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个乡村教师的乌托邦--花岗岩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01:36
我是一个生活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爱在现行的乡村教育路上开展一点儿小实验。
阅读:理想主义者与理想国
我的生活大多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小学三年级读《西游记》,四年级时在家门口的石磙上用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水浒传》;初中时常常用米钱去购书,常常晚上熄灯后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连环画和小说;高中时,把一本《文学概论》抄在笔记本上;大学时,在图书馆研读《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做了近十万字的读书卡片,并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抄完了经济学著作《第三世界经济发展》;参加工作后,十余年来一直订阅《教育研究》、《教育文摘周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管理》、《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等报刊。
与阅读为伴,使我的思想非常的理想化,以至于生活中的我也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常常遨游在自己的“理想国”世界里。二十余年来,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自己的“理想国”世界里坚守着。
我们常常说:书香校园,学高为师。事实上,其真意在于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要热爱阅读,要做理想主义者,要有自己的“理想国”世界。所以,我认为自己的阅读生活、自己的理想主义者身份、自己的理想国世界是幸福的、幸运的。为此,我一直很自信,甚至很固执。为什么不呢?人真正的“自由”不就是精神生活的自由吗?
思考:卑微之身坚守爱和责任
我生活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山村。数十年来,我由受教育者成长为教育者,身份变了,但我所面对的农村教育却没有变——长期以来,被人们批判的严重脱离农村实际的应试教育,不仅枝繁叶茂,而且披上了时代的新妆。
作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我常常对两类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到迷惘:一类是大量的中间层学生,由于升学无望,使他们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学习上显得非常被动,真正成为“教鞭下的羊群”,客观的说,这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提高教师的学科M值和学校的综合名次而学习,所以,他们的学习生活是空虚而迷茫的;另一类是少量的后进生(传统的称谓是差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或存在某些学习性障碍,使他们在学习上无所用心,在课堂上萎靡不振,常常成为“受遗弃的角色”,客观地说,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提高班级巩固率和学校的“普九”达标率而服务,所以,他们的学习生活是绝望而痛苦的。
作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我的确很卑微。“宏观”地说,是张玉林教授所概括的“犬儒”一族;“微观”地说,是一块“革命砖”、“铺路石”,经常被“东搬西搬”、“你踩我踩”,过着“糊口”的生活。但是,卑微之身未敢忘国忧,我一直坚守对农村、对农村学生的爱和责任,不懈地为之呐喊、呼号:十余年来,我在教育类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究竟需要变革什么》、《课程改革需为农村学生发展提供“第二种选择”》、《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追问与寻找》、《农村学校课改管理的专业性缺失与管理者成为研究者》、《农村基础教育课改管理:计划与市场的博弈分析》、《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须开展本土教育理论研究》等等二十余篇、十余万字的理论文章。思想无疆。我虽身居离县城二百余里、离省城近千里的大山深处,但几年来,我曾应邀与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洪俊教授在《福建教育》合办了“农村课改专家座谈”专栏、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访问学者邀请函、接到了山西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的农村课改实验邀请电话。
作为一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我虽经济贫困,但自认为精神富有。因为,我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爱和责任使我的理想主义者的身份不是飘在天上,而是置身于乡村尘世,使我的理想国世界弥漫着田野的芬芳。
实践:荒野上的孤独爬行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是“城市中心”的教育,是“离农教育”。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也就是以工为本。以工为本的农村教育具有两大理想:第一是向城市输送优秀人才,第二是向非农产业输送优秀人才。但是,以工为本的农村教育不得不接受两大现实:第一是大多数农村学生在毕业后回到了农村,第二是回到农村的绝大部分毕业生在使用传统而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务农。所以,以工为本的农村教育置身于两大矛盾冲突之中:其一,回乡务农的青年人身在农村,心系城市,不能安心务农;其二,回乡务农的青年人缺乏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会务农。客观地说,以工为本的农村教育对于大多数将回乡务农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教育"。
我们知道,日趋严峻的"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正产生越来越大的瓶颈制约作用。此外,加入WTO虽使我国农业获得了新的机遇,但也使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与此同时,我们却未能针对农村学生建立以农为本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我们本就为数不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也难以在农村就业,甚至是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失去了信心。
在发达国家,农村教育并没有完全被“城市化”,例如:日本有57个县立农业学校,美国在农村广泛举办培训班,法国政策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更值得我们警觉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发达国家在广泛开展超前的经济教育,诸如美国有16个州的中学开设了"基础经济教育"课程,英国"青少年企业教育"慈善机构组织14-19岁的学生开设"模拟公司"……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希望能为农村教育的“农村特色”有所贡献。为此,我尝试在传统的劳动技术课上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但因只能“在黑板上种田”而迅速夭折。后来,看到了一些关于发达国家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报道,受到了启发,萌生了开设类似课程的想法。于是,我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想获得一些教学资源和经验指导,没想到,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大学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性特别强,对于中小学毫无借鉴价值。
我决定土法上马、摸着石头过河。几年来,我在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经历了三步走的艰难历程:第一步,建立《职业生涯》课程雏形,教学以实践性的调查活动为主。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单一,从而难以体现课程价值。第二步,明确《职业生涯》课程目标,开发文本性教学资源。经过反复论证,我确定了较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课程目标:促进农村初中的普职沟通,引导学生合理地确定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指引下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把部分学生引上主动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 。秉承普职沟通、生涯指导的课程目标,我立足于已有的实践性教学基础,从网络、报刊等媒体开发了《杰克的成功之道》、《被英特尔看上的大专生》、《张恒:折腾从来的领军人物》、《天使,要有一颗怎样的心》、《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陈赛娟:从挡车工到科学家》等文本性案例资源。文本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以平常心看大学”、“职校:成才的第二途径”、“成功需要什么”等专题讲座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生涯》课程走出了教学活动单一的困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暴露出新的问题:由于没有考试压力,以及部分学生不爱阅读,使得文本性案例教学受到部分学生的冷落。第三步,引入央视节目,丰富《职业生涯》课程资源。面对文本性课程资源受到部分学生冷落的困境,我尝试着把央视科教频道中的 “李振声:从麦田里走来的科学家” 、“走进清华大学”、“女大学生养猪创业”等节目引入课堂,没想到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自此,我在优化原有的调查实践、文本性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开发视频资源,使央视科教频道、农业频道中的精彩节目相继进入课堂。央视节目进入校本课程,既使宝贵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又使学校解决了闭塞、落后导致的课程资源贫乏难题,更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享受了现代文明。
最近,临近学期结束,我要求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学习情况进行书面小结。在学习小结中,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例如,“《职业生涯》使我了解了社会上的各种职业,知道了ˋ三百六十行,行行能成才ˊ,为我的人生选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知道了读高中、大学不是惟一出路,读职高、中专、技校也能成才”、“我了解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了解了大学生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这种向往之情将会化作我学习的动力,使我向大学奋斗” ……
同时,同学们还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完善提出了各种建议:“《职业生涯》课程介绍的大学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了解高中学校的情况,了解职校的情况。我们想了解高中学习的特点,想了解职校的专业适合那些学生学习” 、“希望多给我们介绍身边的职业成功人士,特别是多让我们自己去调查、了解,这样我们更容易接受” 、“希望老师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提一些具体建议” 、“我希望爸爸也上几节校本课,好改变他落后的观念”……
学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肯定,告诉我路走对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我也遇到了一大难题:学生要更多的了解普高、职校,这需要得到相关学校的支持,这非一个普通教师的能力所能及。http://blog.teacher.com.cn/blog/109712/archives/2008/200862721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