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祥@信用经济学 -- 腾讯博客 - 产业空洞化带给我们怎样的恐慌? - Qzon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3:42:22

产业空洞化带给我们怎样的恐慌?

 

1978年的时候,郭沫若先生作了《科学的春天》,他几乎是先知先觉地预告了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对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的大解冻即将使中国迎来一个科学的春天。那时即便诗人已经进入生命的晚年,但是正是这一预言,使那个时代在人们的记忆里依然显得那么青春焕发、生机勃勃。

 

30年后的2008年,从这一年开始的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直到2010年的欧美经济依然一片惨淡。世界似乎进入到了又一个严冬。

 

尽管这轮危机对新兴经济体直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这似乎得益于新兴经济体之前守住了大量的制造业,给国际贸易、外汇储备、就业、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相对优势。但是在这场深刻的金融、经济、社会危机前面,单一的制造业优、劣,在这次危机之中,对于这些个新、老经济体的兴衰沉浮、冲突以及对比,难道就只有侥幸,没有其他的启示吗?

 

2009年的时候,危机远没有过去,欧美就为寻找经济的新发动机展开了先发制人的攻势,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大势鼓噪低碳经济、奥巴马在美国毅然地拉开了全民健保改革,不少国家对新的高科技竞争计划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什么太空计划、医药生物技术纷纷出笼。这么热闹的竞争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早在2008年奥运会前,那时危机对于世界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年的年初,有关部门在征求意见时,我就坚定地指出一是危机对于中国也不可避免,二是指出要重视美国经济有一种“创造性毁灭”现象。要早作预防,看美国接下来会推出什么产业引领世界,这个产业会不会与我们一致,会不会冲突,我们会处在什么位置?

 

所谓“创造性毁灭”,格林斯潘先生在他的《我们的新世界》一书中不无骄傲地宣示,那就是美国的优势,具体来说就是每一次危机都是美国的新生,而不是相反。有的可能会说这是经济的周期现象,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但是,的确每一次危机前后,美国人基本上都显得早准备了用一个科技替代另一个科技、用一个产业替代另一个产业的架势,并多少成功地让新科技、新产业救助了旧科技、旧产业,最后都成功地把经济从低谷推向了正轨,直到新的高潮,美国经济和产业这个周而复始的替代现象,在格林斯潘的说辞中就是“创造性毁灭”。无论他多么具有自我夸耀的意味,但事实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总是在危机之中得到了新生,有的还从此走向了衰落。

 

见此,我估计美国会在危机之后拉开又一轮世界高科技竞赛的序幕,要做好准备,至少不能被动。

 

果然美国在2009年两次G20会议后,美国主导的世界舆论就硬是把全世界的焦点集中到了低碳经济上,2008年年初我的预测可能会是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环保技术。但是当时我也认为这三大产业各有优、劣,既有技术和产业上成熟的一面,也有条件还不具备,不太成熟的缺陷,特别是前两个产业,要大规模地集约化、产业化,要振兴这轮危机远远还不够。

 

新的产业应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集群,要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改变,既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优势,还要具有出口优势,同时最好又能够解决庞大的就业问题,让绝大部分人收益,人人都能成为中产阶级那样的消费者,至少是直接间接的拉动者,根据这些要件,总觉得还要继续寻找,但是尽管如此,美国还是把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低碳经济上。

 

这一改变,是奥巴马个人爱好简单地改变了小布什原来抵制减排的偏见吗?不是,是美国2009年的经济形势需要美国不得不转身使然,其实欧美的污染问题、碳排放问题相对于过去基本上没有那么严峻了,高峰时期已经过去,但是他们还是要把世界经济转身到低碳经济上,由于低碳经济的集约性、广泛性与深入性,抓住了这个复苏、才可能有规模性反弹的机会,又由于他们在这个行业上的观念、理念、技术、标准以及市场上的优势,美国不难再次开发出第二个IT、互联网,像1997-2000年前后那样,又一次迅速地占领世界经济的话语权。那次是把日本甩脱了,这次呢很可能就是把中国甩脱。

 

如果世界真的随着美国的脚步起舞,这将是一个多么成功地转身,幸亏2009年底那次噶本哈根会议没有完全达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单向预期,要是那个会上真的全部满足了,美欧就可能会再次号令世界,那么今天这个环保产业就可能会铺天盖地而来。而2010年初开始的“侏罗四国”的财政危机,欧元危机,很可能就被掩盖、被推迟了。

 

这个新产业的选择,一方面欧美在这方面确实领先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也确实需要改善环境,于是,不单美国是举国之力、甚至整个欧美是举西方之力,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使劲地鼓噪。这份迫切,既反映了他们想尽快地打响如意算盘的迫切心情,也反映了他们深陷危机、想拯救产业空洞化的无可奈何。可惜这些发达国家不肯作出太大的牺牲,过于短视,他们过分地算计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从而想诱使其吐出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中国还是清醒地认识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既要面对巨大的环境成本,又要正视不可稍有懈怠的发展需求,也就是只能量力而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没有完全满足西方的胃口,但却校准了自己的发展实力。

郭生祥@信用经济学 -- 腾讯博客 - 产业空洞化带给我们怎样的恐慌? - Qzone 张五毛 -- 腾讯博客 - “兽兽门”带给中国男人的启示 - Qzone 叶楚华-明星经济学 - 我们一起来挺韩寒:两个代表 - 腾讯博客 - Qzone 亚玉 -- 腾讯博客 - 违规经适房背后的信用问题 - Qzone 怎样填补内心的空洞?( 产业空洞化可能瞬间发生——论自由布局型产业的全球化转移 西点给我们的启示-腾讯博客-QQ空间-Qzone 岳明友 -- 腾讯博客 - 怎样的围观才能改变中国 - Qzone 郎咸平—— 腾讯官方博客 -- 腾讯博客 -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 Qzone 郎咸平—— 腾讯官方博客 -- 腾讯博客 -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 Qzone 郎咸平—— 腾讯官方博客 -- 腾讯博客 -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 Qzone 郎咸平—— 腾讯官方博客 -- 腾讯博客 -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 Qzone 叶楚华-明星经济学 -- 腾讯博客 - 揭秘鲜为人知的华尔街卖身求存 - Qzone 皖西评论官方博客 - 实地调查“地沟油”加工厂,公众无需恐慌 - 腾讯博客 - Qzone 葛红兵腾讯BLOG -- 腾讯博客 - 我们身处“伪书时代” - Qzone 葛红兵腾讯BLOG -- 腾讯博客 - 我们身处“伪书时代” - Qzone 我们身处“伪书时代”--葛红兵腾讯BLOG -- 腾讯博客 - Qzone 郎咸平官方博客 - 谁收购了我们的粮仓? - 腾讯博客 - Qzone 吴祚来的博客 - 我们失去了乡村却没有收获城市 - 腾讯博客 - Qzone 郎咸平官方博客 - 现代东印度公司如何掠夺我们的粮食 - 腾讯博客 - Qzone 杨向明的博客 -- 腾讯博客 - 请问谢国忠先生,五年内我们住在哪里 - Qzone 葛红兵腾讯BLOG -- 腾讯博客 - 葛红兵:公民素质与文化创意产业 - Qzone 给世界的情书 - 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是怎样的 - 腾讯博客 - Qzone 李阳-西点给我们的启示-腾讯博客-QQ空间-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