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昆曲(永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0:41:42
昆曲在浙江的支流,流行于浙江东南各县,以温州、瑞安、平阳等地为中心四向辐射,北至台州、温岭,西至丽水、松阳,南部则达福建省的福鼎、霞浦一带,历史上只通称为“昆班”。解放后,多数剧种以流行的地域定名,而温州市硕果仅存的巨轮昆剧团在1954年进行登记时划归了永嘉县,改称“永嘉昆剧团”,剧种便定名为“永嘉昆剧”,简称“永昆”,实际上就是“温昆”。永昆历史悠久,长期扎根民间,多在乡村庙台演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昆剧大师俞振飞曾赞誉说:“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推考昆曲之传入温州,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温州本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海盐腔的流行区域,所以昆曲进入温州后,便吸收海盐腔的遗响和当地的语音特色而发展。永昆唱腔所依据的南北曲联套和伴奏体制,都与苏州正宗的昆曲一样,只是实际演唱时有所变异。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一)腔板方面,苏昆着重水磨冷板,曼歌缓唱;永昆则腔促板疾,其节奏一般没有赠板,比苏昆快一倍。(二)韵律方面,苏昆腔韵幽细软绵,秾丽多姿;永昆则腔情朴素,化雅为俗,往往将某些难懂的唱句和诗词换成易为群众所接受的语言。
明代温州的昆曲作家基本上集中在万历、崇祯二朝。据吕天成《曲品》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记载,温籍剧作家有戴子晋、涵阳子、李阳春。另据近年研究探索,还有赵绍鼎、王会昌、陈一球、曾凤翱、姚雅扶等人。他们都处在昆曲最为活跃的时代,这批文人参与传奇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温州昆班也是活跃的。清代乾隆中叶,温州平阳一带出现了演唱昆山腔和弋阳腔的“小儿班”,后来在各县城乡普遍建立了学馆。乾隆以后,由于花部乱弹的兴起,温昆渐见衰落。道光年间,温州犹有霭云和秀拍两个昆班。同治年间,叶良金(蒲门生)、杨盛桃等组成同福昆班,并约请金华昆班的艺人来温教戏,演技大进。班中着名演员有高玉卿(大娒旦)、邱一峰(正生)和蔡怀卿(大花脸)等。光绪中,又出现了品玉昆班,与同福班抗衡。自晚清至民国十年之间,这两个班社一直是浙南昆班的两大台柱。这一阶段是永昆的中兴时期,从温州到平阳各县,新的昆班不断涌现,最多时竞有三四十个昆班,流动演出于浙南各地的农村集镇间。其中着名的有锦福、日秀、三星、金玉、新同福、新品玉、品福、锦衣春、祝共和、江南春、一品春等。新品玉昆班善于创新,曾于1913年赴上海演出。江南春科班全称为“江南春儿童昆剧社”,培养了四十多位学员,于1935年4月17日在平阳县宜山镇正式公演,一时称盛。
永昆的表演艺术具有古朴、自然、明快的特点,接近生活的真实。生角中穷生戏占的比重较大,俗称“拖鞋戏”,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丑角戏最受群众欢迎,民间有“无丑不成戏”之谚,宾白多用温州方言,常演的戏是《严寿》、《狗洞》、《醉皂》、《罗禁》等。永昆的剧目有一百二十多个,属于宋元南戏的有《荆钗记》、《琵琶记》、《白兔记》等,属于明清传奇的有《绣襦记》、《玉簪记》、《一捧雪》、《燕子笺》、《醉菩提》、《风筝误》、《奈何天》、《十五贯》、《渔家乐》、《白蛇传》等,属于永昆艺人独创的有《花飞龙》、《匿锁记》、《合莲花》等。永昆的角色行当分三大门:白脸门——正生、小生、外、末,花脸门——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花脸,包头门——正旦、老旦、小旦、贴旦。永昆的另一特色是富有烟彩特技,什么人物出场放什么烟彩都有一定的章法和格局,烟彩各具名目,有“天王托塔”、“太公钓鱼”、“白蛇出洞”、“双龙抱珠”等称呼。演《九龙柱》、《天喜柱》、《火焰山》时,因放烟彩较多,故称“彩头戏”。
五十年代的永嘉昆剧团,集中了巨轮昆剧团继承新同福、新品玉、江南春、一品春等班社的原有艺人,演出阵容强大,角色行当齐全。着名演员如生角杨银友、杨永棠、陈方奎,旦角陈雪宝、孙彩凤、周云娟,老旦章兴娒,老外徐金宝,丑角缪立周,笛师徐剑鸣,导演李冰等。1957年秋,温州市戏曲学员训练班又为该团培养了永昆专业学员叶德远、陈崇明、林媚媚、王友圭、陈欣欣等十多位新生力量。“文革”中,永嘉昆剧团被撤销,粉碎“四人帮”后得到恢复。1979年秋还招收了学员三十名,培养了接班人。但在八十年代因受到全国性的戏曲危机的冲击,生存困难,永嘉县委于1985年决定,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将该团析置为永嘉越剧团。1991年秋,永嘉昆剧团编演了昆剧现代戏《嘉富村琐事》后,实际上便暂时停顿了。1992年6月,永嘉县抢救永昆领导小组申办艺校校外水昆班,但未能获准。今后据理力争,有望恢复。而永昆的声腔和个别戏目在温州市瓯剧团可觅余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