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着的中日关系该走向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13:45

胶着的中日关系该走向何方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中日关系仍处在胶着状态,当前正面临着向左还是向右的抉择。钓鱼岛撞船事件打破了中日两国存在已久的默契和共识,如何定位和重塑中日关系被推倒了前台。对于中日两国决策者来讲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毕竟中日关系错综复杂,且兼具脆弱性,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危机。那么,如今站在十字路口上的中日关系该转向何方呢?

  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前不久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势头强劲。相比之下,原本身居世界老二的日本仍徘徊在经济低迷的阴影中,国内矛盾日渐显露。中日关系由“中弱日强”到“实力均衡”,长远看,可能会形成“中强日相对弱”的态势。对于日本来讲,国内经济不景气已经足以“心烦意乱”了,看到冉冉升起的邻居中国,那种挫败感可想而知。某种意义上,这种实力的此消彼长给日本的新保守主义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民主党新掌政权不久,对华政策不明晰,对华外交还不够成熟,加之日本政坛少壮派崛起谋求更大的政治空间等等,这些变量导致了中日之间潜在的矛盾和冲突有随时爆发的可能,钓鱼岛撞船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日之间在现实上存在着诸如东海油气田,钓鱼岛等问题,另外在文化、外交战略、意识形态、价值观上也有冲突或矛盾。其中很多问题是不可逾越的,只能“求同存异”。中日两国当前处于实力对比均衡状态,任何一方都没对另一方有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中日两国的经贸往来和人员往来愈加频繁,双方贸易额屡创新高,双方经济依存度不断增加,共同利益越来越大。

  从更大范围看中日关系,不难发现,中日关系与整个东北亚局势紧密相关。大背景中,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重回亚洲,谋求参与东亚的各种组织,以掌控对东亚的领导权。中日关系不可能回避美国因素,中日关系从邦交正常化之始就深受美国因素的影响,这不仅是基于美日同盟的现实,也是美国东亚战略的使然。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深感忧虑,通过加强美日同盟来遏制中国。也可以这么讲,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可会影响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高度复杂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关系的走向大致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持续冷下去,矛盾最终升级,或产生军事冲突。第二种是在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中波浪式前进。第三种是消除隔阂,经过发展像法国和德国一样形成共同体。笔者的这三种假设暗合了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根据国家之间互动的不同性质,归纳的三种“无政府文化”。

  一种是霍布斯文化。国家间互为敌人,相互残杀,以改变现状,摧毁和吞并对方为目的。在前民族国家时代,酋邦、城邦和帝国之间动辄进行灭国之战。

  一种是洛克文化。国家间仍存在着竞争关系, 利益冲突仍可能引发战争, 但不再以征服他国和侵占领土为主要目的。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国家之间相互承认生存和财产权利,强国不再能吞并弱国。

  一种是康德文化。在这个体系中,国家间互为朋友,如果作为友的一方受到威胁,另一方会鼎力相助,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非暴力和合作是康德文化的主要特征,国家之间也不再存在安全困境,而是形成了一个永久和平的安全共同体。

  就当前来看,中日两国综合国力处在均衡状态,竞争与合作同在,比较偏向于“洛克文化”,中日之间发生断交或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短时间内成为挚友,形成共同体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更多的是摩擦和协调。

  在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当中,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因素都会制约中日关系的发展,因此中日两国在考虑如何发展两国关系时,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否则难以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由于两国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适调还未完全明朗,所以两国关系在今后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波动。随着中日两强局面的逐步呈现,未来中日关系基本上还是走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之路,“和则双赢,峙则同损”,中日关系的此种走向也是基于双方国家利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