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的艺术奇迹(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39:58

实拍波罗的海小国的艺术奇迹

                                 阿兹猫 (2010-11-30)

 库姆美术馆

   晴空下,库姆美术馆,用无言的艺术表达着这个“边缘国家”爱沙尼亚的民族心声,艺术也可以见证历史,在这个历经动荡变迁的国度,如今,以一座现代派的艺术殿堂,作为重树民族形象的标志。

   库姆美术馆,原本没有在猫猫的行程计划中,或者说,来之前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当听爱沙尼亚的朋友介绍说这是08年欧洲博物馆年度奖获得者,博物馆的独特建筑享有相当高的声誉,立刻决定抽出半天的时间去参观,果然不虚此行。

 

  

    美术馆座落在塔林的卡德里奥区,是除了老城外最漂亮的区域了,不仅有巴洛克式建筑的皇宫Toompea和Kadriorg夏宫(目前是总统府),外国使馆等政府机构,还有成片的花园绿地,而顺着总统府前的林荫小路便到了库姆美术馆,这座由芬兰人Pekka Vapaavuori设计的现代建筑。

   Kumu是爱沙尼亚语 Kumu Kunstimuuseum的简称,作为爱沙尼亚国立美术馆的五个分支之一,库姆美术馆室内外建筑群以23000平方米的面积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最大,也是北欧最大的美术馆之一。美术馆的修建计划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经坎坷,二战好不容易结束后,又开始了长达50年的“前苏联占领”,91年终于独立了,国家又缺少资金,经济总算上来了,一切条件具备了,拆迁又遇到顽固的钉子户—一个怪老头(据说现在还住在美术馆旁的棚屋里,看来这个问题是世界性的)。总之,在1994年招标中脱颖而出的芬兰建筑师 Pekka Vapaavuori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2003年-2006年)才完工,据说建造过程中,使用了16000立方米的混凝土,268公里长的电缆,290公里长的弱电缆,26公里长的通风管,总造价6.56亿爱沙尼亚克朗,对这个经济并不算太富足的国家来说,是一笔不下的投入,也显示了爱沙尼亚人对于恢复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决心。

    看着眼前这个石灰石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爱沙尼亚人总算长舒了一口气,这就是他们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国家艺术殿堂,5000平米的内部空间里展示了跨越三个世纪的艺术品。当然,也没有辜负如此巨大的辛苦付出,库姆美术馆于2008年荣获由欧洲博物馆联盟颁布的“欧洲年度博物馆”(European Museum of the Year)荣誉称号。
  
 

   美术馆有七层,其中地下两层,现代化设施部分包括展览大厅,一个图书馆,教育中心和艺术工作室,还有视频多功能厅,是举办艺术活动,电影周和大型会议,音乐会,舞蹈和戏剧演出的理想场所。展厅可以同时容乃四百名参观者,在开业第一年中,每天的参观者就达1500人,即有长期的馆藏艺术品展区,也有临时的特展,馆藏艺术品覆盖了十八世纪至今的作品,包括前苏联时期(爱沙尼亚人称之为的“占领期”)即1940–1991 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品,也有突破传统的现代艺术作品。不定期的特展有国际性,也有爱沙尼亚本地的现当代艺术。

 

 


 (传统经典区的作品是重头,主要是近两百年来的绘画和雕塑
   猫猫和同伴先来到二层,自动滑门悄然分开,这个时间人不多,里面非常安静,“ Classics of Estonian art from the 18th century until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爱沙尼亚18世纪至二战后的经典艺术)是这一层的主题。这个部分是展馆的重头,从艺术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百多年来爱沙尼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变化发展,很多雕塑绘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如表现北欧夏季白夜的特有的光线,冬季极夜的阴冷漫长,众多出色的雕塑油画作品让猫猫对于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艺术成就另眼相看了。

  

   三楼的风格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苏维埃政权时期(1945 — 1991)的艺术。看着就很眼熟:收麦子的农民,手拿教鞭的老师,镰刀斧头和雄赳赳气昂昂的工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明显感受到这种与当地文化宗教艺术格格不入的氛围。艺术与政治的密切联系,应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民众对他们国家这种曲折发展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楚,前几年,俄罗斯向波罗的海三国领导人发出参加二战胜利60周年庆典的邀请之后,他们予以拒绝,并递交联名信,要求俄罗斯为苏联于1940年吞并其国家做出道歉。他们表示,俄罗斯5月9日的庆祝活动没有考虑到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痛苦经历,“在二战结束时欧洲的一半并没有得到自由,而是被剥夺了国家的地位、独立和主权”。 

   爱沙尼亚人的态度由来已久,历史上长期受制于瑞典和沙皇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1918~1920年间还建立起独立国家,然而1939年,“苏德秘密条约”将它们划归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了这三国,苏德战争爆发后它们被德国占领。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议》,它们又都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最后三个加盟共和国,苏联在三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政策实际上是去波罗的海化,强行苏联化。与东欧其他国家一样,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并入苏联之前其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不仅与西欧国家联系密切,文化传统也是天主教和新教占主导地位。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与波罗的海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缺乏兼容性,苏联与这三个国家的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难以避免。 

 (和爱沙尼亚的经典艺术相比,前苏联时期的艺术是那样贫乏空洞和模式化)

 (很苏联很熟悉的形象) 

   2004年5月17日,爱沙尼亚压制政策调查特别委员会更是向议会提交报告指出,苏联军队给爱沙尼亚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爱沙尼亚在前苏联"压迫"下共有18万人死亡(占当时国家总人口的 l8%)。苏联政府还采取大量从其他地区向波罗的海国家移民的政策,以改变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目前的爱沙尼亚,俄罗斯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占到了四分之一,苏联化和社会主义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爱沙尼亚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不复存在”。民众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有着另类的解读,即加入苏联意味着他们独立国家的消失,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苏联对他们的“殖民地化”,由此带来巨大的创伤,苏联更甚于德国。从这角度说,爱沙尼亚对苏联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几乎没有任何认同感。

  1989年8月23日,200万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为了脱离苏联,手拉手从最北的爱沙尼亚的塔林到最南的立陶宛的维尔纽斯组成的长达600公里的人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罗的海之路”,被视为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的高潮。独立成国之后,爱沙尼亚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完全倒向了西方,不仅实行了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和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还加入了欧盟和北约。    


   猫猫在爱沙尼亚旅行时经常会听到当地人用嘲讽的口气提起前苏联时期的产物,如单一雷同的建筑,纪念碑,艺术等,流露出极度的不屑和反感,这是不同文明的碰撞,也是不同民族之间复杂关系的表现,虽然波罗的海三国已经独立了,但它们之间的历史恩怨似乎并没有完结,还影响着今天与俄罗斯的关系,历史后遗症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到了第四层,则又是另一种风格的艺术了:Temporary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art after 1991(91年后的现当代艺术特展),则体现了不同传统之间的冲突。爱沙尼亚,由于她的地理位置的交汇性和民族构成的多样性,一度被称为“边缘国家”。“边缘国家”一词取自爱沙尼亚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散文家特努·恩纳帕鲁的一本书。他这样写道:“当我从报纸上读到‘边缘国家’这个词的时候,它就是对我所来自的那个国家的一种称呼。它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用这种方式表达,非常精确。边缘国家是无法存在的。边缘的这一边或那一边都会存在着某种东西,但在边缘上却不可能。沿着高速公路和田野有家舍和大树,但他们之间的边缘在哪里呢?我们无法找到。然而,如果当你恰恰站在这条边缘上时,那么人们就无法看到你,无论是从哪一边,都是如此。”

 

   和前面两个展区的内容截然不同,五花八门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很多带有强烈性意味的艺术作品,让人困惑的同时似乎也可以洞察到来自这个“边缘国家”的现代艺术家们对自我,对爱沙尼亚人的个性,对现在的犹豫和希望的认识,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库姆美术馆的宗旨:让各类艺术在这里竞放。走出库姆美术馆的时候,猫猫对爱沙尼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博物馆永远是了解这个陌生国度的捷径。

 


库姆美术馆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