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与搞科研:自由与体制的冲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8:50:35
宋圭武
从社会效率的角度看,当官与搞科研肯定是不能兼顾的。首先,二者兼顾不能体现分工优势。当官与搞科研,二者各有各的工作路径。当官主要体现在管理方面,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要为第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好组织、协调、规划、监督等服务工作,要着力于调动整体的积极性。搞科研主要体现在研究方面,主要是要充分发挥好个人的创造性,要多出精品,要多方探究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各种理论逻辑。当官蕴含着一种褒扬风格,而搞科研却需要一种批判精神;当官有时需要非逻辑,而搞科研却需要处处体现逻辑。其次,二者兼顾也不能体现“范围经济”的优势。当官所直接衍生的是“关系资本”,是社会资本,而搞科研直接扩展的是人力资本,是个人资本。虽说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有一定的互补性,社会资本可一定程度提升个人资本的价值。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当其扩展个人资本时,其社会资本的扩展就会受到限制;当其着力扩展社会资本时,其个人资本的积累时间就会受到侵蚀。所以,当官与搞科研,更多体现的是互斥性,而不是互补性。
从个人角度看,是选择当官,还是选择搞科研,这是个人的自由,社会不应当去限制。一个人自由度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福利效用价值的减少。在不违法和不违犯社会基本道德原则的前提下,社会应当尽可能为个人提供最大程度的选择自由。若硬性规定不允许青年科学家当官,本质是违反自由平等竞争原则的。只允许某些人当官,而不允许另一部分人当官,本身就是封建特权制度的一种表现。青年科学家和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应当允许其自由决定自己想干的一切。
但青年科学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科研优势,所以,从社会的角度看,青年科学家争着当官,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浪费。为什么会有许多青年科学家去争着当官呢?根本原因不在青年科学家本人,而是“官本位”体制。
首先,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任何人的理性选择,青年科学家也不能例外。其次,“官本位”体制使当官收益明显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搞科研收益。在“官本位”体制下,青年科学家一旦当了官,就会带来许多个人方面的好处:首先,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开会可以坐前排,走路可以走在人前面,出门有轿车相送,进门有人点头哈腰相迎,何不风光!其次,个人的经济地位也能得到较大提升。提级、提干、各种名额的分配、科研经费的分配,等等。这些权力的运用最终都会为当官者带来某种经济价值。再次,在“官本位”体制下,当官对自己“搞科研”也有“促进”作用,因为有别人为自己搞科研。一方面,会有别人为自己争着写文章,自己只是轻松地署署名而已;另一方面,有许多杂志刊物也更喜欢登一些有职务人的文章,而其他人的文章,只能是“见缝插针”,看情况而定。当然,上述两种情况也是以某种形式的交换为前提条件的。而“官本位”体制则为这种交换提供了温床。所以,在“官本位”体制下,青年科学家争着当官也就成了必然。这里不仅仅是青年科学家,恐怕全社会都会争着当官。
国家发展的根本是要靠科研,不是靠当官。靠当官解决不了中国的发展问题;相反,只能起到反作用。青年科学家去当官只会削弱国家发展的根本,对社会只能是利少弊多。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不是不允许青年科学家当官,根本是要破解“官本位”体制,进行制度创新。首先,应当对当官者的权力进行有效制衡。“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在科研层面上,当官更多体现的是服务职能。其次,应当让科研成为高收益行业,这是解决留人问题的关键。国家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知识分子生活待遇,同时,应当为知识分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话语平台。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现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e-mail:gssgw007@sina.com 邮政编码: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