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59:50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界定
  中国城市每天报道的空气质量按环保部门监测的空气污染指数而定。根据污染指数的不同,空气质量被分为一、二、三、四、五级。级别数字的增加表示空气质量变差。 图1展示了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与健康的关系。
中国城市大气环境状况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城市空气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的污染水平仍较严重。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目前严重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TSP)或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即直径在10微米以内的悬浮颗粒物)。由于可吸入颗粒物上常常附着有害的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它们被人尤其是儿童吸入后,对健康的危害很大。

中国目前的酸雨问题
  中国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仍很严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的浓度较高。这些酸性气体导致了酸雨的形成。中国目前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30%,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地区,北方只有局部地区出现酸雨。。酸雨会造成农田减产、森林生态破坏、城市设施锈蚀或老化、历史遗迹风蚀加剧等多种危害,因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1998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中国的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七大水系:长江(年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松花江(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辽河(年径流量:148亿立方米)、珠江(年径流量:3338亿立方米)、海河(年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和淮河(年径流量:622亿立方米)。

中国的水质标准和水质状况
  中国制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把水分为五类。水质按一、二、三、四、五类而逐步下降。当水质下降到三类标准以下,即:四类和五类,由于所含的有害物质高出国家规定的指标,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七大水系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只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的要求,21.6%的断面为四类水质,6.9%的断面属五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五类水质。

  中国的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太湖流域总氮、总磷等超标突出,属富营养化状态。环湖主要河流及环湖交界水体污染严重。 滇池为劣五类水质,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巢湖属劣五类水质,总氮、总磷超标严重,属中富营养状态。其它大型淡水湖泊洱海兴凯湖博斯腾湖水质良好,湖体水质均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洞庭湖镜泊湖洪泽湖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白洋淀达赉湖南四湖污染严重,均为劣五类水质。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和水质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河北河南的豫北地区和山东的西北地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已连成一片,形成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东南中南西南地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较为平衡。
   
  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局部地区地下水部分水质指标超标,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pH值等。在污染程度上,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尤以华北地区污染较突出。

中国的污水排放状况
  2000年,中国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COD排放量144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COD排放量70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COD排放量740万吨)。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超过了工业污水,成为影响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中国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化工、制药、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采矿和石油钻探等行业。城市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粪便、洗涤用品、化妆品、泔水等等,多数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 。农业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水体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污染问题。

 

 
 
 

 

 

中国的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

  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总量为8.2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1.5亿吨。 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30万吨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中国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已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但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遍。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从垃圾中释放的气体和渗滤液污染大气土壤,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棘手的环境问题。

  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岸、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中国工业废弃物的来源和组成

  中国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有95%来自以下行业:矿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

  目前中国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大致组成如下:尾矿29%,粉煤灰19%,煤矸石17%,炉渣12%,冶金废渣11%,其它废弃物10%,危险废弃物1.5%, 放射性废渣0.3%。

中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状况

  中国目前废旧资源的利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资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严重并造成污染。中国每年因再生资源未得到回收利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300亿元

 

 

 

 

中国的土地资源量
  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0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28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中国的耕地质量
  中国耕地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2000年,西北、华北地区大面积频繁出现沙尘暴与耕地的理化性状恶化,团粒结构破坏有很大关系。

中国耕地的水土流失
  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50年来,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万亩),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中国耕地目前面临的污染
  2000年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其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

  环境污染事故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2000年发生的891起污染事件共污染农田4万公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

  中国每年对农药的使用量约2亿3千万公斤,其中除草剂占17%,杀菌剂占21%,杀虫杀螨剂占62%,而在杀虫剂中,具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占70%

 

 

 

 

中国的草地资源量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64公顷的一半。中国的草地资源以天然草地为主,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1亿公顷。

中国草地的质量
  中国的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的质量在不断下降。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中国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目前全国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全国草地的退化使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

中国草地面临的灾害
  由于草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2000年,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陕西、宁夏、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十二省(或自治区)普遍发生了草地鼠害和虫害,受影响的草地总面积为4266.7万公顷,其中,虫害面积为1466.7万公顷,鼠害面积为2800万公顷。2001年中国内蒙古地区的草地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使大面积草原没有了植被而只剩下黄沙。

 

 

 

 

国的森林资源量
  中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森林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重大,其面积占全国林分面积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龄林比例高于85%。

  199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为97.8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世界人均拥有的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2000年,中国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份《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达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量为10.1亿立方米,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


中国森林资源的消耗
  根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全国林木年均净增长量为4.58亿立方米,年均净消耗量为3.71亿立方米,林业资源呈现长大于消的趋势。


中国森林面临的问题

  由于长期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中国宝贵的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在占中国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在中国,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上百万公顷。

  2000年,中国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874万公顷,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为8.8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