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教育美文精选:好教育好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5:03:34
肖川教育美文精选:好教育好人生

肖川教育美文精选:好教育好人生

 

作者:肖川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从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四本书中精选出一百来篇编成本书。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成为本书的主线和灵魂,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在中国语境下,学生出书前请老师作序,是很寻常的事情;反过来的情况,则十分少见。肖川先生新的教育随笔集即将付梓,作为学生,我有机会为本书写几句感言,既感荣幸又觉惶恐。

 

1991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开学第二天,高年级的几位师兄到我们宿舍串门,慰问新生,师兄兴致颇高,话锋甚健,熟悉本系掌故。他们说,系里有一位叫肖川的青年教师,才华横溢,成果丰硕,个性斐然,按学术水平,早就应该评教授了。我不免寻思,这位老师长什么样子呢,会不会给我们讲课啊?

 

过了一年,也就是大二第一学期,期盼已久的肖川先生终于给我们开课了,讲的是基础课《教育学》。肖川老师讲课与一般老师不同,他不用教材,也没有讲义。但是,肖老师对于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重要概念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在他的课上,还不时听到一些前卫的、深度的观点,促使一直接受教材知识、涉世未深但又求知若渴的年轻人思考。肖老师原籍湖南望城,是雷锋故乡人。他乡音无改,但讲课娓娓道来,逻辑井然。后来看系展,才知道他是北师大首届文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者。肖老师在课上还适时地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偶尔还会朗诵一首他新近发表的诗歌或散文。

 

由于上肖川先生的课,也由于他常说的一份浓浓的乡情的缘故,我和肖老师变得熟悉起来。有次到他蜗居的筒子楼宿舍拜访,不知是肖老师一时记不起来还是有意考我,他问“曲径通幽处”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哪个朝代人。我据实以答。肖老师很高兴,夸我有古典诗词修养,后来的师生交往就更加频繁了。肖老师经常给我推荐一些书,勉励我多读有价值的书,读出自己的思考。

 

 

 

  本科毕业后,我考取北大研究生。由于离得不远,我常回母校探访师友,也不时轻叩肖老师柴扉,问学请益。肖老师一直在北师大任教,我则求学、工作、再求学、再工作相间,但是师生交谊持续至今,不觉已有十七载。

 

在教育学术界,肖川先生成名甚早,硕士毕业留校不久即出版了专著;他关于人的可教育性、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教育与文化、教学与交往、教育创新等主题的论文好评如潮、广为传诵,并获得政府部门、民间团体的众多奖励。难能可贵的是,肖川先生并没有陶醉于自己的理论建构,他走出大学围墙,走出书斋,深入中小学,深入课堂。无论是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远寂静的乡村,哪里有学校,他就走向哪里。他给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做报告,与一线教师促膝交谈,阐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在条件最简陋的乡村小学教室,他多次拿起粉笔,亲自给中小学的学生上课,现场向教师展示“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其报告《教育的科学研究》中指出,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研究人员与实践人员的合作关系(另外两个特点为跨学科、伦理关怀),这也就是国内常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肖川先生十分重视与中小学校长、教师等实践工作者的合作与对话,努力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他与中小学校长、教师对话,途径众多,但是最突出、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通过他“思想新锐,表达精当”的教育随笔。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国家级数学骨干教师、中学特级教师任勇老师评价肖川先生“凝练、隽永、雅致”的作品,“说出了我们老师想说而未能说出的心里话”,“令人感慨,令人回味,令人遐思”,可谓切中肯綮,道出了许许多多中小学教师的心声。

 

惟楚有才,潇潇湘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俊彦贤杰、文人墨客。喝湘江水长大的肖川先生有一支生花妙笔,右手著论文,左手写随笔。他的第一本教育随笔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至今年年重印,累计刊行20余万册。对于教育学者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同行们的著作印三五千册且能售罄,就是不错的业绩。说肖川先生在中国教育界、教育学界制造了一个神话,并不为过。写论文与写随笔是两码事,不可同日而语。能写出论证严密、说理透彻的论文,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挥洒自如、优美隽永的随笔,就像许多诗评家不会写诗一样。当然,会写随笔不等于会写论文,正如能写诗不等于能写诗评。肖川先生是罕见的文人型学者、学者型文人,他左右挥毫,且吟且行,一如《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论所言,其人其作品已组合成为“中国教育界一个迷人的符号”。

 

就像政治家离不开选民一样,作家离不开读者。知名新闻人张圣华先生说:“肖川的写作有明确的阅读群体,这是他的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在这一阅读群体中,有学者,有教育官员,有校长,有高校学生,但是最广大的读者还是耕耘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肖川先生的教育随笔精华本即将出版,对于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我相信这也是他的读者翘首以待的事情。

 

(作者:蒋凯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自序

 

  直抵内心的言说

 

 

   您手中的这本小册子所收录的,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教育随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厚爱与青睐。原因恐怕就在于教育随笔自身的内在质素。在我看来,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也许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

 

   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它不奢望成为重大决策的依据,也不企望成为学术积累的文献。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文章本由心而生。也许,表达所产生的快乐是人们写作的真正动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漫不经心,亲切自然,这大概就是随笔的品性。它可能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非常的布努乔亚,因而就可能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尽管我还做得很不好。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也算一种追求。毕竟,附庸,而后风雅。

 

随笔不是投枪,不是匕首,不是檄文,也不是战斗的号角。它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它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大实话。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

 

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a)就十分反感一种偏见:人们自然而然认为,严肃或深刻就必然是乏味的,令人生厌的。他与艺术家哈克达成共识: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趣味,人们应当从中得到乐趣。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趣味,不能使人得到乐趣,人们就会到别处去寻找乐趣。人们阅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定包括怡情。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批评家哈兹利特就曾指出:“以亲切的风格写作,不是容易的事。许多的人误以为亲切的风格即是通俗的风格,写文章而不矫揉造作即是随随便便的信笔所至。相反的,我所谓的亲切的风格,最需要准确性,也可以说最需要纯洁的表现。不但要排斥一切无意义的铺张,而且也要芟除一切庸俗的术语,松懈的、无关的、信笔拈来的词句。不是首先想到一个字便写下来,而是要选用大家常用的最好的一个字;不是任意的把字组合起来,而是要使用语文中之真正的惯用的语法。”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之中,它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

 

在一些大手笔的学者看来,随笔这东西不过是些小打小闹的玩意,成不了气候。而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能写好小文章的人,一定能写好大文章;能写好大文章的人,却不见得也能写好小文章。这大概就因为,小文章如同小楷,稍有纰漏,就会一览无遗;而大文章如同狂草,只要整体布局得当,有些小毛病,也不大要紧;小文章得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情趣、理趣和文趣,而大文章不大需要讲究这些。当然,这两者不太好比,毕竟建造大型建筑物要比雕琢盆景更费时、更费力,也更费材料。比较正确的态度就是:“各美其美,多元共存。”在学术的百花园中,多一种品种,又有什么不好呢?

 

试想一下,广大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论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在我看来,只有当理论的光芒照亮黑暗的角落,凸现了存在于角落里的事物的基本轮廓,而唤起了教师进一步了解其细节的冲动与渴盼时,理论的兴趣才开始产生。教育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而教育随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正因为如此,教育随笔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理论兴趣。

 

其实,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大学校园生活过的人当秉有一种精神特质:那就是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与对有尊严的多样性的崇尚。他们应该是自由思想的创获者,是妖术与谎言的揭秘者。

 

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字一定是基于“个人经验,民间立场和批判意识”的。批判意识并不意味着只有抨击、否定与蔑视,没有认同、肯定与欣赏。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只有拒绝赞美、歌颂现状,才能不躺在业已取得的成绩上沾沾自喜,才能确认继续前行的理想的路标,才能升华出更高的理想;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恶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正如自由知识分子徐复观先生所言,“假定我们没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挚的爱,便不会写许多文章,惹出许多麻烦。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也自然而然的是一个爱国者”。

 

当代西方思想家柏林有言:思想家不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不是时代进步的征兆,他们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我衷心的渴望:任何一个能将日常的经验升华成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辉灿烂的东西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尽量完整的表达自我。

 

   这也是人类永恒的渴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文字的奇迹也可能变为生活的奇迹——我们的认识、阐释、命名和书写能够将人性的尊严以及优美的光辉赋予我们的生活。更何况我们的时代需要思想,我们的教育需要思想。让我们能自由地、充分地交流,以美好的心情和语言,以美好的理想与文体。

 

序:肖川先生其人其文蒋凯

 

  自序:直抵内心的言说

 

  一、教育的意蕴

 

  1.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2.好教育与好人生

 

  3.理解“教育”的关键词

 

  4.教育即解放

 

  5.教育就是服务

 

  6.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7.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

 

  8.教育的意蕴

 

  9.教育的力量

 

  10.教育的灵魂

 

  11.教育的期待

 

  12.教育的隐喻

 

  13.教育的方向与方法

 

  14.教育的精神元素

 

  15.教育的社会责任

 

  16.教育的存在形态

 

  17.教育与信念

 

  18.教育与时代精神

 

  19.新世纪的教育:有尊严的多样化

 

  20.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

 

  21.打造教育的亲和力

 

  22.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二、好学校的标准

 

  1.军营·监狱·医院与学校

 

  2.好学校的标准

 

  3.教育情境的特质

 

  4.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

 

  5.大学要带给你什么

 

  6.写给校长: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7.校长的职责与境界

 

  8.校长是团队的精神领袖

 

  9.假如我能做一个校长

 

  10.领导者和教育者

 

  11.校园文化建设的意旨

 

  12.关注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13.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

 

  14.真正的学习情境

 

  15.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

 

  16.“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17.负担过重何以会导致肤浅

 

  18.从《儿童权利公约》说起

 

  19.质疑“三好学生”的评选

 

  20.教育需要“无为而治”

 

  21.完整地理解学习

 

  三、对教师的期待

 

  1.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2.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3.教师的“六个学会”

 

  4.教师的解放

 

  …………     …………       http://www.xinjiyuan.net/readnews.asp?newsid=1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