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1]德国“欧洲秘书”的培养教育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8:48:49
在当代世界经济生活中,德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其跨国公司已走向世界各地,特别欧洲是德国各财团首先要占领的最为重要的市场。欧洲共同体诸国愈来愈趋向经济上的“一体化”,用以制衡来自美国的控制和来自日本等方面的经济挑战。德国财团的董事长、总经理们纷纷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各国去发展事业。但是,伴随他们走出国门的德国秘书,在工作中因不熟悉驻在国的经济、文化和法制环境,语言上也难以与驻在国公众沟通,在秘书工作中暴露出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探索出一种培养欧洲秘书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为德国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职业教育思路的发展
随着德国经济、科技实力的迅速提高,其职业教育已从“工业型”、“技能型”向“科技脑力型”方向发展。德国公民已开始逐渐脱离笨重体力劳动的行列,培养“白领阶层”的“欧洲秘书”成为该国解决女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从1985年就开始着手运作,说服文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的女学生及其家长,改变报考一般大学的打算,进入大学附设的“欧洲秘书培训班”,进行两年到两年半的职业培训。
教育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兴办教育的一个普遍适应的原则。德国从培养为国内社会各界服务的秘书,逐渐转向培养欧洲通用型秘书和驻外国企业秘书,正是为其跨国财团向国外发展事业服务的。在这种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德国“欧洲秘书”培养教育模式发展得十分迅速。
二、 三段选拔的分类培养
德国“欧洲秘书培训班”在教学中引进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他们把整个培训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半年,培养掌握一般秘书工作知识、技能,严加考核,不允许补考。不合格者,一律淘汰,失去继续深造和出国求职的机会,但可在国内低层次秘书工作岗位去谋求就业。第二阶段是“欧洲秘书预备班”,时间为一年,强化训练英、法以及其他欧共体所用语言,同时学习德语文书、信函处理技术、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技术等。学习结束后,由全德“欧洲秘书协会”及“国际贸易协会”两方面联合考核,发给证书,过关者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欧洲秘书强化班”,又称“外语秘书班”学习。被第二阶段淘汰者,发给“普通秘书”证书,可在国内就业或在国外自谋职业,再学习一年时间,主要课程是学习欧共体各国的经贸用语、日常会话及历史、文化、民俗、世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以西班牙语作为第三外语强化训练,达到要求经考核合格者,发给国家认可和欧共体各国承认的“欧洲秘书证书”,可在欧共体各国顺利就业。经三个阶段培训和优选的秘书人才,个个精明干练,出类拔萃,不少人尚未毕业就被人聘用。
德国秘书教育除了分三个阶段培养和择优外,在开设课程上也很有特色。一般的秘书理论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但又视为入门课程,并非考核重点,其成绩也不作为今后就业和出国求职的重点,而对作为“选修课”的实践性的技术操作课程,如速记、打字、办公计算机程序处理以及外语的口语、笔译却格外重视,每一门选修课都有确定指标,速记(注:指手写速记)每分钟最少达到120个音节,打字(注:指电脑打字)每分钟200~220键。在语言能力上,英语要求有学习了7年以上的证书,法语要求有学习了5年以上的证书,加上德语,可以说:“初通三国语言”才能进入“欧洲秘书培训班”。进校以后,对外语采取缺啥补啥,进行强化训练,要求英语或法语的口述同步打字,每分钟不得少于150键才能过关。德国“欧洲秘书培训班”采取的是成批招收,分期择优筛选,分层次培养人才。德国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不同秘书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有利于培养拔尖秘书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速记、打字、外语等技能课,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设多门选修课,定出标准,严格考核,让学生自由选课。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以提高,又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自由度,让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学习自主,效率也高,确实值得借鉴。在训练方法上采用强化训练的方式,以高难度、高强度训练达到职业技能的高标准,这就突出了作为应用学科的秘书专业教育的基本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普通高校文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秘书职业技能上就有着明显的优势。
德国“欧洲秘书培训班”招生对象是重点中学有志于从事秘书工作的学生,而且是“清一色的女学生”。其入学起点高,并且符合了“秘书职业女性化”这一西方国家出现的新的趋势。它培养出的学生遍布欧洲,乃至走向美国(方国雄主编:《外国秘书工作概况》,线装书局,2000年版,第315~317页)。
[SYQ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