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风景惹情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6:47:30
毕胜《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8日   24 版)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文字皆与情字纠结。
曾明山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江南》,围绕着故土、亲情、人伦书写家乡情怀,抒发游子情感。“谁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亲情、人文风物,在时下描写故乡,回忆往事的散文中是其主要的情节。“一个人的江南”亦复如此。在这些常规的题旨中,注入了作者深挚的情感。但作者从更为廓大的时空范围,回望家乡,描绘亲情,思考现代化进程中的家乡变化,表达了一个游子对故园的理性认知。
故园风情、故土人文,是一片优美的风景,在作者的笔下有生动的展示。他心中的江南,那湘北一带人文风情,凝聚为浓浓的故乡情结,温暖、明丽而深挚。孩提时代的顽皮往事,打架,上树,捉鱼,打谷,渔猎,生病,偷桃等等,写来轻松自然,情趣横生。而这些又多是从过往的认知和感受中,以一个成年人的触角来描绘的。他写事,童年往事,亲人故事,农事情事,等等,信手而出。写人,家乡的达人、贤士,以及芸芸众生,性格各异。写物,花草林木,农事物件等等,这些都为一片风景增加了绵长醇厚的情味。
这些过往的记忆,坦诚直率。当年作者劳作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爱之情深,但也有孤独和伤感,有少不更事的懵懂 ,有向往和追求,为了更大的天地,他期待着逃离和出走:“我已经厌倦了家乡温柔的风景。我一定得离开家乡,离开滋养我的湖湘大地,我的洞庭湖平原。”这样的一种情感,是成长中的真实过程。多年后,他以游子心情回望故土亲情。那块给了他生命,滋养了他的灵魂,埋葬着他的亲人,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也是一块丰厚的文化宝地,也是一片令人忧虑的风景。他从现代都市生活的视角来回望,心中五味杂陈,剪不断,理还乱——“我不知道,是现在的世界日益美好,还是记忆之中山川河流更为美丽?”
于是,他在书写自己“一个人”的感受时,他把“江南”当做一个更大心理情感上的成长历程,一个精神的泊地,进行真诚而坦诚的揭示。“我力求对生活和人物的本色进行真实的还原,对人物和人生的内涵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写道,江南是我生命中的原风景,是铭刻在心中的文化符号。他说,往事如风,那些属于我和不属于我的故事在记忆里已然尘封。在时光的流逝中,心终于安稳了下来,世界寂静只留下一个忧伤的背景。这些,既是一个游子的情怀,也是一个当代青年成长的精神历程的展示。家乡的往事,成长的路向,或者,对那块土地的更大期待与向往,共同营造了一本散文的题旨指向。
散文的叙事与抒情兼备,是最见斤两的文体,其好坏优劣,成为阅读上的快意或是滞涩分野。本书的文字表达是讲究的,也注意节制和语感的控制。散文,实际上是“巧文”,机巧和轻巧的文字,它灵动而轻松。有些章节,多是精章短制,长不过两千。在句式上,有诗化的味道,精简而不零碎。我以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在节奏上的注意,精简去繁,而文气的连贯和理趣的表达,鲜活灵动。我还注意到,作者写事状物力求灵巧机趣,常常有哲理抒发,或者,文字表达上的理趣和哲思共见。散文的语言是最讲究的,可是,恰也为众多作家忽略不计,一是因为作者本身语言修炼上的粗疏和力所不及,再是,好多所谓长而杂的大散文横空出世,误导了作者们的自觉而精细的追求。所以,一本在语言上讲究,在情感上绵细深挚,也有知性理趣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文心,读到了这片独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