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董家村清——民国初期的建筑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40:06
  走近董家村清——民国初期的建筑群
  新发现的董家村清——民国初期的建筑群,依溪河两岸而立,一栋一栋,排列有序,格局规整,显示出浓重的古村落气息,对研究山区古代人们的劳动生活、村落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我们未走近大堰镇董家村之前,先了解下这个不同寻常的村落吧。董家村位于奉化市区西南28公里,地处高山间,居民以董姓为多,故称董家。
  说它寻常,董家是个典型的山区,跟以往我们发现的山中藏深村一样,村四面高山重叠,县溪自奉化第一高山“第一尖山”发源,曲折流经该村,村在两山峡谷之间,沿着县溪两岸分布,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
  然而它的不同寻常之处是在于该村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村内尚留存着其他地方很少见的祠堂、桥和其他传统民居,其分布密集的程度让人不禁暗暗称奇。究其这些古建筑存在的原因是在于这些原主人的来历不一般。他们或者家产丰厚,或为大地主,或经商有道致富或经过科举考试做官,或许为了显示自己与普通老百姓的不一般,为昭自身显赫或为子孙留份遗产就修建了这些古建筑。
            清代大学士的董家下六房阊门
  该建筑坐北朝南,一正两厢三合院式,以明间敞堂为中心,东西对称分布。东厢房南山墙设大门,朝南,仿牌楼式,门额施堆塑三窗,上所书之字均已模糊不清,基座为青石质地。正屋重檐硬山造,面宽三开间,明间梁架六柱七檩,次间为五柱七檩,两侧设楼梯。厢房两层,重檐,六间一弄。
  该建筑虽然规模小,制作简单,但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尤其是格扇窗上所雕饰的花鸟纹,细腻,生动,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建筑的艺术品味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的某种艺术嗜好或文学喜爱倾向,主人的审美观应该与当地的土财主或“暴发户”区分开来,我们队员在考证中就认为该建筑的原主人身份特殊。果然,现在房子的主人告诉我们说,该建筑是村中的董姓六房所建,建造者为当时的清代大学士,由于其祖上经营酒坊有方,家产丰厚,他以家产建造了上、下六房等多个院落。
                董家六房道地阊门
  六房道地位于大堰镇董家村南面,清中晚期建筑,为上面我们所说的“董姓六房”所建。
       该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式,中轴线上有门楼,倒厅和正屋,左右设厢房,均对称分布,大门仿牌楼式,置有扇面墙,青石须弥座,门额饰有堆塑,均已被涂抹,门内为天井,狭长形。前进倒厅面宽三开间二弄,明间为厅,前为敞开式,后饰格扇门,梁架四柱五檩,设挑前檩。次间两侧设楼梯。
  后进正屋面宽亦三开间,明间为敞堂,梁架六柱七檩,次间两侧亦为楼梯,厢房重檐硬山造,面宽六开间。
  该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格局极为规整,且制作考究,尤其是正屋,倒厅次间所施的花格窗,纹饰丰富,雕刻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父子登科”的董家旗杆阊门
  旗杆阊门位于董家村中心,也是清代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一正两厢,三合院式,东侧设偏屋,头门位于山墙南侧,朝西,单开间,制作简单。二门位于东厢房南首,朝南,外置扇面墙,墙体上部改用水泥抹面,下部为青石须弥座。
  正屋重檐硬山造,面宽三开间,明间为敞堂,梁架六柱七檩。厢房偏屋亦为重檐两层,其中厢房面宽五间一弄,偏屋五间。该建筑虽因年久失修,比较破败,素面无雕刻,但其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建筑主体保存尚好,故有一定的价值。
  董家旗杆阊门为什么以“旗杆”两字来命名呢?究其来历,当地人向我们介绍了主人的渊源。原来该建筑的原主人是一对父子,均比较热衷科举考试,以籍来获取功名。经过一番努力后,父子两人都中举了,巧合的是父中的是武举人,儿子中的是文举人,真是一文一武,父子搭配“错落有致”,又宛如北宋年间的“三苏”,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澈也是同时及第,被人称为“父子三人同科,实属罕见”。
  这对父子中举后,觉得自己的功名在当地来说,应该是很显赫了,所以他们在二门外树立起很高大的旗杆,所以当地人称他们的住宅为“旗杆阊门”。据说,当时还高高挂起了“父子登科”的匾额,其后人一直供奉,直至在文革时候该匾额被毁掉。
                    董家董氏宗祠
  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建筑,前后有两进,左右设厢房。建筑南首设头门,朝西,单开间,前后设廊,均卷棚饰顶;前进门厅面宽三开间,次间两侧施扇面墙,置青石基座;明间后檐设戏台,戏台用四柱,悬山顶,施藻井;耳房东西各一间;后进正殿面宽五开间,明间梁架四柱十檩,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挑头承托前檩;厢房两层,四间一弄。
  据我们考证,该宗祠名“正谊堂”,属于清代早期的建筑,距今约260多年。当地人也向我们介绍,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当地一直在此开办董家小学。祠堂于2007年经过修缮,通体用油漆经过粉刷,正殿明、次间后部设台。虽然经过修缮后,戏台施油漆粉刷破坏了其原所饰的彩绘。但总体来看,董家祠堂年代久远,且牛腿,雀替雕刻人物和花卉,细腻生动,且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董家上第三份阊门
  上第三份位于大堰镇董家村中心,属于清中期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式,有一正两厢一偏屋组成。东厢房设大门,朝南,两侧施有简易的扇面墙。
  正屋重檐硬山造,面宽三开间,两侧设楼梯,明间为敞堂,梁架六柱七檩,次间梁架穿斗式。两厢房亦重檐两层,五间一走弄。偏屋为杂物间,五间。
  该建筑虽然制作简单,素面无任何雕饰,但其年代久远,格局规整,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上第三份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因年久,整体比较破败,屋面局部渗漏,构架部分糟朽,构架局部存在结构隐患。
                   董家下第三份阊门
  下第三份阊门位于奉化市大堰镇董家村灯枫路30号,系清朝道光庚子年间(1840)建筑。该阊门为三合院式,坐北朝南,由一正两厢组成,两厢房后又有偏房。为重檐硬山,四马头墙。
大门位于东厢房南侧,为砖石结构门楼。正屋面阔三间两弄,中设敞堂,进深六柱七檩,宽檐廊,敞堂施围屏。东西厢房各六间一弄,五柱六檩。前后天井,皆为鹅卵石铺地。
该阊门院落基本规整,檐柱与一步梁雕刻细腻,尤其是敞堂之围屏共有8扇,雕工精美,且有朱子治家格言书于围屏,落款为“道光庚子岁”等字样。
                 董家八房道地阊门
  该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式,由一正一厢两个偏房组成。东厢房南山墙设大门,仿牌楼式,砖石槛框,门额所书之字已经被涂抹,两侧饰垂花柱。
  正屋重檐硬山造,面宽三开间,明间为敞堂,梁架五柱七檩。厢房亦为重檐两层,六间一弄。东偏屋格局与东厢房相同。八房道地虽然制作比较简单,均素面无任何雕饰,但其格局保存基本完整,相较之前的清早期建筑,其建筑风格布局有点富有变化,具有典型的清晚期建筑特色,对于研究该村的清早期、中期、晚期的建筑,有一定的对比研究价值。
                 董家二房阊门
  该阊门东临村溪,西临尚董公路,南北为民居。它坐北朝南,为三合院式,由一正三厢组成,皆为重檐硬山顶。大门位于偏厢东南角,砖木结构,东厢房西侧有偏厢,为五间一弄。
东西厢房各五间一弄,五柱六檩,前有天井,鹅卵石铺地,无围墙照壁。该阊门结构基本完整但柱头无雕刻,只有木窗雕刻较为精致,用材尚可,价值一般,但对研究董家村建筑的历史渊源和当地的风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董家黄道阊门
  该阊门为三合院式,坐西朝东,由一正两厢房组成,为重檐硬山顶,四马头墙。
  门楼位于前围墙中间,为砖木结构,用二柱前施楼阁式扇面墙,南北厢房东首各设月洞门。正屋面阔三间二弄,中设敞堂,进深六柱七檩,宽檐廊。南北厢房各六间二弄,进深四柱六檩,东首第二间为厅堂。天井鹅卵石墁地。该阊门院落规整,用材尚可,一步梁雕刻较为简单,但在董家村这种阊门保存不多。
                 大份道地阊门
  大份道地东临村溪,西为尚董公路。它坐北朝南,为三合院式,由一正二厢一偏厢组成,皆为重檐硬山马头墙。大门位于东厢房南端,为砖雕门楼,西厢房南端设边门。正屋为三开间二弄,中设敞堂,进深六柱七檩,宽檐廊。东厢房五开间,西厢房四间一弄。进深五柱六檩,西厢房西首为偏厢,四间一弄。天井鹅卵石墁地。该阊门檐柱及一步梁无雕刻,只有木窗有些许雕刻,但院落基本规整,门楼上有门额及诗句,价值一般。 因风化等原因,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檐柱被蜜蜂钻孔,但不影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