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调研: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第13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09:02
发布时间:2007-08-04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第13期
(总第332期)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宿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07年8月3日
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
——关于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孙登怀  胡  鹏
新型工业化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为全面了解我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需求,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不断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近期我们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全市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其特点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具体包括工程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制造信息化、商务活动信息化、支撑环境信息化等内容。此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共回收有效的调查表187份,其中沭阳县42家、泗阳县34家、泗洪县40家、宿豫区20家、宿城区45家、市开发区及市直企业6家。从行业分类看,轻工食品65家、纺织服装38家、机械电子25家、化工医药12家、木材加工26家、玻璃建材15家、冶金及金属压延6家。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33家,民营企业149家,外资企业5家。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24家,小型企业161家。此次回收问卷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1084家的17.3%,且采用了一户一表的超级汇总方式,基本涵盖了全市销售收入、利税前50强重点企业,调查数据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全市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情况。
目前,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绝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提高效率、加强管理、企业宣传、获取信息、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并积极进行人才储备、硬件投入、项目建设,90%以上企业已经接入了互联网,近4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网站,28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部分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已投入运行并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全市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人才缺乏、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政策扶持不够,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计算机专业人员不断充实,但人才队伍规模仍然较小。187户企业现有计算机专业人才2372人,占职工总数的3.8%;平均每户企业拥有计算机专业人才12.7人,较“十五”初期有较大提高,但仅相当于广东省企业2002年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分布不均匀:(1)在企业分布上,集中在洋河、双沟、精科、泗绢、油嘴油泵等大中型企业,仍有10.5%企业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2)在行业分布上,机械、电子、玻璃、酿酒业拥有的计算机人才比重较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知识水平结构明显偏低,其中:高中(中专)占50.3%、大专占36%、本科占12.7%、硕士占0.9%,博士及以上仅有2名(详见表1、图1)。由于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问题,企业很难留往人才,亟需外引内培,对企业现有人才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表1    宿迁市工业企业现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企业现有
职工总数
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占比()
合计
高中、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及以上
61373
2372
1192
855
301
22
2
3.8
图1  宿迁市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构成情况
(二)计算机硬件设备逐步增加,但应用水平总体不高。187户企业共拥有计算机2145台,其中服务器64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2081台,平均每户11.5台。拥有计算机设备相对集中,14户企业拥有55%的计算机设备,户均84.2台,仍有3户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从应用水平看,28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洋河、双沟、苏华达、泗绢、玖久、箭鹿等重点企业均建立了网络平台,采用了CAD、财务、库存、人事、销售等模块。仍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只有5台以下计算机,仅用于企业日常文秘处理、会计电算化。从企业计算机主要应用范围看,从多到少依次为行政部门(61%)、营销部门(15%)、设计部门(12%)、生产部门(9%)、采购部门(3%)。企业上网率达92.5%,在网络接入方式上,有10户企业采用专线(DDN等)接入,163户采用宽带(ISDN、ADSL等)接入,14户企业还没有上网(详见表2)。
表2    宿迁市企业计算机设备构成及接入互联网情况
拥有IT设备情况(台)
网络接入方式(企业数:户)
计算机
服务器
PC机
没有
上网
电话线接入
专线接入(DDN等)
宽带 (ISDN、ADSL等)
其它方式接入
2145
64
2081
14
0
10
163
0
(三)信息化管理逐渐应用,但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在被调查企业中,仅有14%的企业(26户)设置了5人以下专职信息管理部门,9%的企业(17户)设立了首席信息官(CIO)或专职信息化负责人,7%的企业(14户)用计算机系统设定了业务流程。在各个业务环节传递途径上,仅有5%的企业(10户)采用共享数据库、33%的企业(61户)采用计算机网络或电子邮件,超过半数的企业依然采用书面文件或口头、电话进行信息交流。企业信息化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推进信息化,必须把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对于我市大部分企业,信息化还没有从根本上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企业管理信息化仍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四)企业网站建设取得突破,但长效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在被调查企业中,有71户建立了企业网站,占38%。在已建企业网站中,日访问量超过500次的仅有19个,日访问量少于50次的占三分之一。在信息动态发布上,40个采用了动态发布系统,仍有31户没有采用动态发布系统。在网站推广上,仅有31个在门户网站上进行了链接,25个在知名搜索引擎注册,28个注册了网站中文名称。在已建网站中,有近40%没有进行及时定期更新。从建立的企业网站数量上看,较前几年有了较大突破,但总体上看,企业网站的效能没有充分发挥。
(五)信息化投入增势强劲,但资金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十五”期间,全市187家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4591万元。其中,硬件采购和维护费用2499万元、软件采购和开发费用1491万元、信息安全费用313万元、咨询和培训费用288万元,户均投入24.6万元。2006年当年企业完成信息化投入1922万元,是“十五”期间的41.9%,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十五”以来,以6户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信息化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建立的ERP系统、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立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立的ERP系统、江苏玖久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0万元建立的信息化工程、泗洪油嘴油泵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建立的ERP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对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成本核算等发挥了较大作用。“十一五”期间,受调查的187户企业计划信息化投入11739万元,是 “十五”期间的2.56倍,但资金缺乏也是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详见表3)。
表3  宿迁市企业信息化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十五”期间
2006年
“十一五”预计
总投资
4590.65
1921.65
11739
硬件采购和
维护费用
2498.95
1048
6327.8
软件采购和
开发费用
1491
530.69
4057.7
信息安全费用
312.7
160
705.2
咨询和培训费用
288
182.96
648.3
注:以上数据为187户受调查企业汇总数据。
(六)信息化项目稳步推进,但应用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市企业已建立的信息化项目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有52.4%企业已建立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有26.2%企业已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有17.1%企业已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有14.4%企业已建立;进销存管理系统,有13.9%企业已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有11.2%企业已建立;SCM(供应链管理),有7.4%企业应用。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建设情况较差,只占2.6%和3.2%。大中型企业在信息化项目特别是OA、CAD、ERP、CRM等应用方面较小型企业情况好。
图2   宿迁市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越是高端、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接受,再逐步深入。在计划建立信息化项目方面,企业仍然热衷于OA、CAD、ERP、MIS等投资相对少、操作容易的系统, MRPⅡ和CIMS项目计划建立的比例仍然较低,与我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的现状有关。在时间安排上,有28.9%的企业计划两年内实施,但仍有13.4%的企业没有立项计划。
二、当前我市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困难
从全市企业信息化工作推进总体情况看,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人才缺,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快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困难突出表现在:
(一)信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软件开发企业10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相关企业12家,部分企业成长势头较好,如华军软件园、汽车电子和面向教育的电子通讯器材等企业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我市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而全省当年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820多亿元。总体来说,我市的信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还很少。
(二)企业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较为薄弱。从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看,主要集中在洋河、双沟、精科、泗绢、油嘴油泵等大中型企业,仍有10.5%企业还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结构明显偏低,本科学历以上仅占13.7%,由于客观因素企业引进人才较为困难。从企业计算机硬件设备来看,仍有极少数企业没有购置计算机,超过一半的企业仅有5台以下计算机,只用于企业日常文秘处理、会计电算化,没有更深层次应用。仅有28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较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激励措施、政策引导力度不大。目前,省内大部分省辖市都设立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奖励和补助。如:南京市每年安排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500万元,“十五”期间共安排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200项;无锡市“十五”期间政府投入4752万元,用于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攻关、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常州市“十五”期间政府安排4700万元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7.2亿元信息化投入;“十五”期间南通市对515项企业信息化项目安排了1665万元的补助资金。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政策扶持、政府推动、政企联手、共同推进,而我市对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决策支持相对较弱。由于各个企业之间信息化基础、应用深度的差异,信息化对各个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的支持力度也不相同,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应用效果的评价也形成了较大分歧。总体来说,当前信息化对我市企业经营决策支持相对较弱:有1.6%的企业认为达到了高级水平,可以采用智能专家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决策;有7.0%的企业认为达到了中级水平,能开展数据分析,对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企业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有43.4%的企业认为达到了初级水平,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初步支持;有48%有企业认为对企业基本没有支持。
(五)企业信息化知识培训有待加强。“十五”以来,市经贸委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6次企业信息化培训,接受培训的企业人员超过2000人次,取得了较好效果。尽管如此,从此次调查来看,企业对于信息化知识,特别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等方面内容仍有较大需求。在培训内容上,最需要的是企业领导及信息主管培训、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
三、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实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全面完成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应立足于战略高度,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等方面齐抓共管,政企联动,全力加快我市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协调促进机制。推进企业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全市“十一五”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关键,事关全市工业经济跨跃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健全高效协调促进机制。成立全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重大事项决策,协调解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体负责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检查以及项目推介、申报、争取资金等日常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应设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认真研究和制定本部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在企业推行信息化“一把手”工程,尽快形成以企业信息主管为核心的信息化工作体系,进行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和应用管理。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针对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问题,要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信息化投资体系。一是引导企业提足用足技术开发经费。按照国家、省“一站两中心”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不得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技术中心企业不得低于3%,一般企业不得低于1%标准,提取技术开发经费,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建立市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补助、奖励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信息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三是争取信贷资金支持。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企业信息化项目,协调各有关银行、投资公司、信用担保中心等机构,不断增加信息化项目融资,确保资金投入来源。四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市内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我市信息产业。五是加快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利用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来我市投资,努力实现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突破。
(三)强化典型带动,加快重点信息化项目实施步伐。一是继续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试点工程。结合全市企业具体情况,重点在“一站两中心”企业和省、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中逐步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着力推动洋河股份、泗绢集团、箭鹿集团、彩塑包装等21户示范试点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示范试点企业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加快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步伐。编制年度信息化项目实施计划,每年实施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5个以上。2007年,重点抓好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协同商务管理系统”项目、江苏箭鹿毛纺股份有限公司“纺织行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项目、江苏泗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泗绢集团ERP系统”项目、江苏德利恒棉业有限公司“企业ERP信息化建设” 等项目的实施。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鼓励企业量力而行,投入必要的资金,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研发系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占领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四是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注意搜集相关行业动态及技术信息,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建立网页的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到80%,网上销售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实施ERP项目占规模企业的50%以上,市级以上新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40%以上。
(四)实施重点突破,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传统优势行业中,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新型传感技术、智能变频调速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改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一是用信息集成技术改造和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加大对已有重大生产设备的改造。二是用信息控制技术及电子信息产品,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三是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效率,提升全面质量控制体系水平。重点推广“4C”工程,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力争到“十一五”末,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达到70%,接近国际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
(五)加快人才培养,抓好企业信息化人才储备。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整体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至关重要。面对企业信息人才不足、知识水平不高的状况,必须未雨绸缪,花大力气外引内培,在全市迅速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机制。一方面通过积极引进智力,充分运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吸引高层次人才以定期服务、项目委托或设立研究中心等形式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从企业内部选拔一些素质高、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业务骨干,委托高等院校进行信息化业务知识培训,造就一批精干、实用的本土专业人才队伍。三是抓好企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分批次、多层次抓好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基层员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定期邀请省企业信息化专家来宿讲课,推荐优秀应用软件商进行介绍推广,组织示范试点企业进行经验介绍,逐步丰富企业人员的信息化知识,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作者单位:市经贸委)
报:市有关领导
发:市直有关部门
责任编辑:嵇蔚君  李成                     电话:4368061
宿内简字第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