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假新闻正在作乱中国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25:02

一条假新闻正在作乱中国股市

2010-12-8 16:43:58 | 作者:万隆证券网·编辑部整理正文背景色: 正文 评论() 相关行情

  “人民日报社论两周三次力挺股市”,成为最近几天流传甚广的热门新闻,并且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到了一些纸质媒体。这条消息煞有介事地说,近期《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三篇社论或特约评论员文章,一是11月24日发表的《保持物价稳定可以预期》,称抑通胀不以打压股市为代价;二是12月1日发表的《中国股市,下一个20年怎么走》,称要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三是12月2日发表的《经济金融稳定 “热”钱就会变冷》,称应将银行存款引入股市。这条消息先是在网上发酵,继而被一些纸质媒体进一步加工以后,再一次泛滥于网络媒体。但是,把这3天的《人民日报》拿来仔细看一遍,却根本看不到这3篇文章,更遑论什么社论。

  原来,这3篇文章并不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而是刊登在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显然,这是两份各自独立的报纸,不能混为一谈的。事实上,人民日报社除了主办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以外,还主办、主管了多家报纸、期刊,并有一个网站,它们都各有自己的风格和读者对象。把作为子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其母报《人民日报》混为一谈,是一种缺少常识的行为。

  更为荒唐的是,即使是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这3篇文章,它们也并非是这家报纸的“社论”或“特约评论员文章”。 11月24日和12月1日的两篇文章,是一位名叫石建勋的作者的个人署名文章,它发表于该报第一版上的一个常设评论栏目“望海楼”,在这两篇文章的后面,报纸都按这个栏目的惯例写明了作者的真实身份:“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报纸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担任特约评论员,经常为其撰写一些适合报纸刊登的评论,是当下许多媒体的一种编辑手段,但是,他们所发表的文章与报纸以“社论”或“特约评论员文章”形式发表的文章,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两篇文章只是作者的个人意见,这样的意见在我国每天出版的各种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出现,并不因为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而显得特别重要。再看对李稻葵的专访,这个报道的署名是该报记者,它与社论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篇专访发表于12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5版,这是一个专门报道财经新闻的版面,记者采访李稻葵,请他就人们关注的热钱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也算份内之事,这只是报社的一种日常采编活动。李稻葵虽然有一个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但是他在这种场合发表的谈话,只是他的个人意见,并不代表他所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集体意见。很显然,把这样的文章、专访称作“社论”或“特约评论员文章”,未免错得太离谱。至于将这些人在文章和访谈中显示的个人观点当作市场管理层的政策动向,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解读。

  拿事实一检验,事情就穿帮了,所谓的“人民日报社论两周三次力挺股市”,完全是一条虚假消息。把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当作《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把一般的个人署名文章、记者的新闻报道夸大成报纸的社论,说轻点是一种违反常识的无稽之谈,说重点是在混淆视听。由于《人民日报》在我国具有的独特地位,不排除一些人这样做的目的是故意扭曲舆论,以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他们先是把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评论和报道嫁接到《人民日报》上,继而又将其夸大成《人民日报》社论,抓住其中涉及股市的只言片语,将其说成市场管理者的意图,迷惑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它引述的话语貌似“政治正确”,对股市投资者很容易产生欺骗作用。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这种虚假的消息,不管其多么的动听,它所起的作用只能是让投资者产生对市场的误判,引起市场的混乱,而那些制造假消息的人则很可能从中渔利。这是操纵股市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值得投资者警惕。一些媒体不辨是非,以讹传讹,如果不是与这些市场操纵者沆瀣一气,其职业水准也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的。

  这起事件当然不是股市管理部门一手造成的,但是管理部门从中也可看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这种讹传之所以在市场上很有市场,是因为投资者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政策市的环境之下,管理部门曾经利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文干预市场,给市场造成了巨大的不稳定,也导致投资者养成了过度解读一些媒体言论的习惯,一些市场操纵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一些媒体言论强行安插在管理部门头上,以此来扰乱市场。另一方面还可看到,即使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这三篇文章中涉及股市的这些言论来说,尽管只是有关专家的一家之言,甚至有些还不乏探讨商榷之处,但毕竟也代表了一部分投资者的希望,值得市场管理部门给予重视。(周俊生-凤凰博客)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社论两周三次力挺股市 股市口头维稳仍未见效

  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发表三篇社论力挺A股,分析认为此举透露了管理层对维护股市稳定的坚定立场。单从A股表现来看则并不尽如人意。业内人士认为,"维稳"言论很难挽回市场颓势,关键还要看基本面和资金面。

  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发表三篇社论,11月24日发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可以预期》的评论员文章,称抑通胀不以打压股市为代价;12月1日发表《中国股市,下一个20年怎么走》的评论员文章,称要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12月2日再度发表专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的文章《经济金融稳定 "热"钱就会变冷》,称应将银行存款引入股市。

  市场:有安慰作用

  A股市场向来有政策市的说法,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稻葵应该有序将银行存款引入股市的文章。这已经是该报两周内第三次发表对股市支持的文章。由于李稻葵在社论中提到了将存款引入股市,再加上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的身份,此次表态被部分解读为体现了官方维护股市稳定的坚定立场。

  但是一些悲观人士则表示,IPO不断涌现,A股不断扩容,管理层实际上是想用股市吸收多余资金。 "明摆着管理层想通过股市扩容来吸收多余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期望通过扩大股市容量来延迟牛市到来的时间。"某私募基金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他认为,股市短期内不会好,如果股市好的话,热钱流入会更加迅猛,通胀形势会更严峻。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蒋舒博士表示,李稻葵的建议实质上是引导货币从追逐商品转移到追逐金融资产,但由于目前股市低迷,这种愿望在短期内恐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人民日报》言论与国家宏观政策和引导方向是紧密相连的,在低迷紧张时,对市场心理有一定的安慰作用,但直接影响有限。

  不过分析人士袁浩认为《人民日报》的言论客观可信,他说,近阶段指数以消化利空因素为主,且调控主要的目标是通胀和热钱,并无刻意打压股市之意;同时负利率仍然存在的事实,会实实在在地推动存款向股市转移,阶段性的调整过后市场仍有上行动力,不必过于悲观。

  加息“警报”仍未消失

  3日的A股借着海外股市普涨提振,加上《人民日报》两周内三论市场,曾经出现小幅放量上涨走势,一度冲击年线大关。不过政策预期担忧并没有缓解,沪指最终报收于2843.61点,微涨0.71%.60日均线这只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昨天上证指数继续弱势盘整,以2842.43点收盘。

  "在舆论面善意信号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不排除发动一波小行情。"广发证券分析师王立才对《人民日报》的言论也有期待,不过他也强调,弱势格局在短期内恐难逆转。

  对于未来市场的进一步动向,多数接受采访的市场人士均表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经济的定调至关重要。不过,就在这项重要会议召开之前,市场仍然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加息"难以释怀".

  投行操纵?

  自身也有问题

  在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指出有国际投行操纵股指牟利,建议监管机构追查到底。这在股民中引起很大反响,一致认为应该严惩该投行。而由于高盛11月12日在市场开盘前曾经向部分客户发出邮件,建议卖出所有中国股票,因此被认为是社论中所指的对象。

  资深股民张虹对社论中"在此前一直积极唱多A股,尤其是其政策决策层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人脉关系,更令市场对其观点改变的背后暗含着进一步紧缩政策的推出"的说法颇有疑问:"这算不算老鼠仓?他们的人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外国的投行能比国内更早知晓大政方针。这里面有没有泄密的问题?"此外,有股民认为,上证指数有缺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为什么时至今日还不修正?最终导致投行用上证指数编制上的缺陷通过操纵指数和影响舆论造成市场短期大幅异动来谋取暴利。

  历史经验

  尽管大部分股民认为《人民日报》发文或许是个重要信号,应该可适当消除市场对于通胀的恐慌,对后期大盘走势是个利好。但是由此转向的可能性很小。

  2008年,股市从年初的5500点一举下挫到4月份的3000点。2008年4月中旬,证监会下发"关于维护股市稳定"的通知以来,决策层就一直将"维稳"作为政策主基调。2008年7月,新华社发表《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和股市进行了积极的解读;之后人民日报以《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为主旨,用一个整版篇幅探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问题。2008年4月份和7月份,市场在"维稳"声中曾出现了短期的放量上涨,但此后又重新回落。

  2010年4月中旬开始,股市开始呈现出单边下行走势,跌幅全球居前。从5月6日到5月17日,人民日报三度发文,指出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然而,股市5月份仍以跌幅近一成收官。(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