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灵魂一份清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2:00:53
       还灵魂一份清净  

  

今天与一朋友对话,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老一少两和尚化缘途中,见一位美丽的姑娘站在河边发愁苦恼,老和尚走上去问姑娘为何如此不快呢?姑娘说她要到河对面去,却因河水相阻而烦恼。老和尚一听,就让姑娘趴在他背上,然后背姑娘过了那条河。
  就这样老和尚与少和尚再次一路行走,一路上小和尚仿佛郁郁寡欢的表情,终于他忍不住停下脚步问老和尚:我比你年轻,为何刚才不让我去背那姑娘呢?
  老和尚一听微笑着对小和尚说了一句话:这不我都已经放下很久了,为何你还没有放下呢?
  小和尚一听,惭愧无语了,仿佛若有所思也若有所悟。
  佛家之道,讲究一个无欲、无望、无奢、无求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听佛人口中所言的“四大皆空”。其实这这种空不是行为的空,更不是思想的空,想想原本就是让人们灵魂还原一份清净,少些私心与杂念,这样才能真正作到无论身处何境,或者苦乐欢愁时,依然泰然而淡化之,不必过多计较得失,也不必刻意的计较功过,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更加洒脱而开心。
  小和尚的烦恼与郁闷,看似有没有道理却又不无道理。而老和尚一句话,就点破了小和尚不心中纠缠的迷雾,让他走出阴影回归阳光。
  
  
凡人自然有凡人的烦恼,这是正常与自然的。烦恼的起源与延续却不是无缘无故的,有时所谓我们自我的烦恼,当我们回首冷静思考寻找到答案时,原本就如此的可笑,那只不过是自己不曾学会放下思想的包袱,不曾给自己灵魂沾染上的尘埃一次清扫而沉淀的结果。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样的境致只能于灵魂清醒处出现;“心中有月月常在,心中无月有却无”,这样的洒脱也源于灵魂的取舍定位。烦恼的出现,往往是通过视野所及的不快之点滴,然后汇积于灵魂化为厚厚的尘埃,让自己无形之中多了一份累。倘若自己不曾真实的拭去或者清扫灵魂上那份尘埃,所谓的烦恼与不快也就永远不可能根本上消除。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原本就是一种自我学会放下包袱的洒脱。有些烦恼与郁闷,原本就是自我强加的,因为这个生活与世界甚至别人,根本就没有给予你烦恼或者郁闷意识,而我们总喜欢总把自己时时存在于多虑与无端的猜测怀疑氛围中,一旦找不到答案与结果时,烦恼与郁闷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就算有时生活给予了我们太多的不快,其实我们也应该学会让自己放下一切烦闷,毕竟快乐与否与他人无关,只与自己真实相接触,为何我们不学会洒脱一点,放下灵魂纠缠不清的尘埃,还原一个清净的自我,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更容易享受快乐与开心。
  
  
烦恼需要淡化而非浓缩,郁闷需要忘却而非珍藏。人有时活的就是心情而非仅仅物质名利得失,过多在乎与计较身边一切之事,那么快乐的影子注定也就会悄然的与你远离,而烦恼的恶魔也在那个时候,悄悄的与你相握结伴而行。
  我们时常说,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是的,烦恼存在的时候,为何我们不学会改变一下方式,换一种心情来对待自己呢?要知道决定自己一切的,只有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其它人的安慰只能是一种表面形式。快乐烦恼与否,不在于生活是否给予,而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是否学会理智而清醒的把握。
  
  
曾经一段时间,因一些莫明的烦恼让我自己不开心着,仿佛自己的天空总是阴云而无阳光,当自己冷静几天前思后想后,我又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可笑与滑稽,原来自我的烦恼与郁闷,不就是自寻的吗?就算我烦恼了痛苦了,于事又有何改变呢?为何倒不如轻轻的放下它,还自己一份快乐呢?
  今天听了朋友给我讲的这则故事后,我才发现自己不就是那小和尚的影子么?原来一切皆因自己不曾放下那阴影,还灵魂一份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