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3:41:16
领头驴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洛克和俄国人顾彼得就曾来到丽江。上世纪80年代,虎跳峡在外国背包客中作为徒步者的天堂声名远扬,途中开始有了简易客栈,岩壁上用黄色油漆书写了许多英文路标。

  正如60年代《在路上》以内参形式传入我国,我们把“BeatGeneration”翻译成“垮掉的一代”,面对背包客的“捞过界”,我们当时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潮还进行过一次短暂的短兵相接。

  1985年,一个美国人买下了我国长江首漂权,这一举动被认为“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于是几个热血青年,用生命写就了“长江漂流”。

  当年的队长王茂军说:“主要是媒体把漂流拔得太高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59岁的美国肯沃伦来漂流长江考虑过为美国争光了吗?人家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增添奇耻大辱吗?人家体验的是自然。只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人们爱国主义色彩太浓,考虑更多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市场经济很快如潮水般涌来。

  1997年,户外俱乐部三夫的创始人张恒第一次创业失败,从四川、云南、青海一路走到西藏。那时来国内自助旅游的外国人已经很多了,他接触到很多背包客。“他们背着背包帐篷睡袋随处走,找到个酒吧,把背包一搁,要瓶啤酒两个小菜,然后就开始写旅行日记。见天色已晚,便找个便宜的小旅馆歇脚。”

  老外们告诉张恒,在欧洲,户外旅游用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回到北京,张恒便在北大小东门外租了间平房,天天蹬着三轮车在各大高校摆地摊,吆喝户外用品,引来许多年轻学子的好奇。

  没有固定客户,张恒从朋友的话里找到了启发:“什么时候能够组织一下活动,让我们把帐篷、睡袋真正用起来。”

  那时候没多少人听说过户外旅游。想卖户外用品,还得先培养目标客户。

  1998年,三夫俱乐部成立。9月份刘恒在网上发帖子,说周末组织大家到司马台长城去野营,去了26个人,据说看到那些冲锋衣、水壶、登山杖,眼睛直放光。

  绿野则是全国首家以互联网为平台组织网友结伴出游的户外网站。这种非营利性的全新生活方式自从1998年在北京推出,就受到了网友的热烈追捧。

  一位老绿野告诉记者:“当年绿野每周都要组织会员在人大体育场跑一万米,为难度层级高的活动做准备,比如一昼夜走遍五台山。每个月还自发绕三环暴走一周,走完狂咳,后因尾气太多才停。”

  随着十来家营利、非营利户外组织的轮番造势,1997、1998年“户外”、“攀岩”之类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上。随着归国潮、黄金周以及互联网的兴起,2001年终于大热。

  至于驴友一词,则是起源于1998年10月建立的新浪旅游论坛,那时新浪还叫四通利方。该论坛红极一时,网友们互称驴友,旅游论坛也被私下称为新浪驴坛。

  将背包客翻译成“驴友”,也许是中国山水文化与西方后工业思潮结合最妙的一笔,虽然驴皮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偏白,有的偏黄。驴在我国素有能负重、能吃苦、对食宿要求很低的“传统形象”,更何况还有“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样的诗句。这和背负厚重的行囊、不怕吃苦、不以享乐为目的、更注重心灵净化的背包客精神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