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南日涉园与“汤家府门”钩沉(二)——踏寻如东文化地标系列报道之二十---中国如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07:41

再如汤伊,道光年间考上廪贡生,在汤敬亭任金衢道时,汤伊随任幕僚,因成绩突出得以出任国子监典籍,而这一职务通常都是由进士出身的人才能胜任。

汤懋官,字乙臣,如皋名士范覃回忆在童塾时,即闻前辈言:“邑东能文者首汤氏,汤氏能文者首乙臣”,汤敬亭在衢州郡任主考时,特请汤懋官前去阅卷,很得汤敬亭赏识。

汤澍,秀才出身,家中富有,“不须馆谷”,也就是说不须靠做私塾先生为谋生手段,但热心于聚子侄讲习,邑里之秀者联文社以进,著有《眠雨书屋文赋》稿,如皋县令范廉泉特书“名行高洁”的匾额相赠。

汤景榕著有《尔雅释玄订讹》一卷;汤世质著有《卧游录》三卷、《纲鉴辑要》三卷,辑有《劝孝歌》、《敦本录》,刊有《重刊王肯堂医学穷源六卷》、《秦希白痘科秘传一卷》和《医学入门》;汤述曾刊有《重刊种痘心法补一卷》;汤贤撰有《推拿广意二卷》、《针灸秘传一卷》、《自病全案一卷》;汤世宾集有《古叠韵诗集四卷》、《古全韵诗集二卷》;汤俊撰有《日涉园诗稿四卷》;汤寿良撰有《宅心楼吟稿四卷》;汤景舫撰有《日涉园诗词集四卷》、《病鹤残墨四卷》。旅居美国的汤成沅为金石名家,著有《篆刻辞典》。晚年将其版权赠予中国书店,并将一批印章和作品捐赠给原岔南乡,原岔南乡特为之建了“汤成沅篆刻艺术陈列馆”。旅居上海的汤成华是著名的骨科专家。

 

四代为官  府门中兴

 

明清之际汤氏家族为官者甚多,有教谕、训导、书院山长、布政司经历、理问、太常寺典籍、国子监典籍、州府照磨、考录,也有知县、州同、户部郎中、知府。其中最发达的当为汤世贤一脉,官做得最大的即是其孙子汤俊。

在清通州《海曲拾遗》一书和清《如皋县志》中都记载了汤日陞“出资疏岔河东南水道八里、置水龙两具存镇庙”等乐善好施的事迹。其长子汤世贤,一名心田,字思齐,号朴村,与汤日陞一样,也是“太学生,诰封朝议大夫,候选州同加四级”,后又被“赐赠中宪大夫,户部贵州司郎中加二级”。汤世贤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汤述曾通过捐纳,成为“捐职州同加四级”。其子孙中有的当上了布政司理问,有的当上了知县,还有的做了典籍、照磨、考录之类的小官。次子汤临为“太学生,候选州同,议敍加一级记录二次,授承德郎诰封奉直大夫,候选员外郎,覃恩晋封奉政大夫,户部贵州司郎中累封中宪大夫,贵州司郎中加三级”。清朝,文官中的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分别为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的散阶职官。

汤临共有三子三女。汤临的长子汤俊是汤氏中官当得最大、影响也最大者。他生于嘉庆二年(1797),卒于同治六年(1867)。字觐廷,号敬亭。贡生,“候选员外郎,授郎中,签分户部山西司郎中、山东司主稿,补贵州司郎中,简授浙江衢州府知府,卓议候升两获金衢严道,护理海关。署宁绍道台,广西梧州府知府,赏戴花翎,钦加盐运使司盐运使,诰授奉直大夫,晋授奉政大夫,累授朝议大夫、中议大夫”。《汤氏家乘》在“十二世敬亭公传”中称其“幼聪颖,博切经史,有大志。出守浙东粤西,匡化辅政,益世良多,梧城百姓,立庙生祀。卒于宦,返葬故里,哭而送之者数千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浙江前线,我们可以见到汤俊的身影: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为了做好抵抗英国军队的准备,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决定在宁波府城设军需局,由时任衢州知府的汤俊负责组建。道光二十年八月十九日夜,我方发现英国五桅帆炮船驶入浙江慈溪、余姚等县内洋,我方诱敌深入,二十一日,使敌船陷入沙泥中,经过激战,歼敌9名,擒获26人。此战中,时兼任护宁绍台道的汤俊奉命负责军需保障。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因为海防前线吃紧,汤俊又奉浙江巡抚刘韵珂之命赶赴绍兴,协同绍兴知府办理粮台事务,为前线数千官兵民勇服务。

并谈到其因返里奔丧丁忧,“浙人德公,以‘泽溥三衢’额之”。服丧结束后,汤俊改任广西梧州知府。由于宦海险恶等原因,汤俊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梧州知府任上的咸丰二年(1853)三月初一日,咸丰皇帝“谕内阁著将剿堵波山艇股不力之梧州知府汤俊等革职留任勒限剿捕”; 咸丰二年七月十四日,其顶头上司、两广总督徐广縉曾向咸丰皇帝上过“为广西梧州府知府汤俊平庸贪劣请革职”的一份奏章。同治三年(1864),汤俊在梧州知府任内遭捻军围城,汤俊固守待援,“昼夜巡行,矢如飞蝗,不稍畏避”。十几天后待援军到将捻军击溃。这位站在捻军对立面的知府被朝廷视为忠勇之臣,因此而获“赏戴花翎,加盐运使司衔,侭先补用道”。三年后的,七十一岁的汤俊卒于任上。

汤俊的孙辈中最有名的是汤景槎,生于光绪八年(1882),字星舫,号病鹤,国学生,清授同知衔,赏戴花翎,候选州同,上海神州法政大学毕业,民国八年,设立岔河市私立高等小学,任校长,如皋县议员。民国年间主修《如皋汤氏四修家乘》。

汤俊的两个弟弟汤伊、汤佶分别做到国子监典籍、布政司理问、州同这样的官,他们的儿子中也有多人为官。

汤氏家族中的一些人步入仕途不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的,而是家中富有,通过向朝廷捐献得到的“捐职”,如汤述曾为捐职州同、汤佶为捐职布政司经历、汤广声为捐职布政司理问,都为从六品。而汤俊的起步为“捐职员外郎”,后来到任后,因政绩显著而逐步被提升到四品之官的。

江左名园   皋东豪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汤俊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户部员外郎,时年22岁,到道光十四年(1834)任贵州司郎中,道光三十年(1850)任梧州知府,直到同治六年(1867)卒于任上,终年70岁,前后做了近五十年的官,其收入颇丰。他在皋东广置田产,特别是自浙江衢州道任上返乡奔丧三年守孝期间,对汤氏家园大兴土木,开创了汤氏家业的中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