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党政领导公开接访凸显“民声饥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01:52
期待党政领导公开接访凸显“民声饥渴”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作者:缪金华 发布: 2010-12-01


    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走出“衙门”,在基层或在户外“搭台”公开接访,解答群众疑问、处理群众关切的各种问题。其中,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尤其引人注目。10月18日,广州市四套班子领导举行公开接访活动。当天,接访活动在全市12个区(县级市)同时举行,从安置房漏雨、外嫁女分红中断到工伤被辞无低保等待,来访者畅所欲言表达诉求,接访者耐心倾听积极解决,原定两个半小时的大接访特意延长到四个半小时。

    为了参加这次市领导接访,有些市民通宵排队,大多还背着水和干粮,用报纸、纸盒打地铺。“捱一个晚上没关系,最紧要能见到大领导、解决问题。”关于广州市领导的这次群众接访活动,中国青年报不久前,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1.2%的人关注了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其中42.1%的人表示“非常关注”。受访者中,多达93.0%的人支持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76.2%的人认为此举是政府主动倾听民意的一次尝试,57.6%的人认为这能缓解社会矛盾,48.7%的人肯定这是当前最有效的民意反映渠道。调查中,有22.3%的人认为此次接访“说明下属职能部门无力解决问题”,还有相同比例的人怀疑此举“有作秀嫌疑”。调查显示,60.7%的人认为领导应该长期定期接访,56.3%的人期待党政一把手公开接访活动并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


    老百姓为何通宵排队、自备水和干粮等着见大领导解决问题?为何有更多的人期待党政一把手公开接访?这种期待说明了什么?

    多年来,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的领导干部,身在基层却脱离群众,漠视群众权益和利益,官僚主义横行,致使其上行下效“衙门”霸道!于是,话难说、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说话“颠三倒四”、安抚“虚情假意”、办事“推诿扯皮”、回答“敷衍了事”等便成了地方党政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接待和处理群众上访的真是写照!

    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为了所谓的“政绩”和“形象”,虚报“平安”粉饰“太平”,阻挠和压制群众越级上访、动用隐形“措施”中途“截访”等!从而出现上访“逐年减少”的虚假社情,掩盖了真实矛盾和问题,致使群众的权益和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把群众上访视为“找麻烦”,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群情、社情矛盾激化,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种种乱象,使“民声”无法直达、特别是难以“畅达”,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也因此无法取信于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用、情系于民”得不到真实而又完整的体现和贯彻落实。老百姓为何通宵排队、自备水和干粮等着见大领导解决问题?为何有更多的人期待党政一把手公开接访?这充分凸显了“民声饥渴”,群众把解决自身权益和利益等问题寄希望于“大领导”和上一级政府部门。

    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开展的公开接访,虽然暴露出许多问题,但却体现出政府倾听“民声”、体察民意的诚意和努力。一位上访人员说,他曾在上访过程中,遇到过公职人员敷衍了事、推诿责任的情况。虽然他的问题最后得到了解决,但他感觉自己当时很被动,不受尊重。“这次广州市领导主动接访,让我们老百姓眼前一亮。其实,愿意为民办事的官员还是大有人在的。”事实上,只有民声“畅达”,民心才能“豁达”。无疑,广州这次集中的大接访模式,创造了一次市民与城市各级管理者面对面的机会。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复杂问题,如何不回避矛盾、真切呵护民生?应重视和解决“民声饥渴”问题。我们希望公开接访不是一种形式、一次活动、一场“应景”之作,应该是一种制度并加以完善和坚持,不能问题成堆才公开接访,更不能让群众“无法说、无处说、说了也白说”,要让“民声”随时得到通畅的表达。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上下交流管道的建构和执政理念的转型,新的制度安排要让政府有充分的动力去切实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