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的纪念鲁迅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15:04
                   鲁迅大哥与青年们 

 

柏林和东京的双城记暂时不连载了,因为浮光掠影,了解还不够深入,加上民族情绪难以使人客观,所以等哪天闲了再聊吧。关于欧洲旅行,我推荐陈跃红教授的《欧洲田野笔记》;关于日本旅行,我推荐商金林教授的《感觉日本》,都是近年来学养与慧眼俱佳的上乘游记。我想等咱们开过了08奥运,对于如何看待东洋西洋,可能会提高一个层次,可能会走出要么崇洋媚外,要么唯我独尊的左右两极吧。

提到08奥运,有人问我最想看哪场比赛。我第一反应,当然最想看中国足球队跟意大利争夺冠军的决赛啦,中国队猛灌了6个球,黄健翔高呼“伟大的意大利倒下了!倒下的不是一个人!”可惜,咱们都知道,这场比赛不可能看到了。台伯河水静静地流淌,亚平宁大地从来就没听说过中国足球。只有他们的祖先马可波罗留下一篇博客说,有个海选的足球先生,在中国当了大元帅,名叫高俅。意大利人民憨厚朴实,相信了这个神话般的传说,所以意大利的足球事业才这么变态地发达啊。

玩笑归玩笑,其实何必非得看中国队的比赛呢?更何必非得看中国获胜的比赛呢?如果有机会,多看看那些不容易见到的国家的比赛,可能更有独特的体会,也更合乎奥林匹克精神吧。说到体育精神,我职业性地又想到了鲁迅大哥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个与那个》)

那就还是谈谈鲁迅吧。即使身在国外,鲁迅跟金庸一样,总是到处可以遇见的。偶然读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月刊》1956年10月号,总第16期。封面是温读耕的绍兴风景写生“看社戏图”,画得清新疏朗淡雅。开端的一组文章是“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专辑。前边有个插页,正面是木刻前辈刃锋的《鲁迅像》,画面中鲁迅在家手拿《申报》,眼神凝重地望向一旁,墙上是书架和一幅柯勒惠支的《母亲》。背面是国画大师刘旦宅的《河清有日》,画的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一位农民在滔滔黄河边指点江山,画面很大气又亲切。

第一篇文章是唐景阳的《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不长,讲得比较全面,从进化论讲到革命民主主义。第二篇是思基的《谈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将《野草》分为四组,认为“这些全部是鲁迅先生那时的战斗实录”,然后分组论述。作者指出了鲁迅那时的“悲观绝望和孤独的心情”,也指出了鲁迅的“绝不妥协”,更指出了鲁迅“向往生活的美与自由”。作者还归纳了《野草》的一些艺术特点,认为《野草》“把散文诗这一文学样式,在中国文学上提到如此优美和完善的高度,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学风格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些观点跟80年代的《野草》研究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不知道孙玉石、钱理群老师他们有没有看过此文。第三篇是师田手的《鲁迅所给我的影响》。上小学时,房东姑娘给他寄了《彷徨》,给他带了《热风》,使他迷上了鲁迅,但房东姑娘却追求了另外的生活。初中时,国文老师帮助他理解鲁迅,使他到高中阶段,倾向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可是那位国文老师却也抛弃了鲁迅,醉心于做官了。师田手到北平后,1932年在北师大听了鲁迅的演讲,明白了“统治者是不准革命的,也不准公开谈革命”,他坚信“跟随着鲁迅走,不会有什么错误!”。后来到北大读书,成熟到“已经不是盲目地崇拜鲁迅了,而是怎样更深地学习鲁迅”。文章最后谈了后人对鲁迅的“争夺”,顺便批了一句胡风。不过所说的某些“鲁迅专家”在鲁迅研究上的霸气,“好似只此一家,不准有分号”,倒是符合实际的。第四篇文章是张望的《鲁迅介绍苏联及世界各国美术的成绩》,写得比较下功夫,关于鲁迅的美术思想,讲的比较全面。第五篇文章是“斐”的《学习鲁迅先生》,可能是位名家所写,指出“目前文学创作不繁荣”,暗示作家们不够勤奋。

第一辑文章之后,分别是“在第一汽车制造厂”、“新自由谈”、“编辑谈编辑工作”、“初开的花朵”、“文艺随笔”、“读者中来”几个栏目,其中老舍的《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在目录中把题目加大了字号。该文是老舍在鞍山业余文学报告会上的讲演记录,开头就说“没有准备好讲稿,请大家不用记笔记。”可是连记录都发表了,可见名人说话,不可不防。老舍强调“习作不要太心急”,“要经常地写”,“应该什么形式都试一试”,强调“汉语是简练有力的”,是有“声”的。“文字深入浅出,才显出本领”,“一个字管好几个字的事,才叫创造”。这篇讲话老舍的文集里边有,我比较熟悉。我联想到的是,鞍山出了不少文学研究名家,北大中文系的两届系主任费振刚先生和孙玉石先生都是鞍山一中的,这所学校真牛。不过他们二位1955年就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不可能听到老舍的报告。而现代文学专家吴福辉老师当时正在鞍山念书,不晓得他是不是聆听了老舍的报告。30年后,吴福辉跟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一起,当了现代文学馆的领导。

该期封二是“一九五六年青年文学创作征文启事”,一等奖五百元,二等奖三百元,三等奖一百五十元。该刊定价三角,印数17410,是中国作协沈阳分会编辑的。57页有个《征求刊名启事》,“为了使刊物的风格、特色鲜明,决定更换刊名”。另外还有消息,黑龙江文联要创刊文艺月刊《北方》,吉林文联则把通俗文艺刊物“吉林文艺”实行改刊,改出文学月刊“长春”。

半个世纪过去了,鲁迅研究深入了很多,但鲁迅精神越来越被淡化甚至是妖魔化了。我们也只能尽量做那肃然不笑的观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