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少年網絡行為調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06:40

澳门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

澳青少年网民已达96%

由澳门社会文化司、澳门基金会赞助,澳门青年研究协会与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对本澳青少年网络行为进行了调查。

调查于20087月至9月间进行,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收集有效问卷1087份,其中,学生组问卷767份,非学生组问卷320份。被访问者年龄主要分布于1322岁,约占七成受访者中近四成网龄在58年,另外超过三成网龄在25年之间。此次调查发现:

上网比例:调查显示,约96%被访者经常有上网的经历,未上网者约4%

上网时间:超过三成受访者日均上网用时在3小时以上,超过五成受访者日均时间在13小时。

上网地点:89.41%被访者主要在家中上网,而主要在网吧上网者仅占1.75%,这说明澳门家庭网络的普及率较高。

 

上网目的:研究者调查发现学生组使用网络最主要是为了聊天(25.43%)、查资料(15.73%)及玩线上游戏(12.84%),而非学生组利用网络主要是为收发邮件(31.86%)、浏览时事新闻(15.14%)以及聊天(14.83%)。

登陆网站:主要集中在各大搜索引擎如Google、门户网站如Yahoo、电子邮箱如Hotmail等,另外还有一些论坛如本澳的Qoos及在线游戏网站等。

登陆论坛:近八成受访者有访问网上论坛的经历,其中只看帖不回帖者约占三成,偶尔回帖者约占三成,为版主或经常回帖者约一成,另外约两成受访者没有访问论坛的经历。

登陆色情网:约四成被访者不同程度地有登录色情网站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组中,39.5%有登录色情网站的经历,34.5%偶尔登陆,3.4%经常登陆,1.6%总是登陆。经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登陆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另外约8.6%的被访者有上传色情图片及视频到网络上的经历。

网络信任:近九成被访者对网络信息表示不同程度的怀疑。另外,超过四成受访者会不同程度向网友倾诉内心的秘密或者痛苦,而过半受访者则从来不向网友透露心事。

网络影响:805人(74.1%)认为网络对学习/工作有正面影响,603人(55.4%)认为对社会生活有正面影响;423人(39.0%)认为网络对个人财务造成负面影响,337人(31.0%)认为对个人学习/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另外,148人(13.6%)认为网络对生活没有正面影响,而380(34.8%)认为网络对生活没有负面影响。

网络道德:传统道德观念在网络中的界限变得模糊,对BBS上诋毁或人身攻击上级/同事或老师/同学的言论,只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对网络中出现粗俗语言的现象,约两成受访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从网上抄袭他人文章的行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超过一成半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正常行为,另外1.2%的受访者选择回答"很有趣"

网络监管:关于对网络上传递的信息,51.5%被访者表示应该适度约束,支持网络完全开放、不设置任何约束者为22.5%

网络成瘾:问卷测试表明,约一成被访者有轻微网络成瘾倾向,2.4%的受访者有严重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者比例略高于内地,略低于香港。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研究人员建议:

1.完善澳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本澳网络基础建设差,网速慢,对此网民们早有议论。因此,建设自身网络平台,推出特色网站、特色栏目,使更多的人可以利用网站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优质的网络服务,更能体现澳门国际城市的品位,澳门地域较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的不可控因素也较其他大城市为小,这就为推动WIFI等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2.各文化团体、网站、及学校、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网络产品。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网络沟通是一种没有门坎、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同时,网络上没有多少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是更大的问题。可以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建设。

3.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网络使用指导,教会他们如何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远离有害信息,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促进作用。同时加强青少年网络公德教育,也可发动网民自行制定网络行为规则等。

4.家长要在中小学生的网络引导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及发挥应有的作用。澳门大部分中小学生主要上网地点是家中,家长比较容易了解他们上网的具体情况,而且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网络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从而提高对有用信息的利用率,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5.规范网络秩序。加强对网吧等网络文化经营者、网络游戏进出口等的管理,规范网络服务市场,建设繁荣、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秩序。

 

 

附:香港二零零九年三月「青少年网上行为问题」调查发布会          相关调查结果         上网已成为年青人生活的重要部份,再加上社会不断发生一些与网络有关的事件、罪行及骗案,愈来愈多人关注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及安全。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网上行为,香港青年协会于20089月至20092月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1,820份问卷,受访者主要为1225岁青年(87.5%)

 

青协网站总监魏远强表示,调查结果反映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愈来愈广泛。电脑结合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社交、发泄等的工具。当中超过四分之一受访者每天使用互联网多于4小时,一般在学青年,扣除日间上学时间,在家中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无疑减少了他们与家人沟通及其他兴趣的发展的时间,对青少年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调查发现,接近8成的青少年认为互联网对他们非常重要,当中更有13.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了互联网不行,生活好像没有意义」。

 

该会资深社工吴锦娟表示,家长需要留意子女上网的时间,若子女长时间上网、经常想着上网的事,以及一旦不能上网便感到闷闷不乐,便已可能出现早期沉迷上网的征状。辅导经验中,不少沉迷上网的青少年,初时均没有设订上网时限,久而久之,渐失去自制能力,终致无法离开电脑。有个案因为沉迷上网而逃学,亦有人因为长时间上网出现抽筋和视力衰退的情况。吴氏指出,青少年上网成瘾非一朝一夕,当家长发现问题时,子女的网瘾往往已很深,抗拒很大。故建议家长从子女一开始接触电脑,便需要协议上网时间,防微杜渐。若发展子女有沉迷上网倾向,应及早寻求社工辅导。

 

此外,调查亦显示超过三分一的青年表示在网上会与不认识的人交谈,约一成表示会与网上认识的陌生人见面。吴氏表示,互联网与现实生活中同样有好人或坏人,但在网上交友,更难辨别对方的背景、企图或人品,在相约见面时才发现对方的真正身分及意图,可能为时已晚。然而,在判断潜在网上危机的能力方面,调查发现只有1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能判断互联网的潜在危机,显示大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有能力和信心可以判断网上危机。

吴氏表示,前线观察留意到青少年在网上贴相、网上交友、非法上下载电影歌曲,甚至是网上欺凌等行为均十分普遍,调查结果反映青少年可能会低估网上的危机,以致疏于防范,妄顾网上安全。她提醒青少年在网上应时刻提高警觉,小心言行,拒?在网上透露私人资料,包括电话号码、地址和个人照片,以及避免在网上与陌生人交谈或与网友单独会面。

 

青协网站总监魏远强亦指出,目前的资讯科技教育只侧重应用技术的提升,缺乏对青少年正确上网态度的指引。家长往往因为对资讯科技及上网文化认知不足,在引导子女善用互联网方面感到困难重重,为支援家长教育子女网上安全,青协特别推行首个青少年网上行为资源网站,为家长提供网上安全贴士及安装过滤软件指导。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吴锦娟认为要协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上网态度和习惯,必须要监察、教育及辅导三管齐下。在监察方面,家长必需留意及监管子女的上网行为,跟子女订立上网守则,并为电脑安装过滤软件,防止子女浏览不良网页。同时,透预防教育工作,协助他青少年建立自律、负责任及批判的上网态度,提升网络涵养。而处理青少年沉迷上网方面,单纯禁止上网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应从辅导入手,透过不同的介入手法,循序渐进地引导青少年认清问题,改变不良习惯,才是治本的方法。

 

承蒙优质教育基金赞助,香港青年协会特编制「智Net生活」教育资源套,推行青少年健康上网教育,并于今天(19日)举行发布会,公布有关成果。资源套除包括「健康上网教育活动册」及互动自学电子书外,亦附设首个由本地研发,适合高小至初中生使用的「青少年上网程度甄别量表」。青协联同香港大学梁国香博士在本地进行先导研究,经数据分析和反覆测试后,成功研发具科学实证基础及使用简易的甄别量表。量表就着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模式、思维想法、情绪需要、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估,能有效和及早识别潜藏沉迷上网危机的青少年,及早为其提供适切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