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视界 - 上海报章关注新加坡“最后甘榜”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10:22:17

上海报章关注新加坡“最后甘榜”的命运

14/02/2009 01:22:00

这里没有马路,车辆稀少,人们也不用电脑。五颜六色的水泥房屋周围是种满红辣椒的花园。然而,这样的场景将一去不返,万国甘榜将成为新加坡“最后的村庄”。

上海讯,上海的新民晚报刊载长篇报道,称新加坡位于万国地区全岛最后的一个“甘榜”即将消失。这篇似乎是编译自外电的长篇报道全文如下:

上世纪50年代,万国甘榜不过是新加坡数以百计的泥泞自然村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对村庄进行大规模城市化改造。 今天,在这个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国家,万国甘榜已经成为“最后的甘榜”。

一旦政府完成对万国甘榜的改造和重建,人们将再也见不到新加坡的旧日村庄。
    
这个新加坡的最后的甘榜是新加坡神秘的伊甸园,一个隐匿于新加坡高楼大厦间的小村庄。
    
微风拂过,椰树叶沙沙作响,鸟儿在林梢欢快鸣叫,白蝴蝶在芒果和杨桃树间飞舞,鱼儿在小溪中畅游,蛇和蜥蜴在灌木丛中穿梭。
    
万国甘榜位于新加坡东北部,占地仅3个足球场大小。这里没有马路,车辆稀少,人们也不用电脑。五颜六色的水泥房屋周围是种满红辣椒的花园。
    
然而,这样的场景将一去不返,万国甘榜将成为新加坡“最后的村庄”。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地理学教授德科宁克说,新加坡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建大批房屋以来,大量像万国甘榜一样的村庄逐渐从这个国度消失了。
    
“甘榜”在马来语中意为“村庄”,几乎是疾病和恶劣卫生条件的同义词,也代表在新加坡早已被遗忘的乡村生活方式。没有多少新加坡人知道,在距离公路大约180米的树丛中,还隐藏着一个名叫万国甘榜的村庄。
    
新加坡城市发展局官员谢唐在给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根据规划,政府将全面开发万国甘榜,将它改建成一个含住宅、学校等设施的社区。”
    
“总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在万国甘榜修条马路,但是我告诉他们:没门儿。真正的甘榜是没有马路的,”万国甘榜土地所有者孙梅洪指着通往村子的小土路说。
    
城市化“大改造”
    
上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城市“大改造”。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建设了大量塔楼,让甘榜居民迁入。万国甘榜也有一些居民陆续迁入新居。万国甘榜曾有40户居民,现在仅剩28户人家。
    
一名在万国甘榜生活近40年的居民说:“我认识这里的所有人。我们每天都会见面,家家户户都开着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修建的公寓就大不一样了,住在那里的人互相都不认识。”
    
“我们小时候,从来不用锁门,”何希鸿说,“我们彼此熟识、信任。陌生人来到万国甘榜,我们立刻会知道。”
    
万国甘榜居民孙梅洪1956年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土地。她在万国甘榜长大,不少邻居都是她儿时的玩伴,这是大部分新加坡人所没有的经历。
    
“如果万国甘榜发生改变,我将失去这些朋友,”孙梅洪说,“但如果政府要拿走这些土地,我们也无能为力。”
    
根据新加坡法律,政府可以随时购买这个村庄的土地。
    
尽管地产价格猛涨,但孙梅洪向房客收取的房租每月只有6.5新元(约合4.45美元),30年来从未变过。孙梅洪说:“外面房价飞涨,如果我提高房租,这里的住户怎么受得了?”她还说,大部分甘榜居民都很穷,见到大型购物商场都绕着走。
    
土地需求狂热

已有60年历史的万国甘榜建于低地之上,曾数次遭受洪水袭击。但它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自然灾害,而是新加坡对土地的狂热需求。
    
1960年,新加坡人口为160万,而现在已经增加到480万,新加坡由此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城市规划者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新加坡人口增长将超过40%,达到650万。
    
由于人口密集,“我们需要优化使用土地,无论是开垦拓荒,还是建造房屋。”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说。
    
新加坡1957年的国土面积只有581平方公里,自开展填海工程后,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多,达775平方公里。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地理学教授德科宁克说,新加坡的“大改造”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几十年过去,一个喧闹的热带居住区变成了一个发达国家。如今,新加坡90%的人口住进了政府提供的住房,很多人在城市变化过程中至少搬迁过一次。  

原载上海《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