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再起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2:00:17
“读书无用论”再起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2010年11月24日 09:54:36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学生为荣耀,好些家庭都陷入“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悖论中。而“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振奋无数寒门学子的口号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干吗上大学?”成了让无数家长和学子百般纠结的话题。有评论说,追问“干吗上大学?”是对教育预期的颠覆,也是教育投资无法实现良性循环的折射。还有评论说,我坚信,知识改变得了命运,也必须依仗知识改变个体及社会的命运。在纵横捭阖的历史演义里,知识越是不那么急功近利,时代越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新闻背景: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他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这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干吗上大学?”(《新京报》11月22日)
网言网语:
网友:可怜,读书为了高工资吗?社会的认识多么低下。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就看人们怎么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个性的农民工可以成为人才;读死书的研究生可以成为呆子。
网友:又回到“读书无用”年代了?
网友:大学生与农民工没有可比性, 大学生后续的发展空间和加薪机会还是很多的,农民工可是一步到“顶”了。
网友:读大学的原因之一是获取一种谋生的能力。能不能获取到,还要看自己。跟农民工比什么?怎么不去比吃苦耐劳?
媒体论道:
“读书无用论”:被放大的悲情
仿佛如魔咒一样,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就会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令人纠结而无奈。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悲情文本,它每每出现,总会或多或少引发人们的议论与共鸣。
平心而论,如果与3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今天,读书确实很“无用”。现如今,有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他们不停面试,面成了“面霸”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仿佛成了廉价的白菜,有的人为了积累工作经验,甚至声称不要工资。在这种语境中,“读书无用论”抬头自然难免。
但是,更应该看到,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期。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不少省市的高考统招录取率达到创纪录的80%,换言之,考大学太容易了,大学生太多了,在就业岗位尚未同步配套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必然。
其实,评判读书是否有用,收入不能是唯一的杠杆。不能因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对读书、读大学的一种狭隘理解。读书、考大学,带给人们的不止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改变。另一方面,拿农民工对比也是偏颇。难道农民工就该低收入吗?事实上,一些农民工由于拥有一技之长,且有工作经验,其收入相对来说高一点十分正常,再说不少农民工工作量大、劳动强度也大,为何就不能有高收入呢?
此外,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收入低,应该看综合因素,比如学非所用,或者说没有学到知识,师生共同混课堂就值得关注。日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不仅本科师生,而且不少硕博师生,一定程度存在“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的现象,“老师与学生一起应付”上课。试问,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有价值的东西吗?这样的学生,能学到真知吗?一旦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胜任工作?老师不负责任、学生自我放逐,再加上大学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难怪用人单位常常埋怨当今的大学生眼高手低。
读书,读大学,当然要考虑就业,考虑收入,但还应该看到,不能用过于功利性的角度看待读书和读大学。西汉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虽然此处的读书是狭义的读“书”,但毋庸讳言,读书确实能具有神奇的效力,它带给人们的丰盈思想、确实难以尽述。
再说,对于贫寒子弟来说,读书、读大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捷径”。也许在今天,考上大学没有数十年前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读书更可怕,一个顺利完成大学的人与一个没有教育经历的人相比,其未来不可同日而语。常常听贫二代说,“‘官二代’、‘富二代’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但是如果不读书,不做拼二代,其子女日后也许只能继续感叹自己只有背影,相反,如果贫二代经过拼搏同样成才,其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折,就能改变受穷的态势。“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鼓吹读书无用是危险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为了避免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政府部门应该多策并举,提振人们的信心,为贫寒子弟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王石川/时代商报)
123下一页
123下一页
 
搜索更多农民工 大学 的新闻
大国复兴与战略知识分子
保障勤劳才能致富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
勤劳致富赶不上灰色收入?