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轻装上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4:23:58

让教师轻装上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我为城口教育发展献一策

蓼子二小   沈祖军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城口教育事业要想得以科学、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首先必须申明的是:我并不否认管理出效益,也就是说并不否认好的教学成绩来于科学的常规管理;但我更力举——让教师们轻装上阵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成果并不能一蹴而就,也并不是有了严格几近苛求规定就能有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功效的,也不是坐着挖写理论就会决胜千里之外的闪电战。而是靠教师走上讲台准确利用手中的三支笔(白笔传授知识、红笔了解孩子、蓝笔书写人生。)兢兢业业地奉献换得的。

当前,各个学校为教师们规定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任务,我认为都没多大的必要。就以写教案这一任务为例子来说吧,大多数学校明确规定每周不得少于5个,这样一学期下来得写近100个教案。老师们怎么做的呢?照抄啊!花一、二十元钱买一本《名师教案设计》依样画葫芦、按时完成任务完事儿。而真正走上课堂有几个是按教案在实施教学?又有几个教案适合于眼前的课堂呢?如此费时、误工的事情,我认为就显得很不划算。“千教万教教人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先进教育观念。“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啊!

在这里,我们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不写教案是不是就一定没备课?不是;备课的表现形式是不是一定在于写教案?不是;不写教案是不是就一定上不好课?不是;写了教案的课是不是一定比没写教案的课更有效?不是;在心中、在脑海里的教案是不是一定不如纸质的教案有条理?不是……既然都不一定,我们还不如花些时间去吃透教材、学懂《课标》;不如多拿着课本读读思思、圈圈点点,构思着、幻想着明天的课堂奇迹;不如省些时间认真批改作业,多用红笔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如挤点空闲学学专业知识、写写课后反思,多用蓝笔书写各自闪亮的人生。

因此,我建议备课就备在课本上。教师上课就拿着课本走进教室,课本上的“圈圈点点”就是老师的“清晰思路”、就是老师的“成竹在胸”、就是老师的“有条不紊”。教师就以那带有“圈点”和“批注”的课本为圆心把每一堂课画圆了,就有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何必去走那些费时、误工的假过场。

纵观天下教学活动,唯有教师才是和学生直面相处、正面交流的第一责任人。既然他们身处一线,就不可能不明白肩负的“战斗目标”,更不可能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何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博取胜利”呢?大可不必追求那种面面俱到的痕迹管理,过多的要求过程痕迹,说白了只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的具体体现。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是红猫还是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由此而看,我们应在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提倡无为而治:不去过多地看平常工作,只看他的教学成果;不管他们教案写了几多,也不看他们过程记载如何,只关注最终的测评结果,以其教学成绩与同层次相比是升是降来给他们排英雄榜。做到升降分明、奖惩到位。当然,这里面牵涉到激励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问题,我们不妨真正来一个“末位淘汰制”。 这样不就人人珍惜、个个敬业了吗?哪个会拿自己手中的饭碗去砸别人呢?

一直以来,老师们总在抱怨时间太少、杂事太多,其实就是学校力求把教师“培养”成统一模式的“机器”造成的。他们本来就是分配到一线去打“教学冲锋仗”的,却要浪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搞“行程汇报”和“行军方案”等等,大家都在努力做一个教案够数的好老师——过程资料完善的好班主任——继续教育材料充足的合格者——计划、总结、方案、试卷分析等上交及时的排头兵(其实这些东西大都是临时从互联网上“移植”而成,并无多大实效。)……然而,因为这些,导致谁都没有全身心地去投入“战斗”,“取胜”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我建议把“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们轻装上阵”纳入管理理念,它可能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