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一嚼“先生”二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38:08

嚼一嚼“先生”二字

2010年12月02日 16:12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常常听到有人感慨:在公共场合,找到一个恰当得体的称呼不容易。确实,在汉语中没有一个相当于英语中“MR”或者“MS”的称呼,日语中更干脆:用一个“SAN”,不仅可以泯灭性别的差别,还可以泯灭个人与行业,甚至人与动物的差别。不过我一直怀疑:这个SAN,恐怕也是从中国输入日本的。各类辞书上曾经用过“样”、““方”等汉字来注这个SAN,但如果用“生”字,就容易明白了。因为它和日语中的“二”、“人间”的“人”一样,至今和吴方言的发音还是完全一样,“生”在吴方言中的发音也正是SAN。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有几个例子说:《史记.晁错传》有“错初学于张恢先所。”《汉书》则变成了:“初学于张恢生所。”《晁错传》有:“校尉邓公,诸公皆称为邓先”;《贡禹传》有“禹以老乞骸骨。元帝诏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梅福上书曰:“叔孙先非不忠也。”的句子,颜师古对以上几个例子中的“先”和“生”都注为先生。所以,赵翼的结论也是:“是古时先生,或称先,或称生,不必二字并称。”

  但从《史记》到《汉书》的演变中,还是看得出:在先头引导的先师之“先”,比汉以后“知学之士”合二为一的“先生”不仅出现得得早,而且先秦时,“先”和“生”两者之间也还是有差别的。直到《三国志.阚泽传》称阚泽是:“州里先辈”,这里注重的,还是在说阚泽是州里的师表、榜样。

  鲁迅对“此生或彼生”的解释之一是:“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他说的“生”,是学生的意思。“生”最早是称那些有才学的人,注重点正如唐人尹知章所说:“生:谓知学之士也。”《管子.君臣上》所说的:“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史记.儒林列传》说的:“言《礼》自鲁高堂生”中的“生”,都是这个意思。知学之士中的贾谊就比较有代表性,所以李商隐有《贾生》诗。

  但“先”与“生”最后被混在了一起,司马贞索隐说:“云‘生’者,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耳。”到西汉时褚少孙就说:“褚先生字少孙”,自称起先生来了,《列女传.楚于陵妻》中妻妾称丈夫也叫先生了,然后道士、看相的,甚至《文明小史》中的妓女也称先生了!于是就多少有了MR的意味。

  然而先生之所以有尊敬的意味,一是因为有德,可以为人师表;二是因为知学,表示尊重知识。为人师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像MR一样的汉字,作为公共场合下的称呼时,我想这个“生”字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龚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