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故事:李连杰谈《龙之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8:17:17
《致命罗密欧》在戏院上映期间,我的助理教我怎么查看网站上的留言版,有很多网友在上面留下各种意见。我最有兴趣看的就是他们的批评——他们对影片不满意的角度。我发现有一派观众——热衷、年轻、硬派、对影片有高度期待——并不喜欢里面的打斗场面。有趣的是,我的助理Beaver,也和这一派观众持有同样的意见。这派观众要求我拍一部不靠钢丝、打斗要真材实料、“脚踏实地”的武术电影。
其实,我也正想着同一件事。自从《骇客任务》推出之后,吊钢丝与电脑特效几乎能让任何一个演员做出同样的演出,只要体型合理,每个演员都能在短时间的训练后演出动作戏。 我就曾看过这种情形发生——在香港。《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红了之后,电影市场涌进了几百部仿效的作品。突然间,每个人都能飞了:林青霞、张曼玉,随便说一个都行,不需要有武术基础,你也能演出动作戏。我看到这情形,决定为我的影迷拍一部更真实的电影,真实的打斗,不飞来飞去。这部片就是《精武英雄》,我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不光是担任制片,同时也介入剧本、故事、打斗场景、以及影片蕴含的哲理。我对这部片寄予高度的期望,敦促着自己要更有独创性。 结果,《精武英雄》的票房并不好,我尽最大的努力制作了一部赤手空拳的动作片,但是亚洲的观众并不接纳。经过这次挫败之后,我结束了我的电影制作公司(正东),决定以后只把重心摆在演出上头。我想多给自己时间去寻找真正想拍的电影。 几年后,我知道好莱坞也正朝着这股潮流发展,看看《霹雳娇娃》、《小鬼大间谍》、《惊声尖笑2》等等,整个大环境就像九十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一样。于是再一次地,我又开始寻找能展现硬底子功夫的故事。虽然我也喜欢《致命罗密欧》的制作成果,但是对故事却不那么热衷。 到了六月,我的经纪人 Steve Chasman告诉我,法国导演卢贝松此时人正在洛杉矶,想要见面聊一聊。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就见面聊了两个小时。我对欧洲怎么拍电影很好奇,卢贝松则是问了我香港拍片的问题,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交流,大部分的人没什么机会交换这种特殊的工作经验。于是我们比较了两地的拍片系统——什么行的通,什么行不通等等,结果发现彼此都很有共识,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来自美国以外的系统吧。 简单来说,拍电影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之中,每个单位都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侄子外甥、叔叔阿姨等等,在好莱坞,当你有了想法,你得让家中每一个成员都同意之后才能执行,而这可能要要花上半年或一年的时间,等所有的人都同意后,才能开始制作。一部片拍了两三年并不稀奇。我和卢贝松都觉得这太慢了,我想完全掌握拍摄过程——制作一部能忠于原意的电影,然后呈献给观众,说:“看!这就是我心中的构想,说不定你也会喜欢。”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速战速决,不要让最初爆发的精力熄灭。 在谈话间,我告诉卢贝松一个电影的构想,关于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承诺、以及他如何为了捍卫那承诺而面临挑战。主角只是个普通人,当然最后还是蠃了,但是观众会看到他如何处理危机、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观众会去关心主角的生与死。我和卢贝松对于塑造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都没什么兴趣,我不喜欢动作片的英雄太过完美,角色应该和正常人一样,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学习新事物,这样比较真实。 于是我们决定一起拍部电影。三个星期后,完整的剧本就出炉了,大约五、六星期后我们就开拍了,四个月后我们已经进入后制阶段,整部片花了六个月完成,从开始到结束。 出人才的跨国性合作,有法国制作人、美国编剧、和香港武术团队……而且没家长监督!卢贝松和我就像一对兄弟,自由自在地做事,没有来自上级关怀的眼神,只有充满冲劲的组合。 当我们拿到第一版剧本草稿时,有很多细节要修正,我和我的助理列出37个问题——那种观众看了电影会问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主角要这么做?这样做合理吗?等等,若有什么挢段让我觉得哪里不对劲,我就写下来。抵达巴黎后,我们马上坐下和卢贝松、编剧Robert Kamen讨论这37个问题。 我很高兴卢贝松和编剧都很愿意谈开来,当然,正因为我们就像个大家庭,有几次的讨论我们几乎吵翻了天,就像兄弟一样大声争执、彼此叫嚣,但是到了最后,当我们都对最终版本的剧本达成共识,马上就进行拍摄工作,不必等谁的批准。 关于实际拍摄过程,我发现法国的工作人员和我曾合作过的香港工作人员,在某方面很类似,但又有些不同。香港的工作人员执行命令很有一套,动作快又有效率;而法国工作人员总是能提出不同的创意,假如你希望做123,他们会问:试一试123456如何?他们会提出不同的方案供你选择,而且想法很踏实。 还有,当然啦,他们每餐都喝红酒,真的是很懂得享受人生。我总是开他们玩笑,喝那么多酒,午餐后还有办法继续工作吗? 至于我们在电影要呈现的武术,我心中有两个方向,就像《精武英雄》一样,动作一定要非常真实,同时还要符合巴黎得天独厚的背景。我对我的团队——元奎和武打班底,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求他们要有原创性、要革新。事实上,我对整个武术班底都很感激,尤其是对他们有这么多的要求。我们还召集了全欧洲受过武术训练的特技人员,有来自空手道、跆拳道、或其他武术背景的各路人马。从80几位人选中,挑出30到40位好手。和他们合作很愉快,特别是我对《龙之吻》要求的正是展现真材实料。 我解释一下,电影常运用某些特定的技巧,来解决一些拍摄的限制。一般电影拍摄与播放的速度都是每秒24格,但有时我们会放慢至每秒22、20格,甚至18格,为了配合跟不上“正常速度”的演员或特技人员,当影片以每秒24格播放时,他们的动作就会变快。不过一旦使用这个技巧,动作的力道就被牺牲了,出拳或踢腿看起来就没那么有力。拍摄《龙之吻》时,我们基本上决定以每秒24格正常转速来拍,才能捕捉出拳的力道。在这种转速下,你所看到的不是摄影机的技巧,而是特技人员自己体能的技巧。因此我需要能跟的上速度的特技人员。当然,使出全力来拍摄打斗场面,一些安全措施就变的没什么效用,不像放慢速度来拍摄那样,拳脚很难收的住,于是,身体常常得承受力道的撞击。开始演出前,我就告诉特技人员,我们的目的是打斗要逼真,我警告他们可能会真的挨上几拳。我想他们大部分都看过我以前的电影,也早就想和我合作,不过真的对打时,我对他们可没有手下留情。总之,就像对待香港特技人员一样,我们也对他们连续出拳,当然他们身上穿上了护垫,不过那种退缩恐惧、还有你听到的痛苦哀嚎,都是真的。我在香港拍戏时,已经习惯这样的实战对打,但是能够在欧洲发现同样的精神,却是在我预期之外。 我对结果十分满足,尤其是片子的结尾。 我们排了六天的进度来拍最后的决斗,第三天过后,回到饭店,我的助理Beaver突然告诉我,他觉得最后一场戏行不通,我们两个人为此吵了起来,吵了好几个小时。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反覆地思索这整场戏和助理的意见,我对他的意见并不是全盘接受,但是我躺在床上不断想像,有什么打斗场面可以解决这所有的问题。第二天早晨,我到了片场,所有人都在原来的布景等着,我告诉他们:“停止拍摄,这段删掉,我们有新的场景要拍。”我想最后一场戏的成果,把我们想拍出有趣的电影的压力,完全地展现出来了。同时我也很高兴我有Beaver这样的助理,通常一个成功的人,四周总是围着一群不愿说真话的人,只听得到奉承阿谀。我也曾和凡事都顺着我的意的人共事过,他们从来不曾、也不会反驳我。我很幸运有这样的助理,同时也是好友,总是坦白地出传达影迷的反应,Beaver为那些影迷们说话。工作了二十多年,会让一个人对工作太过习以为常,这时候就需要新的意见或观点,不过可别误会了,我们两人可是大吵了好几次,不过我还是很重视他的创意。或许不能百分之百同意对方,或许最后可能只修正了30-40%,但是结果很值得,我相信《龙之吻》是一部真的去尝试新点子的电影。 总体来说,在法国整个拍摄过程都非常顺利,连老天爷都很帮忙!在应该下雨时就下了雨,在我们需要天晴时就放晴。拍摄的四个月中,因为天气的因素停拍,也不过延迟了一天而已,这真的很幸运。相信我,如果你是个制片,就会担心这种事。 一直到《龙之吻》进入后制过程,我才发觉:“我根本没有好好地看过巴黎!”我一直在忙着。大部分的电影,我都投注百分之百的力气,而对于《龙之吻》,大概投入了120%或130%的精神。现在电影完成了,我想说的是,我并不那么在乎票房的表现,或是别人对电影的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觉得相当满意了,因为我尽了我该尽的责任。如果你看了《龙之吻》,你就会知道李连杰是谁。谢谢所有的工作人员与演员,特别是我的助理,谢谢他总是跟我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