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后要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09:32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上课能听懂,作业难下笔,平时做过的题,考试时再做类似的题甚至原题仍做错的现象。究其缘由,除了认知特点外,关键还在于他们的“听”与“做”往往只是就题论题,缺乏对教师所讲例题,对自己所做过的习题,再作探究;一做题目就不会了,说明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以及无法举一反三。任何一道科学题都有它的背景和考查知识与方法的侧重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宜引导学生作如下几方面反思:其一,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科学思想与教学方法?自己在以上几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课后及时弥补?其二,本题所用到的解题方法是否简捷、严谨?结论是否符合题意?其三,如果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如何去解决?其四,是否有其他解法?其五,通过解此题,能否归纳出解此类题的规律?从中可得到何种启迪?等等。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行为。通过反思,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完善解题过程、有利于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可见,反思是解题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反思笔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它是一种心路历程的回顾。通过记反思笔记提供了一个重温最初感觉的机会,证实已产生的不良途径,回忆成功及其中的策略。

有一学生,平时学习挺认真,但考试经常不太理想,她自己分析主要是粗心的原因,因为有些题都是老师讲过或者是练习册上做过的。

老师告诉她“解题后你必须进行反思,必要时应该做反思笔记。”“什么是反思啊?”“是指在解决了科学问题后,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题目结论的反思,就是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那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那些经验教训等。反思笔记就是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归纳后用文字形式写下来。”“我从来没有这个习惯,总是做完一道题就做下一道,做完一门功课就换另一门,做完作业就是完成任务。”

下面是一些用的比较多的方法。

首先,题目都围绕着那些教科书的概念来的,以它们为中心,向外发散,中间穿插了一些别的定理和公式,如果你抓住了概念的本质,融会贯通了,那么,很多题目你一看就知道出题老师想要考你的是什么,对症下药,自然手到擒来。所以说,你很有可能只是自己觉得懂了,但是并不是真正的掌握了它们。

如何去彻底的掌握这些概念、定理和公式?虽然我不推荐题海战术,觉得很没有技术含量,而且过多的做题会让人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但是,适量的做题有助于概念的巩固,也就是所谓的打基础。做题的目的要搞清楚,不是仅仅为了做出这个题目得到答案,而是通过做题来加深你对题目所涉及到的概念和公式的运用。单纯的做题,有可能做了很多,但是碰到了新的类似的题目又是要考虑一番;如果你能从题目中找规律,举一反三,那么你慢慢的就能把握出题老师的意图,知道他出这个题目想考你什么,思路自然就来了。

结论就是:把书看懂,把概念理解透彻,然后通过适量的做题来加深印象,做题要有目的。

其二,注意学习方法。学理科要以自己的分析、思考为主,不能过分依赖老师和同学。要自己看书,自己做题,自己理解,把听别人讲当作辅助的学习手段。

不要“不懂就问”,要进行艰苦的思索。一道题不会,要把以前学过的,与这道题的内容相关的知识逐一复习一下,看看遗忘了什么知识点,混淆了什么概念。

思索后还不会的再问不迟,但这种情况应很少。

还有,从细处着眼,可以将老师上课讲的题抄下来,别死记答案,下课自己思考,再做一遍,如果做发现了哪儿不懂,就回忆老师上课怎么讲的,做题步骤切不可省略,要每步都写出来,这样可以锻炼解题的规范性。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的研究

 

坎山初中  钱仲虎

 

摘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作为研究内容,指出了当前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分析问题所在的根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策略,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作业设计   趣味性  策略与方法

 

一、选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也逐渐产生了新的变化,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也正在并将继续备受关注。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观引领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也只是对作业做出被动的、临摹式的解答,机械的记忆知识要点,而教师也主要是对学生的作业做出对与错、是与不是的评价。新课程的教学中,对作业设计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作业设计甚至还要关注学生在问题领域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等方面。

二、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创新,为什么教师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没有很大的改变呢?很多科学教师依然是通过作业本、同步练习、试卷等作业模式重复对学生进行课堂重点知识的巩固,同时带给教师的是批不完的作业,带给学生的则是做不完的题目。特别是到初三,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笔者和其他科学教师交流,并结合学生对作业的反应情况,归纳了以下几种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作业重复的多,创新的少。教师都是拿到练习以后,直接发给学生,没有甄别,在其中可能有很多题目已经做过了,有的甚至做了好几遍,教师还是要求学生认真去完成。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获得新的知识,只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试问,这样的作业又有几个学生会喜欢并愿意完成呢?

2、  作业没有层次性。所有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只要少量的时间就能完成了,而学困生可能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不一定都能够完成。长此以往,优秀的学生因为作业没有挑战性,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渐渐的对作业失去了兴趣,而学困生因为作业太多而无法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渐渐的对作业产生了抵触心理,最终发展到抄作业,甚至不完成作业。试问,这样的作业,又有多少效果呢?

3、  作业缺乏趣味性、开放性。每次作业都是由作业本、同步练习、试卷等组成,学生总是不停的做、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作业产生厌恶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4、  作业缺乏自主性,所有作业都是由教师布置,教师提供,学生只能被动、机械的去完成,不利于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型作业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业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是某项技能的简单重复,而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形成个性,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研究,归纳出了几种作业设计的要求,供其他科学教师借鉴:

1、作业量适中————提高效率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的数量要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更要考虑学生的课外时间的有限性。当前新课程提倡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和延伸的作业,也应该做到有效性。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的把关,即控制题目的数量,给学生充分的做题思考时间,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巩固练习时间,又能使自己的学科巩固练习时间得以保证。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教师把要布置的作业先自己解答一遍,把其中简单、重复的内容删去,然后再把作业内容布置给学生。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分层作业————体验成功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满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不同要求,从而在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作业,优秀的学生可能只要十几分钟便能完成,而学困生可能要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些还可能根本不会做。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笔者认为学生的作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星级:

(1)一星级:重点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一般适合学困生。

(2)二星级:以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及应用的能力为目标,一般适合中等学生。

(3)三星级: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一般适合优秀学生。

比如:有甲、乙两个灯泡,甲灯泡标有“220V,40W”,乙灯泡标有“220V,100W”,

☆(1)计算两个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电阻?

☆☆(2)把两个灯泡并联在220V电源两端,问哪个灯泡亮,为什么?

☆☆☆(3)如果把两个灯泡串联在220V电源两端,哪一个灯泡亮呢?通过计算说明

由于分层作业的难度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不再有困难,也不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趣味性和开放性作业————享受快乐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作业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作业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现代课程与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思维开放的培养,而开放的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品质。当然,作业的开放性往往和趣味性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创造性的完成这类作业。

比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节内容以后,我把作业设计成:放学以后去寻找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又用到了我们学习的哪些知识?作业布置后,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很多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寻找有关磁的物品,有的问父母,有的到网上查,第二天上课学生给了很多答案,而且都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原因,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同时又联系了生活,使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科学,学生能够更加的关注平时的生活。

再比如,学习了酸、碱的性质后,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后,想方法去除热水瓶中的水垢,并解释其除去的原因?

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后,可以要求同学们回家采集一些有鲜艳颜色的花,如:月季花、丝瓜花、一窜红等把他们捣碎,浸泡在酒精中,制成酸碱指示剂,然后来检验果汁、可乐、苏打等溶液的酸碱性。

这些作业的设计,不仅复习了课堂知识,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独立编制作业——提升能力

自主学习是我国新基础教育改革所弘扬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的学习要具备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根本指向。这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富有启发意义的作业的问题情境,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面,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电路的连接以后,对于电路图与实物图的相互转化,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懂。很多教师采用大量练习,反复强化训练的方法,但学生对大量的练习比较反感,这样做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时我就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实物图,并把设计好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交换。学生们马上有了兴趣,第二天学生们带来了各种设计好的电路图、实物图,然后互相交换练习,相互批改,相互讲评,共同提高。当有彼此都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一起来解答。从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确实是他们自己种的“花”美,自己获得的知识沉。

再比如:进行科学知识小报编写:要求中心明确、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每一章节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一些在全班进行展出。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就连平时很少写作业的学生,都认真去整理,设计出非常精彩的小报。这种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四、成效与反思

由于笔者所带的班级是自己从初一带上来的,所以坚持到目前为止,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带动起来,而且效果也较显著。但是随着科学难度的增加以及年级的上升,笔者不禁又陷入了新的困惑:

1、学生又处于新的一轮疲倦期。刚开始学生对这种作业设计很感兴趣,也是很用心地在实施,但是经过初一一年以后,到了初二逐渐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惰性,而到了即将升入初三的时候,存在着惰性的学生更加多了,所以,笔者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对作业设计进行新的创新,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2、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设计。到了初三,因为中考指挥棒的围绕,科学教师背负着最大的学科任务,上课的时间已经是超负荷了,使得教师力不从心,没有更多的精力花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上,毕竟教师也是人,也需要休息,到初三了,是否又要回归到原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