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孖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18:30
广州口语

  □黄小娅

  广州南部有座古神庙,名波罗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逢神诞日,庙前有卖一种纸糊的鸡,上面粘有鸡毛。游人买回去,据说可以避邪挡煞气。

  波罗鸡是靠“黐”(粘)成的,而“靠黐”广州话指白吃人家的饭食或白拿人家的东西。由此衍生出来一则歇后语“波罗鸡———靠黐”。

  “粘”广州话说“黐”(广州音同“痴”)。这是一条古汉语词。三国魏张揖编纂的《广雅》:“黐,黏也。”(笔者注:“黏”同“粘”)普通话读chī,与“吃”、“痴”同音。

  广州流传过一个笑话:一外地人来穗,见有人沿街叫卖桐油灰(普通话说“泥子”或“油灰”,用来填补木器的孔、缝),外地人不知其为何物,问:这东西好吃吗?卖者忙答:好黐好黐!外地人买了些一试,“哇”地吐出,吵骂声即刻爆响。要说卖桐油的欺骗人,那是冤枉!普通话的“吃”广州话说“食”,“吃”广州人听同“黐”,他以为对方是问桐油灰“黐(粘)”不?原来是语言沟通上引起的一场误会!

  “黐”在广州话里大量使用。例如:黐胶(捕鸟用的胶)、黐牙(食物粘牙)、黐牙罅(塞牙缝)、黐牙黐爪(形容吃黏性大的食物粘牙粘嘴)、黐手黐脚(粘手粘脚)。

  大舌头说话不清楚,舌根像被粘着似的,广州人说“黐脷根(脷:舌头)”;给庙里供信徒膜拜的菩萨粘贴或涂上层金,叫“黐金菩萨”;草药“苍耳子”的果外皮长有钩刺,可粘在人的头发上,故又名“黐头婆”。

  “黐脚鸡”或“黐身膏药”是指总跟着大人的小孩儿,又叫“黐乸芋”(像小芋头附生在大芋头上一样缠人)。在亲友家蹭饭是“黐餐”。

  其他还有:糖黐豆(形影不离)、黐车噉转(飞快地转,喻忙得脚不着地)、蜞乸逢人黐(蜞乸:蚂蟥,喻到处攫取利益)、实食冇黐牙(喻做某事有把握)。

  电话线路粘连错搭,如同人的脑筋混乱不清楚,因此,广州话骂人“神经病”说“黐线”、“黐筋”或“黐孖筋”。“黐黐哋”只是有点傻,“黐总制”(总制:总开关、总控制器)就傻得不可救药了。

 

黄小娅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