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泰:美中关系或面临拐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50:19

  今年年初,奥巴马总统批准对台军售,又同意接见达赖喇嘛,美、中关系出现逆转的势头。三月份,韩国天安号军舰在黄海海域爆炸沉没。美国、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密锣紧鼓地筹备在韩国周边海域举行大规模海上演习,计划投入包括美国航母在内的数十艘海军舰艇和百余架战机。后续数月,围绕着航母进入黄海是否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中、美两国隐然出现军事抗衡的态势。


  美中交恶似非短期化


  其后,美、中关系逆转的势头未曾戛然而止,反而有加无已。7月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指出,美国对相关各国就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发生的争端表示关注,美国不支持任何一方对有关地区拥有主权。她并表示,南海主权争议是要优先解决的外交事务,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这明显是对中国在今年3月向访华的美国高官表达的南海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的意见的回应。她显然是在警告中国今后不要单方面处理南海主权问题。


  8月初,美国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抵达南海,在越南岘港附近海域巡航,并驶入岘港,进行访问。美航母以高调访问越南,公开宣示其介入南海事务的意向,显然是在打“南海牌”,以遏制中国。况且,此前美国还与越南展开讨论,让越南分享核技术。这无疑揭示了美、中在南海方向的战略较量的序幕业已开启。


  9月份,日、中两国就日方在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中扣船押人之事发生纠纷,两国对如何处理撞船事件,延伸至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原则性问题,在立场上僵持不下,各自采取了连锁性质的反制措施。23日,美国副总统拜登指出,美、日联手是美国贯彻其亚太地区政策(甚至包括朝核问题在内)的“关键”,并且声称中、美要建立理性关系必须经由日本,亦即中、美改善关系须建立在中、日改善关系的前提之上。美国领导人如此支撑日本,是过去未曾有的现象。同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纽约会见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时指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明确表示日本对钓鱼岛的控制受到该条约的保护。


  值此期间,美国在经济领域也加大了对中国施压的力度。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来自美国的压力之巨大且持久,堪称前所未有。


  至此,美、中关系趋于紧张,呈现全面化、长期化的迹象。在某种意义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似乎尚处于席卷方张的态势。假如中方应付不当,后续问题还会接踵而来,不知伊于胡底。


  美、中关系恶化,具体表现在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大了对中国全方位围堵的力度。而美国加大围堵中国的力度,是其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的必然产物。反过来,美国战略重心之所以移向亚太地区,正是为了加大围堵中国的力度。据分析,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源自美国对中国累年综合国力剧增,呈现出 乎直追美国的势头的隐忧。


  老大、老二争战不休


  美国为何在近年将其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说白了,理由并不复杂。


  一来,近年亚洲经济发展的势头已经证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移向亚太地区,美国要在未来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必然要抓紧对亚太地区的控制。简言之,美国只有将其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才能在未来确保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为之半点松懈不得。二来,美国盱衡全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在全球各个强国中,唯有中国可能挑战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为此,需要防患未然。既然迟早要采取反制措施,不如趁早着手。


  上述考虑以及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在旁边推波助澜,应当是构成美国作出此项战略决定的主要背景。昔日大国兴衰的历史,在美国高层人士的心目中,毕竟是历历在目的。据信,美国之所以急于从伊拉克战争中抽身而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美国重返亚洲并将其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提供力量支撑,换言之,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将各项宝贵的资源使用在该用之处。


  一部世界现代史揭示了一个客观事实:小则在一个地理区域,大则在全球范围,举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主要都是环绕着“老大”、“老二”之间存在的问题展开。结果很难善了,无非以一方被彻底击败告终。


  20世纪初,德国整军经武,国力益强,在世界强国中跃居“老二”,国力直逼英国。英国稳坐“老大”席位久矣,自然不甘退居其次。这是一次大战爆发的背景中的一个主要层面。二次大战也是一个翻版。大战前,希特勒德国猛然崛起,德意志民族的爆发力喷薄欲出。希氏挟持民意,锐意对外扩张势力,于是对英国、法国操纵的世界秩序提出了挑战(当时美国实行孤立主义,自外于英、法为主的世界秩序体系)。二次大战终于爆发。冷战时代降临,两大阵营之间固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冲突因素,究其根本原因,却是苏联对美国的世界领袖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西方政治家评判正在崛起的某个国家是否会构成威胁,是基于该国即将拥有的综合国力,而不是该国领导层在某个时段的主观意向。在他们心目中,该国综合国力是客观存在的,为其在未来可能制造的麻烦或者造成的灾难提供了可行的手段,而领导层最终的意向则是捉摸不定的,领导人更迭即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西方流行一种说法,即“崛起的大国就意味着崛起的威胁”。对于正在崛起的大国及其后果,现存国际政治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就是这么看待的。简言之,他们只是担心中国崛起的后果,而不是崛起的方式。


  今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针对美、中关系发展趋势提出警告。他指出,如果中、美两国不能建立一种持续合作的模式,那么未来这两国之间就存在发生对抗的风险,如同一百年前英国和崛起的德国最终走向对抗一样。他引用历史,提到当年德国正在崛起,英国作为全球主导力量,并没有成功地将德国纳入国际体系,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基辛格还强调指出,“这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的DNA中都有对抗因子,让两国关系陷入不断对抗,恰如德国和英国从友谊走向对抗一样。除非两国领导层经由坚实的步伐,以扭转这一趋势”。哲人斯言,对两国领导人说来,犹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美中交恶风源何在


  如今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况且,近年中国军力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可能是美国高层对美国可能退居世界第二的前景萌生抗拒心理的缘由。


  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想深一层,更贴切地说,他的潜台词或许是“我们绝不能让中国当世界老大”。这集中反映了近年美国高层渐趋一致的对待中国崛起的后果的一种共识。倘若中国果真坐稳了“老二”的席位,将成为前苏联的翻版,是同美国争霸的又一个超级大国。


  另外,美国对近年中国军方表现出的强硬姿态印象颇深。中国军方反对美国海军在亚太海域进行的活动,被美方认为是中国版的门罗主义。迄今美国在亚太地区实行有效的军事威慑,乃是建立在美军前沿部署及其海军在国际水域绝对的航行自由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美国海军又是美国在海外进行军事干涉活动所依赖的骨干力量。有鉴于此,美国外交政策岂能不体现出美国海军的主张?


  加之,值此期间,若干中国军官发表演讲或出版专著,声称中国要给美国脸色看,并把美国从龙头老大的地位赶下去,而且直言不讳,他们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军人的想法。其观点在中国军人中“具有代表性”,就美方立场而言(影响直接及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严重性恰恰就在于此。既然该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军人的想法,从战略视野着眼,美国不予反制,则后果堪忧。这一显性动态无疑成为美国决定加大对中国全方位围堵的力度的催化剂。


  美国高层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在其心目中,中国尚未真正强大,已经如此颉颃傲世。然则,与其坐视中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届时麻烦多多,还不如趁时犹未晚,对中国采取若干反制措施。今年美国对中国咄咄逼人,步步紧逼,其源盖出于此。


  谚曰:“础润而雨,月晕而风。”至于近期美国开始支持日本、越南、东盟国家和印度,以多方向、高强度的方式同中国抗衡,属于美国借力使力,在中国周边打桩布局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的必然产物。明乎此,则对近年在中国周边发生的反常现象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测事端,可以做到了然于胸了。


  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政局,尤其不能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迎头相撞。可想而知,设若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世界爆发长期的对峙甚至激烈的冲突,对日本、印度、越南、台独势力以及中国国内数以千万计的不满之民说来,正中下怀,拍手称快。这些国家及势力、阶层是唯恐中国天下不乱的。


  美中关系平稳发展,究竟谁受益?


  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处于弱小的地位,此刻自然需要避免同美国发生激烈的对抗。概言之,“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对北京是及时的箴言。读者或许要问:尝试改善美、中两国关系,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不依北京的意志为转移的。此言差矣。从下面的剖析看来,对北京而言,“消祸于未形,防患于未然”的途径还是存在的,端视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了。


  目前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过去三十年以来,究竟谁是贯彻“韬光养晦”方针的最大受益者呢?毋庸讳言,答案是中国。


  当前中国崛起未竟,尚处于关键节点。在可以预期的将来,美国仍然稳居世界第一强国,这层估计当属无讹。中国GDP业已位居“老二”,乎直追老大。倘若未来北京得以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则一二十年以后,究竟谁是两国稳定关系的最大受益者呢?答案无疑仍然是中国。


  无论是黄海军演还是南沙群岛、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其展开过程显示,迄今美国仍然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这一点值得北京领导人深思。


  在黄海军演中,遍布几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哪怕是以挑衅姿态在“老二”中国的家门口出现,也在所不辞,无所畏惧。至于中国,别说同友好国家组织联合舰队去美国周边进行军演,即使去日本家门口军演,恐怕连朝鲜也不肯附和、派遣舰队随行。


  尽管中国众多邻国将本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却在南沙群岛主权争端中,宁可得罪中国,也要跟随美国的节拍行动。固然,这个迹象表明,某国经济获益来源未必就能左右该国的立场,却也显示出美国强大的国际整合能力,环顾宇内,无出其右者。


  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北京对日本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东京仍然表现得十分蛮横。在美方压力下,日本迅即改变立场,最终只能中断司法程序,释放被延期拘押的中国船长。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在国际上,美国的整合能力仍然不是任何其他国家所能比拟的。尤其是在国际危机中,这个整合能力将体现出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威力,足以直面其他国家的挑战。在理性的决策过程中,对此自然不能低估。


  诚如基辛格所言,从美、中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两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两国具有促使关系恶化甚至破裂的基本成因,可以比喻说是两国DNA的构成因子不同,这就埋下了未来两国冲突的因素。从目前美、中关系的发展趋势看来,假若两国领导层处置失宜,双边关系确实可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拐点。


  美中关系并非不可为


  美、中关系演变至此的详细原因,笔者已经在多篇文章中予以分析。此处不赘。是否美国具有“亡我之心不死”的蓝图,以致美、中关系已至不可为的地步,只能任其滑向深渊?答案直截了当:这种必然性应该断然予以否定。


  那么,为何今春以来,美国接连出招令中国难堪呢?综上所述,原因大体如下:一是美国怵于中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依据国际政治中“老大”和“老二”之间关系的惯性逻辑,自认有必要在中国周边打桩布局;二是美国海军担忧中国崛起以后,将危及美国海军在国际海域自由航行的权利,而美国在海外用兵主要仰赖于海军,海军的意见自然会反映在美国外交政策上;三是去冬以来美国领导人以及高层其他人士出于个人情绪上的波动,外加其观念中的大国政治关系准则的推动,有意识地“整”中国,以挫折一下北京领导人的傲气。


  或谓大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健全的,岂能受到领导人个人情绪波动的影响呢?持此等观点的学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纯系书生之见。君不见,远自毛泽东、邓小平,近如奥巴马,个人情绪出现波动,确实足以影响其政策的制定。限于篇幅,本文不细谈了。


  就政策操作层面而言,如果认为国际关系如同人际关系,这样说法是绝对化了。然而,具体地说,在某种程度上,“国际”关系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无疑是说到点子上了。昔日周恩来对于“外交无小事”的强调,涵盖面很广。不过,可以说,这是在一个侧面点出了人际交往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怠忽不得。


  美、中关系还在继续变化中,伊于胡底,尚难断言。当前国人不应过于悲观或乐观。大体上说,笔者并不持有悲观的态度,胪陈理由如下:


  首先,西方国家在国内苦于经济欲振乏力,在国际上正与伊斯兰教极端势力处于穷巷恶斗,亟需中国全方位配合,又何苦另辟一条战线,与即将成为世界级强国的中国交手呢?如此,岂不是给来无影、去无踪的国际恐怖组织打了一剂强心针吗?


  西方国家在经济上正面临“二次探底”之际,除非国家安全遭到重大的威胁,在财力上也承担不起再与中国这样的大国处于长期对峙的状态中。何况,这种世界级核强国之间的长期对峙,核战争的幽灵在上空若隐若现,均非世界两强所喜闻乐见的。


  其次,如果美国决心把中国整得一蹶不振,它确实拥有若干“撒手锏”。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美国真正想要整垮中国,则在中国崛起未竟的关键节点,对中国施压的手段可谓化化无穷,生生不绝。然而,迄今它并无诉诸极端的打算。这说明至少眼前美国还无意这样做。概言之,美国根本志不在此。那么,一言以蔽之,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盘究竟是什么呢?说白了,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盘就是一个字:“防”。


  最后,美国政策是随时准备以变应变的。这一届政府宣布的政策,未必为下一届政府遵循。即如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有不少已经被奥巴马政府的新政策取而代之了。换言之,美国领导人关于南海、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政策性宣示,未必就是持久不变的。有时,对于跨国争端,少安毋躁,未必不是上策。


  举例来说,今年以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周边勘探和开采石油的问题上,英国和阿根廷发生了激烈争论。3月1日晚,希拉里远赴阿根廷总统府做客时表态,美国要介入两国在马岛主权归属上的争端。她指出,“美国政府认为马岛问题应该由阿根廷和英国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美国政府愿意为促成双方谈判发挥作用。”英国首相发言人旋即回应:“美国没有直接参与的必要性。”3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表示,英国永远不会谈判马岛主权归属。可见英国并没有受到希拉里表态的束缚。


  美国高官说话,确有心血来潮,忘乎所以的情况。有时他们代表美国作了表态,却不是持久有效的。自然,希拉里在河内就南海问题表态时,是念稿发言的,显然不是即兴之作。


  上述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盘是“防”。双方沿着“防”的路线走下去,就面临另一道坎,即一个“抗”字。在“防”和“抗”之间,仍然存在一道鸿沟,却不是不可逾越的。对北京领导层来说,关键性的症结所在,是如何正确地对待“防”和“抗”,避免它们互相转化。北京欲谋求美、中关系平顺发展,就要防止美国对华政策由“防”转化为“抗”。一旦“防”过渡到“抗”,为时晚矣。


  如何才能做到防止“防”转化为“抗”?实际上,时间已经有点迟了。“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简单地说,这些跨部门的努力应该归纳于一项系统工程,凡事轻忽不得。


  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美、中关系未来发展趋向,既不能盲目乐观,也切忌过分悲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双边关系平顺发展时,要有危机意识,对各项潜在的冲突有所评估,并对每项隐患制定多层次预案;一旦危机的先兆露头,也要处变不惊,保持镇定,冷眼观察,按照既定的多层次预案,与之周旋。


  当前美中关系定位


  其实美国、中国都不愿意看到双边关系演变至此。一旦美、中发生碰撞,可以断言,得偿夙愿的恐怕是日本、印度、越南、俄国、韩国和南海周边国家,以及中国国内唯恐天下不乱之徒。


  据判,白宫在战略博弈中,对于是否将把中国视为必须全力对付的“老二”,尚在煞费踌躇的阶段,并未最终在棋盘上落子。在华盛顿的战略盘算中,中国可能还没有完全脱离“拉一拉”、“推一推”的范畴。


  概括地说,“拉一拉”,则中国可能继续在国际反恐斗争中成为美国盟友或者至少是非敌对性的中立国家;“推一推”,则中国成为在现实中最需要打点精神与之周旋的对手或者至少是最大的假想敌。


  今年美国频频出招,不外乎是“整”中国,却尚未臻企图整跨中国的地步。美国随时可以出招,目的是让中国难堪,压中国就范,而中国囿于综合国力的差距以及周边国际环境的恶劣,尚难做到见招拆招的地步。在今后可以预期的未来,这就是美、中双边关系的基本格局。


  自从金融海啸袭击美国以来,美国经济久已处于疲软不振的地步。同时,美国又继续保持犀利无比的军事打击力量。经济上欲振乏力,军事上却举世无双,于是乎反映在今后华盛顿决策上,可能戾气、锐气兼而有之。


  戾气、锐气两者结合以后,或许会导致美国有时在决策上不如过去那样稳健,甚至或许会出现诉诸极端的倾向。这一状况对于美国的假想敌国决不是福音。哪个国家首先承受美国及其盟邦的多领域的制裁、多波次的军事打击,则未免大伤元气。届时,该国的潜在敌国对于这个天赐良机,难免会幸灾乐祸,额手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