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言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4:52:23

     《论语》《先进第十一》是以实际的事例来做注解,叙述孔子当时师生之间的讨论,以及他自己实际的一些作为。为什么本篇叫做《先进》?这是编书人为了区分篇目,所以取了文章开头两个字,作为这一篇的题目。这次选取三段让我们来欣赏。  

    【原文今译】

   一,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是一般在野的读书人;后学习礼乐先做官的,是贵族出身的君子。如果要选用他们,我从先学习礼乐的人选起。

     二,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活人还不能侍奉好,怎么能去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说:“我大胆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生的道理我还没弄懂,怎么能知道死是什么呢?”

三,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问如何如做一个善人的道理。孔子说:“做好事不留下痕迹,不为做好事而为自己设制一个做好事的框框。”(室:可理解为心室。)

【解析评论】

         第一段;“礼乐”是孔子时代一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高低的象征。

    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犹如今天在某专门学校学习结业后,具有了一定的等级专业“文凭和资格证书”,再来担任某种管理领导职务;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则如现代社会某一个时期曾经有过的现象,让没有读过书的人来担负一定的领导工作,两者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用人上孔子主张首先宁可用有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领导。再求其次。

   第二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曾经说过“敬鬼神而远之”他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要求人们先把人做好,再去研究鬼神的问题。在这里孔子认为,连人都没做好,连人都不懂,还想进一步去了解鬼神的事,太远了。“天道远,人道迩。“天道代表形而上的学问,太深远了。”我们活着做人,人事是浅近的,但是我们做了一辈子的人。对于人事还没有研究透澈,何必来谈那么远的天道呢?

     接下来子路又问人是怎么死的?孔子答的更妙“未知生,焉知死?”有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怎么死还要问?但“死”确实是一门学问。你是怎么生的?生从哪里来?一般人都知道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一直向上推溯,最初最初那个人是怎样来?还是问题。人死后究竟到哪里去了?以哲学眼光来看,天地简直是在玩弄万物,既然把人生下来又为什么要让他死掉?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所以人生是个没有结论的人生,是个缺憾的人生。所以孔子在这里告诫他的学生们:只要我们活着的时候,好好活下去,尽力活出人的本分,把人做好就行了。

   第三段;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一个真正的善人?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哲学观点来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很难下一个固定的标准。同一件事在这个时代是善的,但在另一个时代则变为恶的;在这一地区是善举,换一个地区则成为恶的;随着时间的转变而转变。古代现代,东方西方,各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假使现在为了发扬中国文化,让一个教授穿一件明朝的便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留着西式的发型,再打上一条领带给学生来上课,这是做怪还是爱国?是善还是恶?实在很难断定。

      孔子答复“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让人家看出来是善行。为善不求人知,那就是真善。“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古人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如果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者演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不该奖赏。在无意中伤了人,实在没有存心害人的动机,也不该处罚。这两句话就是对“不贱迹,亦不入于室”的最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