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改名?脑袋一拍?数亿没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17:54

襄樊改名 脑袋一拍 数亿没了

(2010-12-03 23:00:33)转载 标签:

襄樊改名

襄阳

城市文化

文化

分类: 时事1+1

近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至此,一直沿用了60年的襄樊市地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貌似更有历史更具含金量的襄阳之称。

襄樊为什么要改名?当地官方主流的声音认为,此举能凸显文化底蕴,扩大该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促动。

诞生于原襄阳县母体的襄樊市,建市于1950年5月。襄阳作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个古老地名,早在西汉初年便开始设县,因县治在襄水之阳,得名“襄阳”,至今已有2800多年建城史。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此设襄阳郡。由此,襄阳历为州府所在,经济文化兴盛,名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以襄阳县城的襄阳、樊城两镇为基础设置县级襄樊市,直属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地、市实行合并,襄阳和樊城组成新的地级襄樊市。因诸葛亮躬耕地争议而让人和稀泥为“何必辩南阳襄阳”的“襄阳”,自此沦落为“名不见经传”的“襄樊”。

襄樊的名不见经传,让襄樊人多少有点尴尬。提到襄樊市,一般都要画蛇添足地额外对人解释:“就是三国古战场里的襄阳”,“就是金庸笔下郭靖黄蓉抵抗蒙古大军的襄阳”。更有甚者,襄樊市领导带队到日韩及东南亚国家招商,因为读音相近,人家往往把襄樊听成“湘潭”,以为是湖南省出伟人的那个城市。害得领导连忙解释,襄樊古名襄阳,就是归汉代南阳郡管辖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这据说是当地力主恢复“襄阳”旧名的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废旧又复旧,有人说这次城市更名,将给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带来新的巨大经济增长点。但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改名带来的“经济增长”,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拆也是GDP,盖还是GDP”吗?难道襄樊(襄阳)率先在全国放了一个卫星,又发明了一个“改名带动经济”的新增长模式吗?

本来改名已一锤定音,恢复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本名”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城市精神的铭记,有非常好的塑造作用。返璞归真、认祖归宗,从城市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该盲目批判。但如果改名最终沦为一种“秀”之于外的手段和方式,这场“折腾”还能让人盲目乐观吗?

原襄樊市户籍总人口为588.88万人,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居民身份证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公民首次申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收取证件工本费20元,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或损坏换领,收取证件工本费40元”,当地群众单单更换身份证就将为此埋单2亿多元。而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机构的招牌、公章、财务章、文件头、信封、信纸、票据、证件、营业执照等,以及个人名片等的“以旧换新”,包括其他非直接损失(含时间等),恐怕以十亿费用计也不算为过。

这场事关全市人民的改名运动,有没有就官家之外的经济损失进行分析论证,要不要进行全市“公决”?原襄樊市领导脑袋一拍,就让普通百姓的数亿资金打了水漂?襄樊人民惹谁了,这额外的损失谁来补偿,要不要当地人民向人民政府提起集体诉讼?

瞎折腾或有意义的折腾,就是60年间从襄阳改名襄樊,又从襄樊改回襄阳。与襄樊(襄阳)屡屡改名不同的是,南京不改成“金陵”也是六朝古都,西安不改成“长安”也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北京不改成“燕京”照样令全国百姓向往。如果改名能改出文化,如果改名能改出和谐,如果改名能改出GDP,欢迎襄樊更名襄阳,欢迎襄阳名望不行了再改回襄樊!(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