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风险并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13:39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韩瑞芸 2010年12月02日
我想讲的第一点是,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行业快速发展,专业化程度日益增强。金融租赁公司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结构、总量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截至2010年9月末,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总数达17家,资产总额达2664亿。金融租赁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已在航运、航空、轨道交通、电力、工程机械等行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品线。整体看,经过三年快速成长,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思路和业务模式得到改善,专业水平和经验能力得到加强,其活跃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功效正在显现。
其次,公司治理水平逐步提高,风控机制不断完善。新组建的金融租赁公司大多引入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创造了良好基础。同时与股东银行逐步建立了风险隔离制度。截至2010年9月末,不良率为0.56%,显示出较好的资产质量。
第三,金融租赁创新层出不穷,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几年高速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开展力度,通过对固定资产所有权的控制,克服中小企业风险识别难、控制难、防范难的障碍,有效支持了其发展。联合租赁、出口租赁等新业务品种也在逐步完善。
第四,金融租赁监管科学有效,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近年来,银监会坚持科学监管,一手抓风险防范和高危机构监管,一手抓金融创新和稳定发展。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点围绕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质量和风险集中度、租赁物相关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内容,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体系,有效提高了金融租赁公司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近一年来,银监会持续跟踪金融租赁公司经营状况、行业问题,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总结经验成果,向国务院上报扩大试点并启动相关审批工作,向金融租赁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大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中长期资金来源问题,为行业稳健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与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金融租赁公司在保税区设立项目子公司,有效改进了增值税改革对租赁业务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想谈的第二点是,金融租赁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宏观经济形势仍不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全球经济保持复苏的基本态势,但通胀和通缩压力并存,大规模削减公共开支可能使本以十分脆弱的经济复苏重新陷入危险。国内来看,经济形势基本看好,但要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金融租赁行业面临的风险势必也会加大。
其次,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对金融租赁行业影响较大,今年8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并计划于2011年第二季度发布终稿。
此次会计准则修改将取消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的区别,采用单一模型核算所有租赁业务,使得出租人和承租人都将对租赁业务相关资产和负债进行表内确认。这一变化将更全面反映租赁公司资产质量及未来创造收益的能力,并充分揭示租赁资产对应的信用风险。但由于需要定期对应收租赁款、租赁资产、购买选择权等因素进行评估,大大增加了经营和风险管理难度。对承租而言,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增加负债水平,降低盈利性指标,导致租赁意愿大幅下降,给租赁行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第三,税收政策等外部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前期与财税部门充分沟通,有关税收问题已得到较好运作,大大降低融资租赁业务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但目前还存在增值税无法抵扣,融资租赁进口时和其他优惠税收政策平等适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租赁行业健康发展。下一阶段,我们要密切关注其他部委相关的政策研究,加大沟通,积极跟进税务、会计、保税区配套政策等对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认真做好意见反馈。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引导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金融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创新提高竞争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路径和内在动力。金融租赁行业经过几年发展,虽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但市场定位还不明确,产品特色还不鲜明,整体存在规模优先、速度取胜的粗放式发展偏好,这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要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就要在金融创新上下工夫,深挖租赁本质内涵,加强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力度,充分开发以实物资产投资、运营和管理为基础的产品,衔接产品上下游,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将金融租赁发展成有金融产品特色的、充足市场需求、良好客户基础。
第三,创新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因此要立足于市场真实需求。同时金融创新还要与金融体系的发展成熟水平相适应,与市场参与人员的认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
第四,防范风险既要坚持外部监管,又要完善内部制度。因为复杂的金融创新,通常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规避资本约束。
其一,加强科学监管。银监会坚持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始终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的创新监管原则。对于金融租赁公司,一方面要实时调整监管政策,协调各方社会关系,牢牢把握风险底线,引导其专注自身能力建设,培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隔离机制的建设,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风险评级及分类监管体系,从资格审批、业务准入、后续监管等方面严格把关,定期跟踪,推动创新业务稳健开展。
二是要倡导科学思路,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创新基本准则,切实做到认识业务,认识风险,认识客户,认识交易对手。
非《现代租赁网》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新日期:201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