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 美国“两房”拒绝救助说明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2:19
自美国政府推出拯救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的计划后,财长鲍尔森就一直在说服参众两院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议员。与此同时,“两房”却声称,公司资金状况良好,不需要政府救助。一方要救,一方推辞,个中原因令人玩味。
这两家公司持有或担保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几乎占美国目前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抵押贷款买房者的违约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资金状况究竟怎么样?谁都应该知道。
在这个时候,政府提出救助计划,“两房”公司应该是求之不得,可我们却看到“两房”声称不需要政府救助。不得不让人感到吃惊。原来,美国政府的救助计划不是无条件的。一旦国会通过政府提出的救助方案,公共资金的大量注入,必然带来监管的升级。在政府提出的计划中,既包括高达三千亿美元的信用额度,也包括必要时收购两公司的股票,以及在未来建立的监管机制中,赋予美联储“顾问权”等内容。这意味着,如果接受政府救助,“两房”必须放弃其享受的一些“自由”。
难怪“两房”不要政府救助了。多年来,两大公司的股东得到高额投资回报,公司高管享受高薪。这么大的好处就是因为他们是一个私营公司,在很多地方有很高的自由度。可是,如果同意美国府的救助计划,这些自由在政府的监管下将荡然无存。
对政府而言,既然给予了公司救助,那么加大政府监管就是政府的责任。因为这样的公司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私营公司,具有一定性质的“国有”;对企业而言,接受了政府的救助,就是公司不再全是自己的,国家或纳税人也有一份,接受他们的监管是天经地义的。从这里我们看出,政府救助“两房”公司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救助来加大对“两房”公司的监管。而“两房”公司拒绝救助,也是想摆脱一些监管。
这不得不想到了我们的一些私营企业。这些企业有好多得到了政府不少救助,可是国家对他们的监管却很弱。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国家监管,就是认为他们是私营企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据媒体报道,一份签有1055位车主名字的联名信通过邮政快递,递交给了中国保监会。车主们质疑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过多地分摊了交强险份额,请求保监会对某保险公司高管的千万元年薪进行调查。保险应该是自愿的,可是一些保险是国家强制的。国家强制的保险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没有什么风险的,而且不需要什么宣传等成本。对这样的政府“救助”,即使私营公司,政府不能不对其监管。可是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有关部门的答复。
正因为政府救助附加条件很少,几乎是只讲救助,不讲条件和监管,所以一些企业一遇到困难都呼吁政府救助。有时候还通过自己的影响要求政府出台“救助”的政策。现在一些地方楼市不景气,一些房地产公司不想通过自己想办法,如降低楼价来解决楼市不景气的问题,而是呼吁政府救市。如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已就房地产政策调整提出一些建议,上报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如果我们能学学美国,在救助企业(如房地产企业)的同时,附加一些监管条件,使这些企业失去过去的一些“自由”,如定价权、公司老板的年薪权等,这些公司还会要政府救助吗?即使要,对群众也有好处。这样的救助也不会像现在那样遭到社会的反对。(文/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