相对低,同样的车补在苏州干部手里只是一小部分,但却比宿迁干部月收入还高,车补到最后改成了变相福利。而且宿迁受到省里扶持,很多干部用车都是省里支持的,车改后这一优惠政策也就没了。至于部分干部驾驶技术不过关,自然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对这两人工作方式的不同,身边的工作人员有切身感受:仇更多地体现出强势意志和精英思路,走路急冲冲的,开会讲话像训话,经常会大喊“谁谁谁给我站起来”。张则相对温和很多,人性化细节多一些,喜欢给各部门开展讲课式的报告,甚至有“张教授”的绰号。

  在领导方式上,仇和更多像一个队伍领跑者,他在前面带领大家前进,而张更多时候会位于队伍中间,和大家一起跑。

  仇和主政期间,曾提拔过70多个局长助理,他更相信考试制度带来的量化数据,很多时候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干部的提升,对第一学历的重视也是他的特色,非本科不录用。张新实则开展了“助理论坛”,让这些局长助理上台演讲展现水平,同时还限定必须工作满一定的年限才提拔,招商任务能否完成,自然也是重要指标。

  两任书记的出身不同,是执政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仇和是盐城农村长大,通过考取大学进而获得了进入政府体系工作的资格,对于很多细节有着农民式的质朴。张则出身城市工人家庭,19岁就在特大型国营企业的南化公司当了工人,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走上来,是从老国营企业进入政府工作的干部。

  相同的是,两人都是苦出身,仇和的家乡滨海是江苏出了名的穷地方,而张新实尽管在南京成长,可十岁时父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小时候糊过火柴,切过酱菜。

  在城市的发展上两个人有着共同的思路,张新实一直认为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必须要协调好关系。既要尊重一把手权威,也要尊重班子意见。

  “仇和同志不是一个人在坚持,你们记者只是注意到他改革上大刀阔斧的一面,被艺术化,脸谱化了。包括《南方周末》上用的图片,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前面,好像是没有执行者,没有班子集体,怎么会呢?如果班子不统一认识,有人反对你,改革是根本搞不起来的。如果面和心不和,下面不执行,肯定累死了。”

  在宿城区幸福南路报亭卖报纸的蔡阳师傅,对这两任书记的评价是:“仇和更有魄力,注重城市建设,张新实稳一些,更加重视工业。”不过对于他来说,城市的巨大变化还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变化,从丝绸厂下岗后,他的月收入就一直徘徊在600元左右,即将中考的女儿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更大压力。他迫切希望宿迁的发展能够让他的腰包鼓起来。

  同样的希望还存在于沭阳(私立)仁慈医院外科三病房的病人们心里,这家医院进行医疗制度改革后,他们选择的范围更大了,可对医院和大夫的好感却没有提升。而且推行的大病统筹制度,报销的范围和程度还都远远不能让他们满意。

  6大开发区内已经有了很多大规模企业的进驻,但是还有一些厂房闲置。526万人口的宿迁,还有将近100万的人在外打工。

  尽管市区居民收入还普遍在几百元徘徊,可也并不妨碍市内新楼盘的热卖。古黄河边的“兴鸿名城”均价已经是2500元。而相邻的徐州,房价也不过如此。

  这座城市的市委书记还在坚持早晨6点起床跑步,他坚信自己的路没有错,就像是晨练时路边的野草并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感谢《东方早报》记者王海平提供帮助)

  张新实 1951年6月出生,汉族,江苏南京市人,大学文化,197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宿迁市委书记。 1970年11月参加工作,从南化公司磷肥厂基层一步步干起。 1988年12月,任江苏省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办公室科长。

  1996年11月任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计划委员会主任,1997年11月任宿迁市政府副市长、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2000年12月任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2001年8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2年1月任宿迁市市长,2006年4月任现职。 张新实博文两则(有删节)

  《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


  一件事,是从我们一些干部、包括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反映出的问题:有人在吐痰之前,不管有无他人在场都大声“干吼”,即使用手纸捂住,但这种声音也使人惊愕,更有甚者,“叭”一口痰就吐到地上,真使人震惊!还有一些干部与别人接触时,不注意礼节,常常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包括大声接听手机,唯恐别人听不到。

  另外还有一些(本来)不屑一提的小事,比如一些人在办公楼宇、公共场所里的水冲式厕所里如厕后,不及时冲水,造成臭味飘散、污染空气,不一而足。

  另一件事,我早晨经常看见一些学生骑车经过时,有的孩子也是“叭”一口痰吐在地上。还有比较多的孩子一边骑车、一边吃早点零食,吃完后随意把塑料袋、食品杯扔在慢车道上,只得由我们的环卫妈妈们、甚至是城管队员开着车下来拣。不知道这些孩子是不是从家长、周围的大人、甚至是老师的身上学会了这些?

  《外国元首当开发区的“顾问”》

  近期参加省里的一个会议,介绍东南亚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的元首,数次跟江苏省联系要求,建中国企业的开发区。江苏省答应做这件事,先期派了几个普通的干部及员工。这位元首不但亲自接待,还提出做这个先期投入2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的“经济顾问”。这说明什么呢?

  1、实力决定地位。江苏过去也想尽办法招商,现在累计投资额1300亿美元,连续4年领跑全国。现在也要走出去办厂了。国外一些国家必然把江苏作为招商的重点地区,连国家元首也亲自招商。我们宿迁呢?更应该全力招商引资!

  2、外国元首亲自做开发区的“经济顾问”,言明之意,就是为外来投资企业服务,做保护神。我们宿迁干部为外来企业做“帮办”,难道不应该吗?!

  众议·支持

  张新实对宿迁人发出“改变不良习俗”的呼吁,其角色定位是一个公民,所使用的媒介是舆论自由的网络,这是最值得称道的。

  有些人之所以对张新实此举不能理解,实质上是在角色期待这个问题上发生了错位,是人们对官员的社会身份定位出现了“扁平化”倾向。这种倾向要求官员只能做官事、说官话,否则就不可理喻。这不仅不利于官场风气的改变,也不利于政治人物的成长,不利于营造更人性化的政治空间。

  现实生活中,官员与民众的沟通不是多了,而是相当匮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民与官员互相设置社会身份的隐性壁垒。老百姓眼中的官员应该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官员眼中的官员应该是严肃沉稳、不苟言笑的。这种僵化的思维惯性,对官民之间的沟通无疑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雷辉“政府官员的社会角色不应被固化”,《北京青年报》

  对于张书记主观上是否在作秀,我不敢妄加猜测,而且,就算他主观上想作秀,我也并不想太过指责。一个官员要是“作秀”做出点儿实事,倒值得鼓励。

  如果官员在网上发帖,被证明的确能提高知名度,或者有助于该官员做成某些他认为该做的好事,那么,这种事件今后一定会多起来。我不反对官员以实名、实职在网上发帖,作为公民他们应当有这权利。但关于这种行为的游戏规则一定要制定好,不然由于官员所能调动的资源,远多于一般的上网者,难保不整出些比“国学辣妹”们还要离谱的怪现象来。

  ——乐毅“张新实发动下属跟帖与网络造星运动”,《中国青年报》

  我,是一个离宿迁很远的中级市市直机关公务员,我无法了解我们的市委书记、市长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但我可以通过张新实的日志,知道一个离我千里之外城市的父母官在为这个城市做哪些事情。有人在批评这事,但我看到,张并没有低下他的头颅,他有自己的方向。

  ——网友“咫尺天涯”个人博客

  众议·反对

  期望依靠强硬的“五条军规”来达到招商引资丰收,从而使宿迁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恐怕最终事与愿违。

  宿迁把引来项目看成一个部门和这个部门领导最强的本领,并把是否能招来商引来资、直接与官员升迁挂钩,在“商”和“资”毕竟有限,而全国各地招商风起云涌的情势之下,不具备先天优势的宿迁,想叫“商”和“资”主动送上门来只能是痴人说梦。因此,当地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在正常招商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头顶乌纱,为了经济利益,恐怕只剩投机取巧这一条路。

  一是搞虚假汇报,糊弄上级。利用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不是容易被真实统计的客观现实,人为地夸大引资金额,大玩数字游戏,到头来,意向合同可能签了一大堆,招商业务费花了一大笔,最后兑现的项目和资金却少得可怜。

  二是搞违规操作,祸害百姓。不惜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牺牲当地群众利益,牺牲资源和环境,提供所谓的优惠条件,引进国外或沿海发达地区“驱逐出境”的项目……

  ——罗真如“对宿迁招商引资‘五条军规’的反思”,光明网

  张新实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而是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他要在宿迁市范围内推行“吐一口痰,罚款二十元”。我很为张书记对“吐痰”行为的深恶痛绝而感动,但也深为张书记的法制观念淡薄而震惊。

  法治建设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依法治国”也已写入宪法,为何在我们的一些领导眼里,法总是治老百姓的,而不是治自己的呢?如果每个领导都将自以为重要的想法,通过权力来付诸实施,真不知道其治下的老百姓们该怎么办?

  ——孔德峰律师个人博客

  张新实以及宿迁市12个部门“一把手”的实名博客正式开通,不是什么接近群众的最佳途径。要想真正听到民间疾苦声,还是把手指头离开键盘,到百姓的炕头上与百姓促膝相谈来得实在。

  ——李振忠“对宿迁书记开博客的三个担忧”,中国网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