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体育比赛7宗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9 04:22:18
<封面报道> 体育比赛7宗罪 (2008-07-25 13:01:35)
标签:竞技 欺骗 金钱 教练 暴力 体育  分类:专题
文/小文
体育能否塑造完整的人格?体育培养了优秀运动员成功所需的性格特征还是淘汰了那些不具备这些性格的运动员?
体育的阴阳两面
    我们称颂体育运动,因为它激励我们奋斗,让我们充满激情。我们在自己钟爱的运动队和运动员身上找到认同感。我们为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时刻而自豪,当一支球队或一位运动员一扫多年颓势,取得突破性的成绩时,我们也不免为之欢呼雀跃,我们为一个团队的友情所打动。阅读那些仅仅接受过体育这一种教育的运动员的传记,我们也会感同身受,振奋起来,知道经济窘困、生活混乱和一时的失足并不能抹杀光辉的人格魅力。
体育有时促进了公平竞争,甚至提升了社会的道德标准。1987年,来自洛克戴尔郡的代表队获得了美国佐治亚州篮球锦标赛的冠军,但一个月之后,教练克利夫兰·斯特劳特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一名不符合参赛标准的队员,尽管这位队员在比赛中仅仅上场不到两分钟,而且没有投篮得分,但斯特劳特还是将情况通报给赛事管理委员会,结果是这所学校历史上第一座冠军锦标就此被剥夺。斯特劳特说:“你知道什么是诚实,什么是公正。人们会忘记一场篮球比赛的比分,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球队的气质。”在一次万米越野比赛中,领先的安迪·赫尔在快到终点时放慢脚步,最终获得第二名,因为本来跑在第一位的选手记错了比赛路线。
但除了光荣和正直,体育里也有很多东西一直在亵渎公平竞赛的精神。1992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橄榄球队击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队。在决定胜负的时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传球失误,但一位队员马上用犯规抢回球权。事后这位名叫若弗·格勒尼耶的队员在当地报纸上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如何冲入人群,肘击脚踹对方球员,最后抢到了球,而裁判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犯规的细节。比赛后,科罗拉多州大教练厄尔·布鲁斯大言不惭地说:“这场比赛的关键先生就是格勒尼耶。如果我们失误了,那比赛就结束了,可是他拿到了那个球,为我们带来了胜利。”
父母、教育家、演说家和新闻工作者大多相信这样一个广泛流传的假说——体育运动的历练可以让年轻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会在运动中获得许多通向成功必备的素质,他们会懂得奋斗、坚持,学会牺牲和付出,明白服从以及协作的意义。但他们真正学到的是这些吗?心理学家查尔斯·班哈姆曾经说过,很多人从体育运动中收获良多,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运动“鼓励自私自利、嫉妒、自负、敌视以及坏脾气。它并不能帮助人们释放情绪,只会让人作茧自缚。高尚的情操是体育塑造的成果,同样,体育也能让人学会卑劣”。
只有第一名才是胜利者
体育有黑暗的一面,特别是在教育阶段。由几乎所有美国大学参加的商业化的体育赛事已经腐蚀了学院派的优良传统。教练们时不时大发雷霆,但一旦他们获得了胜利,领奖的时候总是装出一派绅士风度。媒体也乐于展示体育廉价的暴力:一些运动员服用禁药,一些足球运动员轮奸少女,一些人虐待自己的妻子,而欺骗在竞技体育中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体育组织的目的不是发展运动本身,而是利用运动员赚更多的钱。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问题是因为有太多本质恶劣的人混进了体育圈,还有人认为在这个道德观念已经扭曲的世界里,这样的事不可避免——胜利比其他一切都重要,道德标准以及底线都在不断放低。在这样的风气下,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胜利成了成功的终极密码。
现代社会需要胜利者,不论是在学校、商业、政治还是体育中。如果队伍不能获得好成绩,教练总是第一个被炒鱿鱼,即使获得平局,球队也会收到那些最忠实的拥护者的嘘声。输掉NBA总决赛或者世界杯决赛的球队都被当作失败者,没有人会记得他们其实是第二好的。美国著名的橄榄球教练文斯·隆巴尔迪(Vinc eLombardi)说过:“第二名没有任何地位。我带领的绿湾队曾经获得过两次亚军,但我再也不想获得第二名了。不论在任何比赛中,第二名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在一场失败中结束了比赛。美国人只对第一名感兴趣,他们的观念就是胜利、胜利、胜利。”
不只是美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如此。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运动员,在他们的运动生涯里,没有人会告诉他们以亚军作为目标。亚军也是失败者,只有冠军才值得尊重。如果连第二名都不被人尊敬,所有的荣誉和奖励都统统给了第一名,那么人们只能不择手段获得最后胜利。于是有人服用类固醇,让竞争对手受伤,或者更改运动员的年龄,使用不符合标准的运动员。
欺骗成为技巧的一部分
运动的本质是竞争,目标是获得胜利。但从道德角度看,获得胜利的过程必须符合公平竞赛的精神。在一些项目中,流行的“胜利准则”就是让对手处于不公平的劣势下,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欺骗,而是“战略”。换句话说,一些违规行为早已被默认为体育比赛的一部分。
    在篮球比赛中,球员假装被犯规从而骗得罚球或者让对方犯满下场的能力已经成为“个人技术”的一部分,抢篮板时懂得偷偷用胳膊肘和膝盖把对方队员推出有利位置的球员也会被教练和观众评价为“聪明老练”,在足球场上,裁判们一直在考虑是否应该引入电子装置来识别“假摔”。美国最大的体育杂志《体育画报》曾这样评价NBA历史上最好的篮板手丹尼斯·罗德曼:“像所有优秀的篮板专家一样,罗德曼熟练地应用一些小花招,他尤其喜欢把对手的胳膊夹在自己腋下,让对手无法起跳。裁判有时会警告他,或吹他犯规,但他赢得球权的机会远比获得犯规的机会高。”
橄榄球教练常常传授给自己的队员一些游离于犯规尺度边缘的技巧,例如瞒过裁判的眼睛绊倒对手。难怪一位电视节目解说员有这样的名言:“这是一次只有被当场抓到才会判的犯规。”
美国三大运动的另一项棒球,因为规则复杂,运动员间身体接触不频繁,曾被认为是最“干净”、不容易耍诈的比赛,但事实上,投手经常故意磨损球,或把其他东西粘在球上,这样投出球会快速下坠,让击球队员反应不及。而击球手也不甘示弱,纷纷在自己的球棒上做手脚。这些也统统被当成这项运动魅力的一部分,美国职业联盟底特律老虎队的前总经理安德森说过:“我从来没教他们这些,但我很佩服那些能瞒过裁判的花招。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如果你能作弊并获得胜利,我当然照单付钱。”
被纵容的暴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被纵容甚至是过分渲染的暴力。很多流行体育项目都鼓励攻击性,需要身体接触,但有些时候,这些体育文化对肢体冲撞的崇尚已经超越了队员在场上移动或避开对手的需要。运动员们学会了如何用拳击或摔跤一般的动作将对手击倒,而不仅仅是挡住或阻止他们前进。他们学习群殴的技巧,让盘带过人的足球前锋和运球过人的篮球后卫“付出代价”。因为教练员们和队员们都相信,用恶劣犯规来“惩罚”对手,他们就会在随后的比赛中有所顾忌,精神不集中导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或被教练员用不熟练的替补选手换下。
教练有时还会鼓励那些在比赛中表现得特别强硬的队员。《体育画报》几年前曾经报道,佛罗里达大学橄榄球队的队员只要在比赛中将对手撞倒一次,就可以得到一枚“死蟑螂”贴纸,贴在自己的头盔上,以显示自己的勇猛。
还有人使用道德讹诈,在1993年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的季后赛中,布法罗军刀队的一位队员在没有受伤的腿上绑上夹板,他的对手因此在对抗中对他有所谦让。
在美式橄榄球、曲棍球、足球等对抗激烈的比赛中,击打对方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比赛的胜利,还是为了摧毁对方的自信,甚至是让对方受伤。曼联队前队长基恩在2001年的一场比赛中对曼城队的后卫哈兰德恶意犯规,导致后者韧带严重受伤,甚至威胁到职业生涯。赛后,基恩承认,此举是为了报几年前哈兰德对自己犯规的一箭之仇。
当时,《体育画报》评论道:“残忍是暴力滋生的土壤。让人无法容忍的不仅仅是处在犯罪边缘的粗暴犯规,还有那些纵容它们的环境和气氛。在这些比赛中,甚至规则上都明白地写着,这些邪恶的行为是‘技巧’的一部分。”
违禁药物
一些运动员利用违禁药物来增强自己的爆发力和耐力,而不管这些手段是否合乎规则或对自己的身体有副作用。最常见的违禁药物是合成代谢类固醇,它们可以让运动员更加强壮,更敏捷。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有7%的高中男性运动员服用类固醇,大学运动员更是高达15%,而在职业橄榄球比赛中,那些需要强壮身体的运动员,例如前锋和后卫队员,有一半都使用过类固醇。在举重、健美以及投掷类项目中,优秀的运动员要想取得成功几乎离不开合成代谢类固醇。
加拿大举重运动员雅克·德默斯曾经说过:“参加国际性大赛就要接受国际惯例,那些惯例是由前苏联和保加利亚的选手们制定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举重运动员,他们也服用类固醇,如果我想参加奥运会,我也必须服用。”
藐视对手
不尊重对手有很多表现,其中之一就是大比分获得胜利。当然,在一些激烈的赛事中,有时为了出线或最后的排名,强队必须在弱队身上得到更多的分数,获得更多的进球,因为这时一个球的差距可能意味着上千万美元的收入,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让对手接受大比分失利是一种纯粹的侮辱。在美国的一场初中女子篮球比赛中,一支球队以81比1获得胜利,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分钟,领先的球队依然让五名主力球员在场上对对方实施全场压迫式的防守。
另外,在足球和篮球这样的比赛项目里,用语言羞辱对手已经成为比赛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虽不光明正大但却不犯规的挑衅行为也被大部分教练和球员所接受。这样的行为当然同体育运动崇尚的团结和互相尊重的精神相违背。
自从体育比赛出现主客场之后,观众就从不避讳对客队的不尊重。当对方球员受伤时,他们会高声叫好,或者干脆高喊“杀了他们”。有时候,观众还利用种族歧视口号骚扰对方球员,更有甚者,亚利桑那大学的篮球明星,后来芝加哥公牛队的冠军队员史蒂夫·科尔参加大学篮球比赛时,客场观众曾经高喊“P-L-O(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简称)”来干扰他,因为他的父亲在巴解组织的一次袭击中死于贝鲁特。
没风度的教练
对运动员来说,教练很重要。很多教练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十分认真,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尊重对手,对待自己的队员友善公正。而另一些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或者本身就是脾气暴烈的莽撞汉。NBA联盟的著名教练帕特·莱利十年前曾经向自己的队员许诺,谁能在比赛中把对手撞倒,他就自掏腰包奖励他1500美元。
因为胜利如此重要,许多教练员让运动员承受着超负荷的训练,让他们在体育之外没有时间接受教育,或者诱导他们服用各种药物。他们有时还会体罚运动员,教练员辱骂运动员更是普遍。一位母亲曾经向美国《新闻周刊》讲述自己女儿的教练如何对待她:“他的眼睛像碳一样红,咬牙切齿地吼叫,他的脸几乎贴上了我女儿的脸,她不得不向后倾斜身子,以防止被他口水喷到。他一字一顿地骂她愚蠢、懒惰、没用,如果达不到要求,就马上滚出球队。”
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诡计。美国堪萨斯州有一支高中篮球队,队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一场比赛中,哥哥因伤无法上场,但他还是穿着比赛服坐在场边观战,而弟弟在场上却受到了犯规困扰,教练灵机一动,在中场休息时让他们互换球衣,于是下半场弟弟身披哥哥的球衣上场继续比赛,丝毫不用担心上半场曾经犯过多少次规。还有更可笑的,在美国波特兰的一次高中橄榄球比赛中,教练叫过一位队员,让他上场比赛,“教练,我替下谁?”“谁也不用,你偷偷从边线进场,没人能发现。”原来比赛时间是傍晚,雾又很浓,裁判果然没有注意到这支球队一直在场上多一名队员。
背信弃义
体育想要所有参与者领会到忠诚的意义,包括对队友、教练、球队、球队所有者、地方以及支持者的忠诚。先不说已经蜕变为纯粹生意场的职业体育,以美国的大学篮球联赛为例,新队员入学前需要保证为学校效力四年,而学校对学生的奖学金是每年一签的,也就是说,教练决定了一个队员在学校里能否获得学位。他们甚至无法转学为其他球队效力,因为规定是转学后一年之内不能代表新球队参加比赛,而四年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与对球员的层层约束相比,教练却可以毫不在乎地解除合约,马上为其他学校效力。在他们的影响下,以及受不了职业体育的高薪诱惑,有天分的学生大多早早退学加入职业球队。
在职业体育中,忠诚更是越来越罕见。职业运动员关心的只是个人收入,球队对他们来说不是家,球迷和支持者也不是衣食父母。别说这些球员,就连球队的所有者都在不断寻找机会,希望能将自己的球队搬到市场更广阔的大城市中去。忠诚曾经是竞技体育最吸引人的一部分,而今天,随着体育的商业化,它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淡漠。
体育不会改变人的性格
看到这些体育的负面效应,社会学家杰·考克利提出:“体育确实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参与者,但参与者不会在体育的指引下自动获得人格层面上的提升。”在美国,教育专家们调查发现,学校运动队的成员很少获得“懈怠”的评价。这并不是说体育能纠正孩子懒惰和松懈的坏毛病,而是因为一般喜欢运动的都是活泼好动的学生,懒惰和不服从纪律是教练们最讨厌的,他们会将这样的队员淘汰出球队。而且在学校中,运动队员通常更受重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学校的领导和教练员都会帮助他们,而普通的学生通常不会获得这样的优待。
媒体似乎常常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学生和专业运动员更容易和暴力、行为不端联系在一起。曾经的明星守门员肯·德莱登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律师,他深有感触地说:“因名誉以及富有导致的自我膨胀并非运动员独有,商人和官员也都有这种体验,每个处在世界中心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免受任何惩罚。”
体育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吗?对比男性运动员和非运动员,我们还找不到多少证据能表明运动可以培养成熟的道德观、良好的公民意识或者是个人魅力。但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差别很大,他们拥有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
已经具备或者可以很容易培养出胜利所需要的性格特征的运动员被挑选出来,并在教练的指引下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不具备这些素质的人要么对运动不感兴趣,要么被早早淘汰出运动队,换句话说,坚韧、有目标、服从指导、努力用功的年轻人在运动中表现更好,也更容易成功。这些性格特征越明显,越容易获得成功。体育心理学家托马斯·图特科和布鲁斯·奥格尔维研究了超过6万名各个项目各种级别的运动员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运动员更希望获得成功,更尊重权威,也善于指挥别人,他们的自控能力更强。但是,这些性格并不是因为参与体育活动而获得的,而是在残酷的淘汰后,剩下的成功者的共性。不论在体育还是其他领域,对那些本来性格坚强、百折不挠的人来说,成功很简单。”
马修·古德曼曾说过:“一个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定义——无私、社会意识等等,同体育对优秀运动员的要求不尽相同,一个招人喜欢的安静的邻家男孩永远不会成长为下一个迈克尔·乔丹。成为体育明星需要长时间集中精神,进行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有进取心、热爱竞争,这样的人在孩提时代不是捣蛋鬼就是内向的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