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讲话”下定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16:05

这是一本关于讲话能力训练的书。

那么,什么是“讲话”?什么是“讲话能力”?什么是“讲话能力训练”?本书有自己的界定,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如何给“讲话”下定义

1.讲话不光要用口

什么叫讲话?请读者先来做一个体验式练习。

我们用三种方式来说:“你真会讲话!”

第一种方式:面部不许有任何表情,脸上的肌肉不许动,说“你真会讲话!”

第二种方式:微笑,嘴角翘起来,眼睛笑眯眯,开口说“你真会讲话!”

第三种方式:微笑,右手伸出大拇指说“你真会讲话!”

同一句话,我们用了三种方式来说,哪种效果最好?毫无疑问,第三种方式,即加上面部表情和手势的说话效果最好。

现在我们可以对“讲话”进行定义了。讲话就是一人对多人,口、手、面部表情共同参与的多媒体式表达。如果只动口不动手,没有面部表情,讲话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第一章怎样才算“会讲话”什么叫“一人对多人”?这里要稍加解释。只要是有三名以上听众的讲话,就是本书所指的讲话。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讲课、发言、讲解、主持,只要有三名以上的人员作为你的听众,都属于讲话。按照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训练,都会有所帮助。

2.讲话不等于演讲

本书把演讲与讲话进行了区分。

话要天天讲,而演讲不要!话要人人讲,而演讲不要!

什么是演讲呢?

一说到演讲,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名留着小胡子,身体前倾,挥动右手的俄国人,那是列宁,正在冬宫前面的广场进行演讲;或者是一头紧贴头皮的卷曲黑发,有着明亮眼睛的美国黑人,正在华盛顿广场上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那是美国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或者,你会想到一名身着长衫,系着围巾,戴着一副圆眼镜的中国教授,正在做《最后的演讲》,他是闻一多;再或者,在一个个专题的演讲比赛中,每一名参赛的选手都在慷慨激昂地讲话。

以上就是我过去脑海里演讲的画面,也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演讲。总之,就是一个人充满了激情,挥舞着拳头,把全场的人都讲得热血沸腾的那种讲话。但是,这种演讲虽然可以让人热血沸腾,但往往只在事关生死或重大事件中才会用到,所以,一般的演讲学书籍中都把演讲的范围限定在理想情操演讲、模范事迹演讲、宣传鼓动演讲里。而这些演讲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到。

无形中,演讲成为了普通人仰视的奢侈品。刘伯奎先生在《口才与演讲 技能训练》一书中,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演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至今已可谓遍及城乡。但是,演讲活动在 热 的表象之下,还存在着另一面 演讲应用的 冷 。现阶段的 演讲热 ,主要表现在演讲爱好者群集的舞台上,而要想让演讲走下表演台,使之成为人生成功的得力工具,看来还要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因此,作者认为:只有当众讲话“成为了人生成功的得力工具”时,它才为普通人所欢迎!

只是在表演台上的演讲,我们普通人是无法应用的。如果你的领导、同事、老师总是以演讲的姿态和你讲话,你会觉得这个人讲话方式有问题。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开设的“演讲与朗诵”课程,当学校要求大一的新生必修这门课程时,很多学生是抱着被“抓壮丁”的心情而来的。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所谓演讲,就是那种在大会上慷慨激昂的表演,离他们对讲话的需求太远了。

当听完了该课程的“绪论”部分后,学生才转怨为喜,由“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因为这里的演讲是指学习如何面对众人讲话。面对众人的讲话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娓娓道来,以理服人。有感情,不一定始终有激情;有声音的起伏变化,但不一定始终慷慨激昂。讲话要掌握深入浅出的传播之道。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由被“抓壮丁”变成了“志愿兵”,内心自发地想学了。

由此作者感到,为了和传统意义上的“演讲”二字加以区别,本书不用“演讲”这个词,而使用“讲话”这个词,其含义是研究当众讲话,学会怎样一人讲,众人听,有情有理地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