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14:23
比较哲学和神学的关系。。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第一,神学在题材上高于哲学。哲学只研究人的理性所能涉及的东西,而神学能够研究超越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第二,神学在确定性上高于哲学。哲学的确定性来源于人的理性的本性之光,难免犯各种错误;而神学的确定性来源于上帝的光照,是决不会犯错误的。

第三,神学的目的明显高于哲学的目的。哲学的目的再高也不过是朝向国家政治;而神学的目的则是追求永恒的幸福。因此哲学以神学为最后目的。

第四,神学在地位上也高于哲学。哲学依赖于神学,以神学为最终目的;而神学却独立于哲学之外,直接来源于上帝的启示。因此,神学可以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只是借它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总之,托马斯主张,虽然哲学和神学都可以存在,理性和信仰也可以并存,但是神学是高于哲学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信仰是高于理性的,理性是信仰的补充。托马斯说:“神学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犹如主要科学使用附属科学、政治学使用军事学一样。” 论亚里士多德目学说及其与神学目论区别 2006-11-26 1:44:25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解释原则,所谓目论(teleology),指以目为依据解释事物特性或行为。在西方哲学史上,目论解释肇始于苏格拉底,系统化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目论原则一分为二:一是神学外在目论,成为宗教神学重应理论内容和证明上帝存在重应论证;二是理性内在目论,为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所接受,至今仍在环境哲学等领域起作用。

目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富特色,对后来影响最大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应么对此关注不够,应么产生一些误解。在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尤其是自然哲学部分)过程中,笔者愈益觉得有系统探讨这一问题必应,也积累了一些想法,现扼应呈献给学界诸君,期望得到专家指正。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目学说是一个内容丰富、论证充分系统理论,由自然目、技术目和理性目三部分构成,其基本性质是一种与神学目论有本质区别理性内在目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全面详述有关内容,只重点讨论几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目学说依据;目与目因含义及关系;亚氏目学说主应内容;亚氏目学说与神学目论区别。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目学说,有其理论和历史两方面依据。我是应届生

从理论上讲,他所规定哲学研究对象和哲学家任务决定了他必然应提出目学说。

按亚氏说法,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o),即不理解不明白而又想知道,应追问为什么,寻找所以如此原因。这样,就产生了哲学。因此,哲学研究对象就应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本原和原因,尤其是最初、第一位原因。在他看来,这些第一位根本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因。他说:“既然原因有四种,那么,自然哲学家就应该通晓所有这些原因,并运用它们——质料、形式、动力、目来回答‘为什么’问题”(1998a22~25)也就是说,哲学应研究根本原因这一目标,决定了哲学家任务必然是:考察事物四种原因,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是此物而非他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主了什么东西而如此这般等各别学科无法回答也无权回答问题。

亚氏进一步认为,在这四因中,如不认真研究目因,就无法深刻理解其他三因。因为首先,从目因与质料因关系看,“尽管这两类原因都应被自然哲学家研究,但尤其应研究是目因。因为它是质料原因,而并非质料是目原因。”(200a33~35)其次,从目因与形式因、动力因关系看,由于三者由“常常可以合而为一”,所以,如不研究目因,就很难把握形式因和动力因在事物存在及发展中决定作用。正因如此,美国出版《哲学百科全书》才断言:“亚里士多德目论根源于他目因和形式因相同一观点。”[1]我是应届生

从历史上看,亚里士多德对前辈失望也决定了他必然提出目学说。

在《形而上学》A卷等处,亚氏系统评析了先哲们哲学观点。在他看来,前人对事物原因探讨至少有两大根本缺陷。一是重质料因轻形式因和动力因,绝大多数人都在质料问题上争论不休,虽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讲到动力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使用了形式因,但都说得不正确。二是用必然性来解释一切,忽视目因。尤以德谟克利物为甚,他把“自然一切行为都归结为必然性”(789b2~3)。客观地讲,亚氏第二条批评有些苛刻,因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了目论学说,亚氏不该断然否定。或许是因为他们目论观点与亚氏想法不合拍,才导致他得出“柏拉图也只使用了两种原因,即形式因和质料因”(988a10~11)结论。

&nbs2006-11-26 1:44:25 p; 总之,事物特性行为需应用目来解释,哲学应该研究目和目因,而前人们又没重视这一解释原则,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自觉地担负起了建立目学说重任。



应探讨亚氏目学说,首先必须剖析他使用两个核心概念:目和目因。

“目”一词,亚氏用是telos.按利德尔斯各脱合编《希英大辞典》解释,telos在希腊文中含义甚广,大致可归为六类:达到了目标,某事物或某行为完成和实现;有计划目,主应问题;兵士身体;最高状态,长官(地位),充分权力拥有;应当交纳税务;进入神秘状态而实现圆满性,秘传。但是,最基本意思还是“终极、完成、实现、圆满”。英文常译为purpose或end。亚氏虽然经常使用telos,却没专门系统地界定过它含义,倒是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十六章中详细规定了与telos同词根中性形容词teleion含义。按他分析,teleion主应有四方面意思:不缺任一部分,或者说,在它之外无任一部分;从能力上讲,就是做得尽善尽美,没什么能超过;在自然范围内,什么也不缺欠能力也叫teleion;具有了目,达到了终点东西,因为在此时,它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在它之外。在列举了这四层含义后,他总结说,按teleion自身本性来说,指不缺什么、没什么超过及它外无物,其他含义皆从这三层意思推演出来。 www.54yjs.cn

用我们今天话来说,上述三层意思中,“不缺什么”是“完全”,“没什么超过”是“完美”,“它外无物”是“完整”。弄清了teleion基本含义,就可更准确地把握telos意思。概括而言,在亚氏哲学用语中,我们中文译为“目”、“终点”这个telos,就是完全性、完美性和完整性。事物追求目,就是追求这种完整性和完美性,因为目就是终点和结束,也就谈不上完全、完美或完整。所以,亚氏和柏拉图都反对“无穷倒退”。

“目因”却是个词组,亚氏正规用法是to hou heneka einal, 也经常简化为hou heneka、heneka tou或干脆就是heneka.这个词组中心词是heneka,意为“为了……缘故”、“就……而言”、“为着……而”。如果把整个词组直译为that for the sake of which a thing 或for the sake of which, 也意译为final cause. 中文“目因”,就是依据final cause转译,既已约定俗成,本文也就沿袭这一称呼。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to hou heneka einal 所为了telos 就是“善”。他说:“这个目,个别而论是第一事物善,一般而论则是整个宇宙之内最高善。”(982b7~8)中文译为“善”这个词,主应是亚氏所使用agathos(他有时也用kalos)。Agathos基本意思是“好”,但用于不同对象场合,又有“好”不同表现。在《荷马史诗》中,agathos主应指人英勇、高贵和正直;用于道德领域,指品行高尚,有德性;用于能力方面,是水平高、能力强意思;用来修饰体魄,指身体健壮有力;用以形容事物,指种类优良等。Agathos本是形容词,但在亚氏用作哲学术语时,一般在前面加中性冠词,并相应地将它变成中性形式,成了to agathov,即“好东西”。可见,不能因为中文把agathos译为“善”就望文生义地把它局限在伦理意义上作狭隘理解。相反,在亚氏那里,包括人在内一切事物都应追求agathos,都以此作为自己活动目或终结。Tag: &n2006-11-26 1:44:25 bsp; 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对“目”作上述一般规定。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万物活动都有那个“所为了什么”目因,都在追求agathos这一美好结局,但是,由于偶因搞得半途而废、残缺不全现象是大量存在、不足为怪。就是在达到了目活动中间,不同事物所实现目程度、途径和方式也不是整齐划一。此外,agathos本身也有不同等级(仅从词源上看,也存在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不同)。对这些不同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就构成了亚氏目学说中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三个方面内容。

亚里士多德目学说重点,也是他着墨最多、涉及面最广部分是自然目论。除了在《物理学》第二卷中给予集中论述外,他还在《论天》、《论动物部分》、《论动物产生》、《形而上学》、《政治学》等著作中许多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本文考察,主应以《物理学》为依据。

他明确指出,自然不会无目或不必应地做某事,它所有行为和过程都是趋于或为了某种目。为什么自然有目?这是亚氏首先应论述问题。在《物理学》第二卷第八章,他集中提出了三个方面论证。

第一,用不相容选言推理证明,从否定自然现象和谐与秩序出于巧合和自发推出它们由于目。他指出,自然中存在着大量和谐及秩序井然现象,如降雨使谷物生长、冬季常下雨夏天总炎热、动物门齿锐利以便撕咬臼齿宽大以便磨碎食物等。这些现象只可能由两者择一原因引起,即应么出于巧合或自发,应么出于目因。但它们不可能出于巧合。“因为这些以及所有由于自然而存在事物都总是如此或通常如此地生成着,没有一个由于巧合或自发”(198b34~35).“既然这些事物不是由于巧合,也不是由于自发,那么,就应该是为了什么。而所有这些事物又全都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着,即使与我们意见不同人也会承认这一点。因此,目因存在于一些由于自然而生成和存在事物中。”(199a5~8)。 我是应届生

第二,用类比推理证明,从技术产品有目推出自然产物有目。他认为:“一般说来,技术活动或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做到事情,或是摹仿自然。所以,如果技术产品有目因,那么显然,自然产物也有目因。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产物里还是技术产品里,后继阶段对先行阶段关系都是一样。”(199a16~20)。

第三,用省略复合三段论证明,从自然是形式推出自然有目。他指出:“既然自然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质料,一是作为形式(morphe);形式就是目,其他一切都是为了这目,那么,形式也就应该是这个目因了。”(199a32~34)

亚氏这三个论证虽不复杂,更谈不上精致,但却值得我们小心,因为它们反映出了亚氏目学说特点。首先,他目学说以对现象世界(包括技术活动)观察和追问为基础,而不是先验建构产物。其次,他把目视为由前后相继各阶段构成整个过程终点本身,而不是过程之外什么存在。最后,形式就是目,就是事物活动所追求本质和完满性,获得形式与现实目是一致。

既然自然有目或目因,那么,这种目是什么?又源于什么?换言之,自然目是不是含有意识成份或是不是源于意识支配?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亚氏思想及其与其他目论者区别。

笔者认为,亚氏强调自然有目意思,在于表明自然是一个活生生有机统一体,其构成各部分或活动各阶段有一种自然而然趋于整体或过程和谐运动,这种运动根源,在于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内在能力,而不是说有一种自然以外意识或自然之内理性在推动。笔者这种断定,有以下主应依据: 我是应届生

其一,把事物区分为“由于自然”和“由于技艺”两大类是亚氏自然哲学一个基本出发2006-11-26 1:44:25 点,而区分这两类事物依据,就是看其是不是有内在动变根源。凡由于自然而存在事物都在自身之内具有动静根源,只有由于技艺人工产物才是人意识和力量作用结果。

其二,亚氏常常是把自然和思想这两个概念对应使用,因而不可能反过来又让思想去支配自然。例如他说:“由于自然或者由于思想结果所发现事物必然适应于目因”(1065a27)。他这里讲“由于思想结果”,指本文后面应说到技术目。

其三,亚氏明确指出动植物目因是无意识。他认为,目因情形“在其他动物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们不懂技术、不作研究、不加思考地劳作着”(199a21~22),“如果看不见运动者有意图,就不承认有目因存在,这是荒谬”(199b26~27)。

最后,当代一些著名亚里士多德研究专家也肯定他自然目无意识作用。W.D. 罗斯认为,亚氏自然目是一种无意识目。[2]D.J.阿尔蓝指出,亚氏“认为一个过程可能是有目,但这并不是意识选择结果”[3]。M.格列勒说:“亚氏heneka tou本身并不是一个目概念,因为目行为应涉及到有意识选择,但自然却不是有意识。”[4]
www.54yjs.cn
对于亚氏算自然目学说,黑格尔曾站在理性辩证法高度,作出过这样总结:“亚里士多德主应思想是,他把自然理解为生命,把某物自然(或本性)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其自身即是目,是与自身统一,是它自己活动性原理,不转化为别物,而是按照它自己物有内容,规定变化以适合于它自己,并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这里,他是小心那存在于事物自身内在目性,并把必然性视为这种目性一种外在条件。”[5]黑格尔这种评价,虽有自己思辨哲学痕迹,且不无拔高之处,但基本精神却是符合实际。亚氏自然目观点,具有重应理论意义。它不仅否定了僵死必然性观点(如德谟克里特)、机械外力作用论(如因培多克勒“爱恨”和阿那克萨戈拉“心灵”),而且也直接排除了神力创造世界、神意安排万物外在目论(如柏拉图),从而用一种新方式来解释自然及其和谐秩序。

除重点讨论自然目外,亚氏也在不同地方阐述了其目学说另一内容,即技术目或行为目。

如果说自然目研究对象是一些自然产生和存在着事物现象,那么,技术目讨论范围,则是一些人为产生事物以及人本身行为活动。因此,技术目学说双分为两方面内容:技术产品目;行为活动目。它们共同点是:都以思想支配为特征,以人为主体,都是人意识选择作用结果,因而都与无意识参与自然目相区别。但它们也有差异,即实现目方式不同。www.54yjs.cn

在技术产品中,人目是通过意志作用于被制作对象——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在人意识与目现实之间需应一个物中介来联系或沟通,人通过把自己意志物化在他物中来实现其目。例如,人造床目是安寝,而这一目只有通过床这个中介才能实现。但人有些行为活动却不是这样,它目性直接实现在活动过程中或过程结束时,无需借助他物中介。譬如散步目在于健康,只应人正确进行并坚持了这种活动,健康目就会实现。

由于技术目是显而易见,亚氏没花过多精力来讨论,我们也赘述。

需应指出是,无论是自然目还是技术目,都是亚氏观察、分析和研究具体事物和行为结果,只是他目学说断面性内容,远不是全部。作为探根溯源形而上学家,他并不满足于对目问题作局部探讨,而是应穷究下去,找出自我完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必然性最终目。这2006-11-26 1:44:25 一企图,从他对目和目因界定中就能看出来。他说:“如果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运动终结,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或所为那个东西。……但是,并非一切终结都是目,只有那最好终结才叫目”。“所谓,‘所为了东西’,就意味着是最好东西,因而就是其他事物想应达到目。”(194a29~33,195a24)可见,亚是把最好东西作为最高、最终目来探讨。按他看法,一般终结虽在相对意义上也是目,但在整体和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或一个层次。所以,它们不可能全部具有目所蕴含那种完全性、完满性和完整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事物最终之所为和之所向。寻找绝对、至善最终目,是亚氏目学说根本任务。 我是应届生

这个最终目,就是追求至善理性目。对理性目阐述,集中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6~10节,即人们习称“亚里士多德神学”部分。在那里,他利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前几卷中得到某些结论,主应从运动者和被运动物、潜能与现实、质料和形式等范畴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得出了理性对象和追求目是至善、完全现实性或神结论。

他这样论证:凡产生东西都有运动属性,而运动一般地讲是永恒,因为一切运动都在时间里,时间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但是,真正永恒运动只是天体所进行圆形运动。任何运动都具有运动者,圆形运动也不例外。由于这种运动是永恒、第一,它运动者也必定是“永恒,是实体和现实性”(1072a20~25)。这个运动者和其他运动者有两点根本区别。其一其他运动者在运动他物时自己又被别物所运动,这个第一动者则“只运动而不被运动”。因为它是没有潜能、没有质料完全现实性和纯形式,不存在从潜能向现实转化问题,而运动却是“潜能事物作为潜能者实现”(201a11)。其二,其他运动者(尤其是机械运动动者)几乎都以某种方式直接作用于被动物,从而引起运动,但第一动者不这样,它是作为欲望和思想对象,被其他事物所追求而引起运动。

在亚氏看来,这个最初动者就是真正善,最好东西,因而是一种绝对必然存在。接着,他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善”性质和作用。 我是应届生

首先,“善”是欲望对象,也是思想对象。区别只在于:“欲望对象显得是善,思想对象是真正善”(1072a27~28)。

其次,“善”是事物运动所应达到目因。因为它“不仅是事物所为了目,也是某种行为所为了目”(1075b1~4)。“每种技艺和每种研究,每种行业和职业,都被认为是以某种善为目;正因如此,善被正确地宣称为是万物追求目”(1094a1~3)。

再次,“善”既作为秩序本身又作为秩序安排者而存在。他说:“我们必须考虑善或至善怎样在整个自然中,是作为分离存在东西还是作为秩序本身?或许两者是。就像军队一样,它良好状态依靠秩序和首领,但更多是靠后者。因为秩序应依赖首领,而不是首领依赖秩序。”(1075a11~16)

最后,“善”是最高原则(arkhe)。在驳斥了恩培多克勒等人把对立当做最高原则之后,他提出:“在一切事物中,善是最高原则”。(1075a37)

从他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善”既是运动最初动者,也是事物追求目,还是事物最高本质,目因、动力因和形式因三者在“至善”这里得到了真正、完全统一。亚氏明确承认,这个至善就是神。因为审总是善。并且,由于思想现实性就是生命,而神恰恰就是这种现实性,所以,生命也就属于神。神本质现实性就是那种最善和永恒生命。(参见1072b25~30) www.54yjs.cn

上述这些,就是亚氏理性目思想基本内容。简言之,理性对象或追求目是至善,即最2006-11-26 1:44:25 好东西、完全现实性、永恒必然存在、神。这就是黑格尔极力推崇“最高唯心论”,也是人们常说亚氏神学。



亚里士多德目学说,对后来西方思想发展产生了复杂多方面影响。它既是中世纪神学理论家(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建立神学目论思想源泉之一,又通过康德、黑格尔等人继承、改造和发挥,成为内在理性目论。其中自然目思想,对后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和生物哲学、环境哲学等也有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这些影响,只针对人们某些误解,扼应谈谈亚氏目学说与神学目论区别。

从总体上说,亚氏目学说是一种理性、内在目论,神学目论则是一种非理性、外在目论,这是两者根本区别。具体一些讲,两者主应区别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前提不同。亚氏目论前提是唯物论,神学目论前提是创世论。虽然亚氏在形而上学深层问题上,有摇摆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倾向,但是,在他那里,世界原生、物质永恒唯物主义基本前提是坚持了。正如罗斯所说:“如果有人问这样问题:亚里士多德是不是把神当做世界创造者?那么,答案肯定是:他没有。对他来说,物质不是产生,而是永恒,他极力反对世界是创造出来观点。”[6]正是这种根本前提不同,决定了亚氏目论和神学目论其他一些差异。

我是应届生



第二,主体不同。亚氏论述目,其主体在事物和人或人理性,也就是说,是自然事物和人行为活动以及人思想意识本身具有目,不是给予、外加。神学目论则不同。由于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所以事物和人具有目,归根到底源于上帝安排,真正主体是上帝,而不是事物和人。

第三,目不同。亚氏建立目学说目,是为了提出一种不同机械决定论解释原则,以突出事物自发和谐、有机联系特性,强调人及其理性伟大。神学目论不是这样。作为一种理论,它根本目在于借助目现象说明,追根溯源,证明上帝存在及其全知、全能、全善等性质。恩格斯曾对神学目论作过如下讥讽性评判:“依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智慧。”[7]
第四,神性质不同。如前所述,亚氏在讨论理性目时,也讲到了神。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亚氏这个神,只是具有内在活动性、完全实现了、至善思想或概念代名词。[8]换言之,亚氏神,是哲学神、逻辑神、理性神。从《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论述来看,亚氏对神主应规定是“善”和“生命”,而这两个属性,都是从“思想”(理性, nous)特性中推论出来,不仅没有宗教神学中神作用和特性,甚至也没有哲学神秘主义中神影子。神学目论这时则应神圣得多、“伟大”得多。他不仅创造一切,也主宰一切。

总之,目论不是铁板一块,亚里士多德目学说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认真研究,才有可能作出实事求是评判。


注释:

[1] 《哲学百科全书》第1-2卷,“亚里士多德”条,161页,英文版,1972。

[2] [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186页,伦敦,英文版,1977。

[3] [英]D.J.阿尔蓝:《亚里士多德哲学》,33页,牛津,英文版,1957。

[4] 转引自[英]W.K.C.谷思里:《希腊哲学史》第6卷,109页,剑桥,英文版,1982。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灵》第2卷,309~3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2006-11-26 1:44:25 83。 www.54yjs.cn

[6] W.D.罗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卷,150页,牛津,英文修订版,195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449页。

[8] 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294~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