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王楚英:见证历史还是臆造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33:09

资料图:2007年抗日老兵王楚英出席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举行的座谈会。

是出生入死,亲历多起重大历史事件的抗日民族英雄?还是捏造历史,沽名钓誉的说谎者?近年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始终围绕在王楚英身边,消散不去。

如果单从王楚英的自述来看,这个87岁的老兵拥有一段传奇般的人生:1923年出生,14岁就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担任排长,指挥击毁过3辆日军装甲车。在1942年~1944年的印缅战场上,他是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中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几乎在同一时期,他又被派至英国陆军少将温盖特身边担任联络参谋,亲历了那场导致温盖特身亡的空难,并幸免于死。1945年9月9日,在南京的侵华日军投降仪式上,他还负责了会场的警卫工作,成为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人。

1954年,王楚英从香港“起义”回到大陆。此后,便一直留在南京工作,退休后又出任南京市政协专员,从事文史研究。

从2005年起,王楚英在报纸与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回忆文章,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种种传奇经历。

彼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度曾被遗忘的抗战正面战场,重新进入公众与媒体的视野,王楚英也从一个以往默默无闻的老人,一跃成为媒体的“宠儿”。

根据王楚英本人的统计,仅在2005年,前来采访他的媒体就有180多家,“北到哈尔滨,南到海南岛”。在一些国家级电视台制作的权威历史纪录片上,这个老兵也作为重要的口述者,频频亮相。

王楚英的口述,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那段曾被人遗忘的历史。他的回忆文章,曾在国内最为权威的军事历史期刊上长期连载。按照多位研究者的说法,这“从某种意义上确立了他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

近年来许多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历史论文与作品,都引用了王楚英的回忆。反映侵华日军南京投降仪式的著名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其中的一些细节,也来自王楚英的回忆。

2009年6月,王楚英数十万字的回忆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军碑1942》。有业内权威专家评价:“这是迄今为止一部最权威、最真实反映中国远征军滇缅印征战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与研究价值……是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材料。”

但逐渐有研究者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自述里,不仅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史实性错误与不合常理之处,而且许多叙述前后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在记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其他文献资料里,似乎从未显示过这个职务如此重要的军官的存在。

随着研究的深入,质疑者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有时候感觉,他像是凭空出现在那个历史现场的。很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有些甚至很荒谬。”在写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一封邮件中,一位研究者这样表示,“如果我们把他的讲述当作真实的历史,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那真是太可悲了。”

蹊跷的空难

在王楚英的自述中,最为惊险的经历,莫过于在温盖特将军空难中死里逃生一事。

奥德·温盖特,英国陆军少将,他是印缅战场上的英军高级指挥官,丛林特种作战的先驱者,于1944年在一次空难中身亡。

根据王楚英的自述,1944年3月24日,温盖特一行5人(包括王),乘SV918号L-5型联络机,在因道歧湖边的机场跑道降落时发生空难。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关温盖特的传记主要有3本。其中最权威的,是1959年出版的《温盖特传》。该书作者克里斯托弗·赛克斯曾遍访温盖特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采访了几乎所有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当事人。

现居北京的杨虎,是《温盖特传》的中文本译者。他在研究后发现,该书中描述的温盖特遇难经过,与王楚英的回忆有很大出入。

王楚英提供的失事地点,是在缅甸因道歧湖东岸的机场,而《温盖特传》所提供的失事地点,是印度的比什普尔山区,两者相距近160英里。飞行的时间、机型也不同,王楚英所说的起飞时间是上午11时,机型是L-5,《温盖特传》及其他文献资料所称,起飞时间是晚上8时左右,机型是B-25轰炸机。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机上乘客的名单完全不同。根据王楚英的自述,机上共有5人,他与一名叫开普生的英国中校幸免于难。而根据《温盖特传》及其他文献资料提供的名单,飞机上包括温盖特及其副官、无线电通信员、射击员、机械师与两名美国记者在内一共9人,全部遇难。

事后英军对空难现场的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道:“现场非常惨烈,解体的飞机残骸钻到地下18英尺深处,尸体难以判明身份,但在一些可以辨认的东西中,他们发现了那顶著名的遮阳帽的残片(注:温盖特平日总带着一顶遮阳帽,这也成为他的标志)。”

由于9位遇难者中有5位是美国人,而遗骸已混在一起无法分辨,所以美军把9人的遗骸一起运回本土,合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如今,在阿灵顿国家公墓里,依然可以看到这块刻着9个遇难者名字的墓碑,与《温盖特传》里提到的名单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