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改革层面解读重汽重组10周年 — 方得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37:32

从国企改革层面解读重汽重组10周年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方得网 www.find800.cn  作者: 王 冀  责任编辑: 孙俊杰  [ 10年12月08日 ]  
  •  

    从濒临破产到成为重卡行业龙头,站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组1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笔者认为,该公司重组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汽车行业,更在于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

     

    从国企改革的角度看,国内没有哪家汽车企业能有中国重汽这样的“影响力”。据说,正因为当年中国重汽的破产重组,让政府相关部门意识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缺陷,进而催生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正部级单位。

     

    1999年底,原中国重汽陷入破产边缘,公司资产总额为93.63亿元,负债却达到129.67亿元,累计亏损约83亿元,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生产陷入停顿。今年10月,该公司单月重卡产量达1.125万辆,销量为1.005万辆。两相对比,即便是竞争对手,也不会否认中国重汽这10年的飞速崛起。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重汽这家经营不善的老国企转身成为国企改革成功的典范,而同时期的一些老国企却永远沉沦?

     

    有人说,这得益于中国重汽有一个好掌门人———马纯济。

     

    我们的确可以把马纯济看成是中国汽车业界的艾柯卡。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都在危难之际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企业,同样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其实,2000年的中国重汽比1978年的克莱斯勒还要糟糕,后者当时还可以给艾柯卡开出36万美元的年薪,而马纯济却一度连400元的差旅费都无法从公司预支。

     

    笔者认为,将历史进程神话为英雄伟业显然太简单化了。英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做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马纯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改造了这家公司。

     

    重组前的中国重汽是国内定点重型卡车生产企业,一如现在的石化企业,按说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才对。据中国重汽内部人士的回忆,他们确实一度过得挺好,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建立,公司的竞争力不再。重组前的中国重汽生产效率低下、连年亏损,业务骨干大量流失,只有一个产品系列、78种车型,专利技术为零。

     

    造成原中国重汽严重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本原因是该公司未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