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侠 传 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59:58

 儒  侠  传 奇

 乡里怪才

二都故里不寻常,    绿水青山生瑞祥。

送读热情成美誉,    勤劳质朴溢芬芳。

文明好客为风俗,    忠孝传家育俊良。

善水悠悠歌一曲,    地灵人杰好风光。

清朝末年,天下大乱,外夷入侵中国,加之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在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的时候,湖南人敢为天下先,出现了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等一群为国为民、嫉恶如仇的大英雄。在此,此书单表一位与黄兴、蔡锷、宋教仁等革命家结拜为兄弟的英豪侠士——夏山。

夏山(1877年——1924年),字公愚,号若山。安化县二都乡大岩村团田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监生捐加县丞。废科举后,毕业于武昌高等学校,在武昌求学和广西任教时结识湖南老乡黄兴、蔡锷、宋教仁等革命党人,追随革命。为了参加辛亥武昌起义,他弃教赴鄂,任武昌商会会长,兼湖南旅鄂同乡会会长,大力支援武昌起义。夏山与黄兴、蔡锷、宋教仁感情深厚,当宋教仁被袁世凯害死,黄兴、蔡锷病死的时候,他忧国忧民,泣血作联挽兄弟:

“问同乡会人,黄长沙有勇,蔡邵阳有为,宋桃源有志,子肋矛销,身价都居平等位;

看国家大事,俄罗斯在北,法兰西在南,日本自在东,张牙舞爪,乘私侮惫欲瓜分。”

夏山一生耿介仗义,抑富济贫,对土豪劣绅,为富不仁者,横眉冷对。当地土豪劣绅与夏氏族霸对夏山疾恨之至,于1924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晚,乘夏山酒醉睡熟之时,将他暗害于张家冲老屋之中,时年47岁。夏山才思敏捷,文情并茂,著有《抱瓮园诗草》。数十年来,他的诗词歌赋至今还在家乡人的口中流传,他为国为民的英雄事迹,父老乡亲经久歌颂。欲知夏山如何演绎一生精彩传奇,请看下文分解。

 

第一回    英豪出世

 

神奇山水名人赞,        怪异人才乱世稀。

清代道光年间的中兴名臣两江总督——陶澍,少年时代在安化二都乡读书时,被那小桥流水人家、喜读勤耕的风情所感染,灵感激发心情,吟出了一首绝句:

“竹叶插花两边排,五龙捧圣上天台。

犀牛望月朝东海,中间显出太阳来。”

此诗在家乡传颂,长久不衰。陶澍进京赶考,殿试的时候,道光皇帝问曰:“陶爱卿才学高深,你的家乡风景如何?”陶澍随口把此诗吟出,并解释说:“诗中描绘的是安化县二都乡境内的五座名山:插花岭、竹叶山、太阳山、五龙山、犀牛山,似仙人按五行方位排列一般。插花岭位于安化、桃源、常德三县交界处,竹叶山位于资江河边,犀牛山位于安化、桃江两县交界处,五龙山、太阳山位于二都乡中央,善溪穿乡而过,入资江,可以说是奇山秀水,民风纯朴,物华天宝。”道光皇帝大悦而说:“天下有如此美景,我将随爱卿到安化赏景。”因此,引出了道光皇帝到安化县游玩的一段佳话。安化县二都乡位于雪峰山脉的中段,的确是古木参天,碧水蓝天,四季分明,风调雨顺,鸡犬相闻,好一派田园风光,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相隔五十余华里,桃花源本是安化山脉之余。再说,安化是古梅山文化的发祥之处,是中华三始祖蚩尤的故地,尧舜时代推让王位的善卷隐居的故乡。花草树木依山而长,龙虾鱼鳖依水而居,飞禽走兽依山而住,人是依瑞气而生。二都乡是安化梅山景中之景,奇中之奇,一点也不为之过。因此,好山好水必定会生出一代人杰。

二都乡,太阳山下有一村庄曰大岩村,善水中分南北,村南有个团田湾,依山傍水,大儒夏德渥(即毛泽东主席叹服的著《中华六族同胞考》夏默庵先生)、夏德衡兄弟就居住在此,他们的房屋前是稻田百顷,善溪在距房子三百米处如玉带般悠悠流过。房屋后是山峦俊秀,古木参天,鸟语花香,什么白鹭、仙鹤、喜鹊成群结队在林中或在田野里嬉戏,那些鸟粪屙在田园中肥沃异常,曾经有童谣唱曰:

“吃食吃桃源,屙屎屙团田,每当金秋季,金黄谷子满田园。

仙鹤飞翔处,将来必定出大贤。”

1876年的有一日傍晚,夏德衡的老婆在睡梦中,忽然见一白须白眉的老禅师,手持拂尘,骑着一只似曾相识的大仙鹤来到她跟前,对她说:“你男人平日里行善积德,还经常救活小鹤、小鹭,我今天特来相报,给你送来一贵子。”说完,随即把一只鹤往她怀中一抛,口唱一偈:

“因果循环今报之,可怜贵子未逢时。

  精忠报国倾心血,嫉恶如仇志不移。

  风云际会枭雄日,豪侠梦中命归西。

   若要今生离苦海,万分谨慎自须知。”

然后架一朵紫云向太阳山而去。果然,这一年夏德衡老婆身怀六甲。

1877年5月16日早晨,一群白鹤在夏德衡的房屋顶上飞舞鸣叫不停,当到午时,夏德衡老婆生育一子。这一年,夏默庵先生考上了秀才。夏德衡家临双喜,弟弟得了功名,自己又添了贵子。他对弟弟说:“德渥,感谢我们祖上积了功德,恭喜你中了秀才,又升级做了叔叔。你侄儿三朝日满,请你起一名号。”夏默庵心情愉悦地说:“哥哥,同喜。希望侄儿像山一样根基稳固,大智大慧,就起字为公愚,号若山吧!”不愧是秀才,诗书满腹,起号不同凡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之间却到了夏山入学年龄,他长得虎头虎脑,机灵活泼,煞是可爱,每日不是到善溪河中捕鱼捉虾,就是爬树掏鸟蛋。虽然他淘气,但是只要叔叔夏默庵于书房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诗书,他就坐在旁边听得聚精会神,有时甚至也跟着叔叔摇头晃脑的读。夏默庵先生看到夏山奶声奶气地跟自己读书,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道:“孺子可教也!”“叔叔,孺子是什么啊?”“你将来读书就会知道的。”

那时,夏默庵先生在二都乡文昌庙教私塾,学生主要是瞿、王、杨、卢、李、夏的六姓子弟,夏山当到四岁的时候,终日吵着要跟叔叔去文昌庙读书,父母见他还小,不同意他去,怕他顽皮,惹是生非,影响别人读书。若要知道夏山是否入学,请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