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 - 将社会的还给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53:02
思潮与政见
将社会的还给社会
作者  雅尼克
发表日期 03/06/2008 更新日期 03/06/2008 16:07 TU
在上周的“思潮与政见”专题节目时间里,我们给大家谈到了汶川地震引发的中国举国上下的巨大悲情及中国社会在救灾抢险中显示出的社会新现象。如何看待这些新现象,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还是一发而不可收?
从目前情况看,上述一系列新兴社会现象的呈现,折射出中国目前阶段社会内部的多重紧张。
首先是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紧张。随着中国的全球化,世界的信息化,新闻的开放,舆论的开放已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相对于三十年前唐山地震时中国对外封闭、全盘黑箱作业的处理模式,此次中国政府应付危机的方式已经大大改观。从中国官方的角度,对于今后可能遇到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是对于国际媒体还是国内舆论,黑箱作业均日益难以操作。从社会的角度,没有公开的传媒体系,没有自由的言论制度,不仅政府不能获得认同,社会也只能是谎言当道、诚信扫地的社会。
此次抗震救灾,虽然政府全力开动和大量非政府组织的投入,仍然显现了国家力量的不足和社会力量的弱小。如今的中国社会,经过长期经济改革的嬗变,政府虽然仍然掌管着国家命脉,但国家已不再拥有经济上的绝对支配权。一个独立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正在出土,从经济社会等领域逐渐退出的国家政权已经到了必须正视极权国家衰退的现实的时候了。将凯撒的还给凯撒,将社会的交给社会已是势所必行。
据报道,在灾区现场,众多的手续不全的,半地下的非政府组织同政府组织共同参加救灾。承认民间组织的存在,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民间组织的成长和运作,填补政府退出留下的短缺,保证公民社会的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文化,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灾情的逐步趋缓,政府逐渐全盘控制局面之后,这些为救灾而走出黑暗的非政府组织的命运如何,将是检验政府开放和民间力量的重要尺度。
通过抗震救灾,众多的舆论惊呼:中国社会原来还存有爱心的纽带,人与人之间原来还不仅仅是尔虞我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也不完全是天方夜谭。从各种现代视听信息工具之无远弗届的传播范围看,这种惊呼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新的觉醒,这是人性的觉醒、心灵的觉醒。这种觉醒是对长期以来腐败麻木的反弹,是对肉欲横流、利益至上的冲击,是人性升华、价值回归的证据,是走出政治犬儒主义的呼唤。
面对悲壮的抗震救灾,一边是撼人心魄的搏斗,一边是可能的贪腐和欺骗。正在破土的公民社会要求提问、要求参与、要求监督。赈灾过程中,互联网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广度加强了赈灾和重建的透明度。互联网作为目前中国公民表达参与的最为有效的空间,也存在着语言暴力与监督责任两种趋向。流传很广的外商捐款排名榜带有强迫行善的极权逻辑,而对中国红十字会运作程序的质疑则更多地体现了网络公民的批判意识。而即使在这种还未能走出极权逻辑的网民那里也体现了地震之后社会所爆发出的巨大参与意识。网络公民代表着全社会公民意识的高涨,要求全面参与,参与救灾、参与重建。
只有在公民社会制度性参与、制度性监督的条件下,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才能诞生。也只有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公民社会才能成长、发育,公民才能抛弃语言暴力背后的极权逻辑,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政府和谐共处,学会分清道德与法律。
目前,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抗震救灾。受到地震猛击而觉醒的中国社会面对关键转折。上述在抗震救灾激烈关头所迸发出的人性升华、理想回归、参与意识等等既可能成为推动今后中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持久地引导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殿堂,也可能会成为电光石火,虽能量冲天,但转瞬即逝。目前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何以能够抓住机缘,培育中国社会爱心长存?何以能够呵护和发扬面对灾难而迸发出来的理想主义的火花?何以能够维持一个相对开放、相对自由的新闻环境?何以能够使官方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和睦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