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迫令与禁止令的关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7 09:52:45
不要存在

这是第一个要命的禁止令。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来自孩童时期被体罚、羞辱、忽视的经验;在他人面前被罚跪、斥责、感受到羞辱时,会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希望自己消失。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干脆死了算了!养你这个孩子实在没用,我应该在你出生时就把你弄死的!”父母亲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使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而言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感受不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宝贵和重要。在心理上,父母亲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收回来,让孩子举得你不再爱他。于是,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就在这些状况下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当意识里有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时,是造成个人想要自杀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每当做错事情而影响别人时,心里会有很深的自责,并且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反动力量特别强的人,为了要抗拒这种宿命或避开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自我批判,会将自己震荡到另一个极端而刻意凸显自己的重要。他们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最有价值的!”他们处处表现出自己很行很能干的一面,并把自己塑造成无敌铁金刚,表现出一副什么事都难不倒他的样子。很用力、很辛苦的再过活,希望所有人都看得到他的存在。
凡是反动力量将一个人原本处在的负面状态震荡到看似正面的状态时,这样的人往往会使周遭的人感到十分的压迫与不自在。其实,真正的自信与因为内在的反动而表现出的极端自信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在自然的环境中被爱、被滋润、被尊重、被细心照顾的孩子,内在会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他不会给周遭的人带来压力和不舒服,他会懂得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不会去控制、操纵或支配别人。

不要当自己

这是第二个禁令。有些人并不是被期待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如父母原本想生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或是他们原本期待添个女儿,却生了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所以每当你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过你、正视你的需求,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判你。如果你符合他们心目中对你的期待,就会给你许多赞美和鼓励,如果你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小孩模样,就给你责罚与批判。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这个“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就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为了要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你越来越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每当你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浮现时,心里便会有很深的恐惧感同时出现,你觉得自己如果表达出内心真正的需求,别人一定会变得不再喜欢你,而破坏了你与对方之间原本和谐、自在的关系。于是,在你的生命中,你渐渐懂得去迎合、讨好别人。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感觉这样刻意压抑自己实在太痛苦,而选择将自己反动到另一个极端,变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一个不在乎别人感觉的人。其实,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两种极端的内在根源是源自于同等的伤害。有句话说:“自卑感造成的自大狂”,一个充满假自信的人和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其实是一样的,这种自信是那种强加训练与扩充出来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信。
一个真正有自信的人,确确实实、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他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当别人称赞他时,他会觉得很开心,因为被称赞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他也清楚自己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赞而变得更好;别人贬损他、责骂他时,他的心里会有些难过,因为被骂总是一件不太好受的事,但是他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责骂而贬损了自我的价值。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了解与接纳,当然这个自我了解与自我接纳是需要努力才能获得,许多书里提到的放下、原谅、平静、爱与慈悲等这些品质,是没有办法刻意做到的,唯有靠你不断的自我努力、成长与自我治疗,有一天,这个生命品质自然就来了,一如花开般地油然而生,没有一丝一毫勉强。很多人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希望自己可以速成、可以马上变成一个完美的人,而忘记了自我成长这条道路是要靠自己实实在在一步步去经历、去学习的。

不要亲近

这是第三个禁止令。有些父母本身非常不善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小时候,父母亲越少与你有肢体上的接触,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你的影响就越大。或者有些时候父母无心的一些举止,比如当妈妈在厨房里忙得焦头烂额,油正在锅子里滚着,就在妈妈要把鱼丢下锅的时候,你因为没有人陪你玩,跑到厨房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一个人在外面好无聊哦!你可不可以陪我玩?”而妈妈在厨房里忙得又急又热,便大声的回你:“走开啦!你没有看到妈妈正在忙呀?”类似这样的状况很可能发生在你小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周遭的父母长辈们不自觉的就让我们接受到这样的讯息,成人在焦虑状况下无心的喝斥,孩子可能诠释为“不要亲近”的讯息。
有一次我在飞机上看到一位母亲在喂孩子吃奶,那个孩子一面吃奶,一面用手触摸他妈妈的乳房,而那位妈妈很坦然、很自在的接受孩子对她的抚弄和触摸,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那个吃奶的孩子实在非常幸福。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有与人亲近或接触上的困扰,尤其是那些你越喜欢或者越有权威的人,你在与他们接近时,心中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紧张。
一个被爱、被敬重、在充分滋润下长大的个体,所展现出来的自信及亲密度,与经过疗程、自我努力后达到自信的人是不同的,后者会让人感到其中的辛苦、不自然,一个被尊重长大的人可以很自然的与人亲近,也会尊重别人的界限,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在成长这个道路上,很重要的是接触自己每一个真实的片刻,我现在还是什么就是什么,先了解与承认这事实,就是一个起步。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用自己期许的生命品质来代替真相,很努力想成为自己期许的人,如果我们把现有具生命力的东西压到意识底层,那些被压抑的部分有一天会反扑、爆发的,这在关系里绝非建设性的。


不要属于我们

第四个禁止令是“不要属于我们”。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比较偏心,而你刚好又不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那个人,小时候你甚至曾经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否则的话为什么有时候父母也许只是开一些玩笑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也或许你小时候有被兄弟姐妹、其他小朋友排斥的经验。你的生命里就开始会有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比如每次父母在分橘子给你和兄弟姐妹时,通常都是一样多,可是恰巧有一次你少分了一片,于是你就开始怀疑父母是不是比较不爱你,而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便开始在你的生命中产生了强化作用,你会不断地去搜集父母对你比较不好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与怀疑。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很难有归属感。在团体里,人群中,或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上,你总是感到与人格格不入。比如说,有些人一进入一个企业或是一家公司里,他就马上可以很自然的把公司当成家,并且很快的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里,可是有些人在公司工作了三年、五年之后,仍然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企业里。就像有些女人已经结婚十年了,却还是觉得自己在先生的家中像个外人似的;但是却也有一些女性出嫁之后便很快的融入了先生的家庭里,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母亲与亲生女儿一样的亲密。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造成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不要长大

这是第五个禁止令。有些常常被夸为天真、可爱的人,尤其是老幺特别有这个“不要长大”的禁止令。另外有些父母很需要孩子需要他们,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所以每次你要自己独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被否定;可是,当你选择依赖父母、听从他们给你的意见、照他们所安排的路走时,反而能够从父母那儿得到肯定和认同。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比较依赖、比较优柔寡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与面对问题。但是,有一些人当他内在的力量造成反动时,他会变的承担过多的责任,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又因为他很讨厌自己内在优柔寡断的部分,所以在做决定或做决策时,往往变得很冲动、草率。

不要像个孩子

第六个禁止令是“不要像个孩子”。这个禁止令看起来跟第五个禁止令好像是互相矛盾,但如果这两个禁止令同时都很明显的在你身上出现的话,请不要怀疑,因为在你家庭中的父母长辈们可能给你不同的管教方式,以至于你同时拥有这两个禁止令。例如:在你家中,奶奶特别疼你,所以在她眼中,你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似的;可是你的父母却常常要求你不要像个孩子般的让他们操心,他们希望你能够长大、成熟一些。这是形成两个禁止令同时存在的原因,请不用担心。这个“不要像个孩子”的禁止令,形成在你童年时期,每当你展现出孩子般活泼、自在、好动的本性时,却遭到父母严厉的斥责,于是,这般禁止令就开始进入你童稚幼小的生命。通常,“不要像个孩子”这个禁止令,会特别容易出现在长子或长女身上,父母亲经常告诫家中的老大要懂得料理家事、照顾弟妹,或是要当弟弟妹妹的榜样等等。当这个禁止令进入我们的生命,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变得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在孩提时期,内在那个快乐的本质已经一点一滴的被这个禁止令给扼杀了。

不要健康

这是第七个禁止令。你以为你身体上的不健康完全是因为生理的关系吗?也许是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给你不要健康的暗示。因为当你身体健康时,他们很少给你注意和关心,可是每次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特别好,陪在你身边说故事给你听、削苹果给你吃等等。你为了获得父母对你持续的注意和关心,你可能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体弱多病、欠缺生命活力的人。成长之后,尤其在人生面临困境、挫折、失意、难题时,各种不同的病痛都会逐一的浮现。

不要正常

第八个禁止令是“不要正常”。小时候,每当你表现得很正常,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可是每次你一竭斯底里或情绪表达比较强烈时,你就会被注意、被关心。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早就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愤怒或情绪来控制父母。当你行为一切如常时,得不到任何的关心,而当你吵架、打架、夜归、被邻居或老师告状时,父母亲就会特别为你花时间排解、关心你、了解你。
如果我们有“不要正常”的禁止令,对长大后的影响是:会比较情绪化,也会以比较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有这个禁止令的人,会比较容易被某一种情绪抓住,并深深地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

不要成功

第九个禁止令是“不要成功。”我们常以为自己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成功完全是因为运气不好,其实可能是“不要成功”这个禁止令进入了你的生命,扮演了要角,而使你一辈子都徘徊在成功的门外。在孩提时期,当你很得意的完成了一件作品,得到的却是父母对你的批评与苛责时,你内在的那种需要被赞赏、被肯定的感觉无法被满足,就在这个时候,这个禁止令便开始进驻了你的心灵,于是在你生命内部很深的地方,你会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成功、不要有成就。
比方说:你很用功的准备考试,结果隔天考了95分的好成绩,于是你得意洋洋地跑回家,心想着这次一定能够得到妈妈的称赞,这时妈妈却摇头对你说“唉!如果你这题再做对的话,你就考100分了呀!你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呢?”一个完成一件事就充分被赞赏的孩子,会对人生、对成功充满希望和喜悦;相反地,如果一个孩子在努力用功之后,换得的却是父母的批评、责骂,在潜意识中,他会不自觉地去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个部分是绝对无法用头脑觉察到的。
而这个禁止令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影响是:我们越渴望、越努力想要成功时,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比如说:越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越源源不绝地涌现出来,甚至在经济状况或人际关系的互动也都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于是,我们的人生就这样一次次地在成功的门前止步、失足;或者是你彻头彻尾的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一事无成是你的宿命。

不要重要

这是第十个禁止令。如果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很少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也没有让我们了解我们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里就可能会产生“不要重要”的禁止令。
想想看,如果在你小的时候,身边的父母长辈们就不断的告诉你,你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是何等重要,你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拥有何种成就?
相信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就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虽然出生在马槽,但是有远从东方来的三位智者,他们带着乳香和黄金前来进贡,甚至亲自亲吻他的脚趾、帮他洗澡……这个婴儿打从出生就被父母当做神一般地对待,享尽了父母的呵护及疼爱,因为生命里没有这个“不要重要”的禁止令,所以,在他的一生里行了多少的神迹,拥有比一般人更多、更强的能力… …。
其实,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具备像耶稣拥有的潜质和能力,只是这个“不要重要”的禁止令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对父母的可贵与重要。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的影响是:我们会经常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微不足道,尤其是有机会担任重要的角色或担负更大的责任时,内心会感到非常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并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

不要思考

这是第十一个禁止令。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没有创造力是天生的吗?其实,也许在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你曾经非常好奇,对什么事情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去思考和探索,可是当你在思考或发问的时候,却没有得到父母给你的鼓励和回应,于是,在往后的生命历程里,你渐渐地就陷入了这个“不要思考”的禁止令当中。
在你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你的影响是:你变得不太使用脑筋,一旦有人要求你动脑去思索一些较为细密的计划时,你一想到这些就会开始头痛并心生抗拒。

不要感觉

第十二个禁止令是“不要感觉”,二十世纪末期最大的反讽就是人类终于发现感觉比理性重要,但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里,几乎都认为“感觉无用论”,有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许多人从小在表达感觉上备受挫折;有些父母把情绪视为毒蛇猛兽,他们没有办法自然地接受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所以每当孩子自由的表达内在的感觉和需求时,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扼杀或阻止孩子将真实的情绪流露出来。
比如说孩子在悲伤或难过时,有的父母会用交易的方式告诉孩子:“你不要哭了喔,妈妈明天带你去动物园玩”,或是说:“你不哭的话,妈妈就买玩具给你……”另外也有一些父母会用恐吓的语句对孩子说:“你再哭看看!你再哭我就拿棍子打你!”亦或是用与温暖来停止孩子的悲伤,告诉孩子:“乖!妈妈疼你!好了好了!不哭!”这种种管教行为的背后,都一再地透露出父母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无言否定。
其实当一个孩子在悲伤难过时,他所需要的只是你对他悲伤的了解与支持,你可以抱着他并静静地坐在他身边,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很伤心,那你愿不愿意跟妈妈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一面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一面可以充分地去经验自己的悲伤,完完全全地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根据一项心理学家的统计,孩子与父母亲的对话中,有82%在表达感觉,喜欢、讨厌或生气,父母亲回应孩子的对话中,有44%在否定孩子的感觉,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字。
这个禁止令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了我们感觉的能力,感觉的敏锐度及察觉力都被限制住,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回应,当很多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很难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甚至只想刻意忽略,这样的禁止令在男人身上特别强烈,因为担心自己变得太有感觉、太过娘娘腔。

快一点

第一个影响我们的驱迫令是:快一点!如果平常有这方面警觉的人,会发现自己吃饭的速度很快,我们知道吃饭时细嚼慢咽才能充分消化,比较健康,在你注意到的时候会刻意放慢速度,但一不小心,吃饭与说话的速度又不自觉的快了起来。或者你也知道很多事情要去享受当下的感觉,可是却发现自己一方面在挤牙膏,另一手却迫不及待在转水龙头了,有时你会觉得你把自己逼德太紧了,应该给自己一个假期,可是真正放假时,脑筋却仍惦记着公事。
有一些内在焦虑、性格急切的父母,他们经常会催促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快一点。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的焦虑与急躁的个性,会很强烈的透过眼神、讲话的速度、腔调、言行举止呈现,孩子会很敏锐的捕捉到这种非语言的讯息中所蕴涵的催促性的感觉。
所以,我真的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当你的生命品质改变了、当你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或妈妈时,孩子就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成为一个更好的孩子。
至于这个驱迫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的内心会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使我们很难真正的放松下来。当我们要做一些比较精密的计划时,我们很难从容地去做决策,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削了;会不断地在内心鞭策自己成为一个全速以赴的人,不容许自己有些许的停顿与暂缓。其实,受驱迫令影响越强的人,可能在物质生活或社会成就上获得较多的成功和肯定,但这些人在自己的心灵或身体健康上,却往往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

要更努力

第二个驱迫令是:要更努力!这个驱迫令来自于要求完美、成就导向的父母。从小总是给你一个讯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与这种完美主义型的父母长期互动下来的结果,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总是觉得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会不断地追逐外在的成就感来建立自我的价值,一旦处于无事状态,内心便会出现一股强大的驱力,不断鞭策自己再去寻找下一个努力和挑战的目标。
这个“要更努力”的驱迫令使我们无法好好的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每当达成了一个目标或是完成了一件事情时,很难让自己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感,很难欣赏自己;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刹那的喜悦,又会马上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驱策自己要继续前进和努力。于是,整个人生都是为了下一个片刻而计划、努力,无法好好去体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每天吃饭时,忘了细细去品尝饭菜的香味,甚至连早上起床刷牙的时候,也没有好好地去感受一下牙膏在我们口中那种清凉、芬芳的气味和感觉,脑袋里想的都是等一下要做什么,或者今天要做些什么事。
像有的人去登山,非常努力的要达到山顶,克服自己千辛万苦抵达时,却无法静下心来享受万峦皆在足下的充实感,立刻计划着征服下一座山,这样的人生很容易错过了沿途美丽的景致,路旁的小花、小草或小生命。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像这样的生活着,用整个生命去换取一个当下不存在的未来,一个目标的达成,而错过了生活中许多美丽的片刻。

要坚强

第三个驱迫令是:要坚强!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好汉打落牙要和血吞”以及“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等等这样的话。如果你从小就受到父母这种铁血的纪律和管教,父母常常告诫你:凡是要坚强一点,社会是十分残酷的、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自己,别人是不可信赖的。
有些父母即使不说,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行为以及生命生存的方式展现给孩子看,传授“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类似这样的教导,也一样会深深影响孩子。
如果你在孩提时期就不断从父母那儿接收到类似这样的讯息,长大之后这个“要坚强”的驱迫令对你的影响是:你的自我防御性会变得很强,你会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你感觉悲伤和无助时,你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因此,在你的人生历程里,你比较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独自搏斗的困境,你总是看不到周遭可寻得的支援协助,即使在你身边有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你度过生命的困境和难关,可是你却总是看不到,以至于你常常会陷入自己内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感觉里,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助力。常独自承担大部分的辛苦,内在深层是孤独的。

要完美

第四个驱迫令是:要完美!这个驱迫令是来自于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挑剔、严格的父母。这类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你这个也做不好,那个也做不好,你干脆不要做算了”这样的话,这个“要完美”的驱迫令乍看之下跟“要努力”的驱迫令有些类似,但是要注意的是“要努力”是你的父母会不停地告诉你,你的成绩不止如此,只要你再努力一点,你会做得更好…… 而“要完美”却是你经常从父母那里接收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讯息,所以,这两个驱迫令之间仍然有些许的差异与不同。
这样的父母很容易就挑出你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你之前可能努力把房间每个角落打扫干净,可是他一眼就可以抓出你0.1%有灰的地方,这样的感觉是很挫败的。
当你身上有这个“要完美”的驱迫令时,你会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数,你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因为在你心中对自己有很高的期许,你丝毫不允许自己有些微的差错,只要不小心失败或犯错,内心便会有很强烈的自责,生活上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跟你相处的人往往也会从你身上感到很大的压力。
例如家中晚上要宴客,七点钟客人才回来,六点多时你已一切准备就绪,你明明可以坐下来泡杯茶,听听轻音乐,可是你就是无法享受这种悠闲的感觉,你一定会一直看看哪一个菜色不够漂亮,筷子可以摆的更整齐一点,怎样餐桌可以装饰得更漂亮。
有时候因为你内心长期受到这个“要完美”驱迫令的影响,你会因为害怕失败与挫折而变得什么事都不做,你心中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观念,使你无法忍受一点点的瑕疵或不完美,有时候反而容易变成一个终日无所事事、一事无成的挫败者。

取悦别人

第五个影响我们的驱迫令是:取悦别人。也可称为“取悦他人的我”。这样的内在特质有它形成的环境。有些人会不断地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尽量使周遭的每一个人感到高兴。这个驱迫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来自于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比如说:在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生理上虽然仍为稚幼未成熟的孩子,心灵上却必须代理父职或代理母职;或是父母亲之间常有冲突,或在父母彼此情感较为冷漠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特别容易出现这个驱迫令。这类的父母因为得不到另一半对自己的体贴和关心,他们把重心转向孩子,希望孩子能给与他情感上的慰藉与支持。
从小到大,我妈妈便经常对我说:我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你。传达给我的讯息,好像我必须为她这辈子的快乐负责一样,其实孩子无力扛起父母一生的幸福与快乐,他们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有的父母在争吵或起冲突时,就会问孩子到底是站在爸爸或是妈妈这一边?当为人父母处于沮丧状态下,孩子表现贴心、扮演慰藉的角色时,其实孩子已经为父母背负辛苦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压力。
这类情感匮乏的父母对你长大之后的影响是:你会很懂得照顾别人的感觉和需求,但也很容易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那些与你情感上越亲近、越重要的朋友,存在与你心中那种情感上的捆绑会越大,当你在乎的人不快乐、不开心时,你就开始感到不安;因为没有情感上的界限,所以总是要身边的人都感到快乐、平安,才会觉得放心,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很懂得迎合别人的期待。
当你的好朋友陷入很深的悲伤时,即使在那个当下你有事情要做,你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就这样离他而去,在你心中一直有一条无形的线在捆绑着你,使你很难拒绝别人对你情感上的需求,对别人总是小心翼翼的。也因为你总是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来得重要,所以你很难很具体、明确、不带任何牵挂地对身边的朋友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我现在有一些事要处理而必须离开你。如果你在独处之后仍觉得需要我,请你随时来找我… …。佛教一个很深的境界是慈悲而不沾身,在你心中可以有很深的慈悲,可以给别人很深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却不要把别人对你情感上的需索完全加诸在自己身上。
例如:当你忙于事业的时候,你常常晚上需要与客户交际应酬。但是你的妻子是很不喜欢你去应酬的,所以每当妻子打电话过来用一种很无奈的声音对你说:好吧,你就好好的应酬吧,我知道你都是为了这个家。”的时候,你就会整个晚上都没有办法很放心地与人交际,就是驱迫令在身上发挥了作用。
做为成熟、健康的父母,责任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保护他的孩子,滋养他的孩子,让孩子尽可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自由的去发展他所有的可能性。当他不需要你时,能在一旁关心他的成长而不介入、不干涉,当他求助于你时,你给与的应该是生命经验的分享而不是教导。

驱迫令与禁止令的关联

禁止令较早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源自于父母为保护我们的安全,等我们渐渐有行动能力时,父母驱使我们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驱迫令就开始进入了我们的意识。当我们按照内在的驱力去做、去努力,在生活中仍遭遇挫败时,生命早期接受的禁止令就会浮现。
例如内在有“要快一点!”这个驱迫令,可是当你一直要求自己要快,仍无法达到自己期许或渴望的标准时,早年那个“不要长大”的禁止令就会出现,干脆让自己像个孩子一样,任性、放纵、不去负责;例如“要坚强”的驱力仍无法使你做到不落泪、不悔恨,“不要感觉”的禁止令就会浮现,让自己切断感觉。
“取悦别人”的驱迫令是想要讨好别人,得到别人的重视与喜爱,以证明自己是好的、棒的,如果得不到时,就干脆“不要存在”,离开好了,有的人在两性关系上遇到挫折时就黯然离开,更惨烈的是在失恋或被背叛时,以自杀为报复,就是希望自己消失不要存在。
“要完美”的驱力的反作用力,会造成一事无成,有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辈子都在等待东风。“要努力”的驱力,使我们一直付出、努力,可是一再的达不到自己的期许时,早年“不要成功”的禁止令会浮现,阻止我们去达成目标。这些是驱迫令与禁止令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