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那顶桂冠---港股通股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16:37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那顶桂冠--《今周刊》老谢开讲

(本文由台湾《今周刊》杂志提供,节选自9月2日出版的当期「老谢开讲」专栏)

二OO三年,高盛神来一笔,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这四个最具成长力的新兴大国合组为金砖四国(BRICs),并且预告中国的GDP规模会在二O一五年正式超越日本。如今这个预测提早了几年兑现,甚至高盛预测中国会在二O二七年以二十一兆美元的经济规模打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似乎也有提前达阵的可能。

八月上旬,中国公布第二季GDP成长为一O.三%,上半年经济成长率达一一.一%,中国第二季的GDP总产值达一.三三九兆美元。对照日本GDP成长从首季修正後的四.五%,转降为年成长O.四%,季成长O.一%,经济总产值一.二八八兆美元,标示了中国首度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也意味了中国巨大的国民财富,正演变为国际的影响力。

中国改革开放逾三十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GDP首度超越日本,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GDP总值才只有日本的一七%。经过六十年的追逐,中国後来居上,对全球华人来说,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其实中国从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有如乘风破浪。进入新世纪,中国先在二OO三年超越法国及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到了二OO七年再超越德国,登上世界第三宝座,如今再打败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不过身为当事人,中国与日本反应都很平淡,中国只由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出面承认中国GDP总额确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但没有大肆庆祝,还由智库人士发表十分中性言论,表示中国经济规模确已超过日本。但是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如果用人均所得计算,中国人均所得还不到四千美元,日本则是超过四万美元,仍然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仍是发展中的国家,而且,按照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排名,O九年中国人均所得在全球排名只有九十九名。中国经济建设成长虽丰硕,但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待克服,绝不能因为超越日本就松懈自满。表现十分得体。

而在日本,于官方数据发表後,确定中国GDP总值超越日本後,《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一篇题为「景气踏步现象鲜明,第二季度GDP中日逆转」,这篇报导指出,去年中国GDP总值为四.九O八兆美元,与日本的五.O六八兆美元,可说已无分轩轾。今年中国GDP成长可达九%,日本至多只有二.五%,除非日圆大幅升值,否则日本领先中国的机率并不大。

今年七月十五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成长数据达一一.一%,GDP总额为人民币十七.二八四兆元,约二.五六兆美元,全年约可达五.二兆美元左右,超越日本已成定局,不过距美国十四.二五六兆美元,仍有一大段距离。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短短几年之内,超越法国、英国及德国,如今也超越日本,对中国这个新科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来说,有喜也有忧。

中国经济规模超日追美,标志了中国经济大国崛起,国民财富的累积正逐渐形成国际的影响力。这两年G2逐渐成形,中国开始享受国际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崛起必定引来美国不安**

但是,中国大而不强,人均GDP不足四千美元,这个「世界第二」乍看很美,但内藏危机。中国短短几年成为世界的老二,快速崛起必定引来美国不安,也会引来其他国家的焦虑与嫉妒,当西方社会开始讨论「中国威胁论」的时候,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不安的心理也将与日俱增。

被中国打败的日本,危机感最强烈,中日一直以来都互相敌对,尽管民主党执政後的几任日本首相努力与北京改善关系,但中国人民对日本仍很有戒心。今年四月,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五一%的受访者认为日本经济跌落到世界第三,是一个「重大问题」。尽管日本官方强调,排名不足以反映国力,但随着日本对中国游客大开中门,最近「富士山会被中国买走」的言论甚嚣尘上。

今年六月,东京放送电视台播出「日本,危险了!」特集。报导中国富裕阶层正扛着现钞到日本,他们购入铁路东京山手线上上亿日圆的豪宅,炒高当地楼价,更有传言涩谷地区有一成大厦由中国投资者持有。日本媒体把有钱的中国富豪形容为「红色秃鹰」。他们要的是日本的房地产、企业、品牌、独有的汽车制造技术,甚至是整个日本。

日本当地媒体酸溜溜地说:「在可见的将来,中国将会晋升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日本将为会生金蛋的中国旅客铺上红地毯,汽车巨擘也会策略性地输出日本只此一家的独有生产技术,好打进中国市场。」

为了争取每年超过一千六百万的中国旅客,日本在七月起已进一步放宽个人旅游签证的限制,凡是在中国大企业或在公营机构工作,年薪人民币六万元以上,并持有信用金卡者,即可申请个人旅游签证到日本。中国的新富裕阶层,正被打造成振兴日本疲弱经济的救世主,但当救世主扫光了鹿儿岛超市的豚骨拉面,四处喧嚣的普通话打破了富士山的宁静,「富士山迟早被中国人买走」的恐惧言论又油然而生,这是新中国威胁论。

其实一九九O年日本经济在泡沫吹得极大的时候,日本也当过秃鹰。

当时,东京地价高涨,号称一个日本可以买下四个美国。日本人隔山买牛,包括洛克斐勒大楼、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圆石滩高球场、夏威夷酒店纷纷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一掷千金,买走了美国人的资产,正如同今天日本恐惧中国人在东京狂扫资产的阔气,完全是一样的心理。

这是中国与日本在竞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微妙心态,当中国坐稳了世界经济老二的地位,这是责任加重的开始。其实在两百多年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是世界经济第一的强国,十三亿的中国人创造的经济大饼,一定是大的,十三亿的中国人下一个新势力在消费。

O九年中国消费成长一七%,是GDP成长率的近两倍,去年的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今年汽车销售会达一七OO万辆,将超过美国盛世时期的最高峰;中国在O九年消耗了二十二.五亿桶原油,比起美国的二十一.七亿桶还多出四%,未来在很多消费领域,中国还会缔造更多的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把经济规模撑大後,必须追求质的精进。中国靠着原物料产业崛起,如今带来严重污染;中国廉价劳力创造了中国经济高成长,未来必须追求价值的提升,Apple创造的成功商业模式,才是中国未来产业转型中必须思考的新方向。中国必须从山寨仿冒、山寨模仿,进化到山寨学习,然後是设计创新。今年以来,中国3G电信自制TD-SCDMA新规模。今年喊出三网合一、物联网的新观念,目的都是为了以网际网路为核心,将电脑、电视、智慧型手机、电表、智慧家电、汽车等硬体终端机连结在一起,这是中国下一个新机遇,也就是从量到质都有进化。

而对日本来说,日本经历了「失落二十年」,其实也并不全然不足取。

日本的人口老化、经济停滞成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日本努力打造最适合全人类居住的环境,「Made in Japan」是食品卫生安全至高无上的信心保证;更令人称道的,是日本「以成长换和谐」的战略。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头版引述学者Enwar Prasad的话说:「中国超越日本,象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众多公布的数据中,最有意义的是日本的「名目产出」(nominac output)重回一九九三年的水平,日本在失落二十年里,若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高速成长,简直乏善可陈,但今日新兴国家的高成长,日本在七O、八O年代早已经走过,这个「失落二十年」正是日本在经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高成长後的「软着陆」。

就以汇率政策来论,大多数新兴国家宁愿选择低估的汇价,来促进出口竞争力。但是近二十年来,日本一直坚守「圆高」的策略,尽管日本以外销出口为导向,像日本汽车、家电都十分倚赖日圆贬值创造出口竞争力,但是日圆始终没有回到二次大战三六O兑一美元,或是广场协议前二六三兑一美元的水平,今年八月二十四日,日圆又因为美国经济基本面太差,「被迫」升值到八三.五七,再创十五年来新高汇价,逼得首相菅直人开口要果断干预日圆。


**日本企业提升海外购并能力**

其实「圆高」也有受益者,例如,日本的零售业因日圆飙升而受益,在网路全球化的时代,日本第一的购物网站「乐天市场」(Rakuten)正因日圆兑美元价格不断上涨,大幅降低了海外收购的成本,Rakuten今年五月以二.五亿美元买下美国的Buy.com,六月又斥资两亿美元买下法国Price Minister,一口气进占北美与欧洲。

在日圆大涨的趋势下,「进取型」的日本企业提升了海外购并能力,也改变了日本的商誉文化,过去日本独沽美国企业,如今收购活动已遍及全球各地,特别是在新兴国家。

例如,日本企业在印度的购并活动,今年上半年就成长了五六%,NTT最近斥资三十一亿美元收购南非当地的资讯公司,成为日本在非洲历年最大宗的交易。

最近麒麟啤酒以十亿美元收购新加坡F&N酒业,还有日本保险业在土耳其、斯里兰卡及马来西亚都有大规模的购并活动,显示日圆升值提升了日本企业海外购并能力。

表面上看,日本是牺牲了高成长,但是日本痛苦指数(Misery Index,即通膨加失业率的总和)却比其他经济先进国低了一半以上。日本除了是世界经济体的季军,全球和平指数(计算一个国家与邻国关系,也计算多项国内治安指标),也仅次于纽西兰与冰岛。换句话说,日本的和谐是「换回来」的,不是「压出来」的。

日本的经济成长趋缓,并非竞争力衰退,而是一个更精致的日本诞生。相较于北京,常住人口将近两千万人,交通壅塞与墨西哥并称全球第一;北京地下水源逐渐枯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日渐匮乏,治安问题急遽升高,这正是经济高速成长下的另一面失落。日本与中国,世界经济排名虽互异,但是国家自我定位、国民的选择,却令人玩味不已。

最近日本公布回乡务农的新农民增加六六八二O人,其中三十九岁以下新农人数增加六.九%,不是因为失业回到务农,而是有机食品和乐活风潮,吸引部分年轻人回乡,为农业注入新活力,这也是日本的新变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